在前文“拒付为何在跨境支付无处不在,却在中国了无踪迹”,只聊到为什么跨境支付场景有拒付。
今天继续聊聊拒付及处理流程细节。
先看下拒付的概念:在国际信用卡支付场景中,“拒付”是一个由持卡人通过发卡行发起的资金逆转机制,用于在持卡人遇到问题交易(如未收到商品、与描述不符、疑似欺诈等)时,将资金从商户重新划回至持卡人。
拒付的完整过程,还包括拒付举证,拒付反转,二次举证,争议仲裁等。
涉及的几个重要角色:
持卡人:对一笔交易发起拒付请求,这个申请是发给发卡行。
发卡行:接收拒付申请后,若理由成立,通过卡组织发出拒付指令。
卡组:如Visa、Mastercard,负责制定拒付规则、进行拒付信息的传递与仲裁。
收单行:收到拒付后通知商户。
商户:在一定时限内提供交易证据以反驳拒付。
一个完整的拒付流程如下:
说明:
(1)持卡人发起拒付(拒付发生) → (2)发卡行审核 → (3)发卡行通过卡组织向收单行发出拒付请求 → (4)收单行通知商户 → (5)商户提供交易证据(拒付举证) → (6)发卡行或卡组织根据商户提交的证据决定是否维持拒付(拒付判责)。如果判定是商家责任,则拒付成立,把钱还给用户。如果判定是用户责任,就是拒付反转,把钱结算给商户。
初次拒付判定并非一锤定音。当商户对初次拒付判定不满,可在规定时间内再次提供更完整、更有力的证据。这被称为“二次举证”。二次举证的结果,有可能判定商户责任,也可能判定用户责任。
在二次判定后,如双方仍有争议,由卡组介入最终仲裁。仲裁结果做为最终结果。且由输方承担仲裁费用。
仲裁费用通常高达数百美元,就是为了让大家好好协商解决,避免仲裁。
为什么商户很怕拒付?
只要用户发起拒付,无论最终的判定结果是否是用户责任,卡组都会计算到拒付率里面去。所谓拒付率就是指某时段(如一个月)内拒付交易笔数占总交易笔数的比例
而卡组织对商户的拒付率有严格的监控与标准。拒付率过高意味着商户存在服务质量、货品质量、欺诈防控或客户满意度问题。所以卡组织(如Visa、Mastercard)会设定拒付率阈值,超过该阈值将触发警告或进入监控程序。若商户无法在限定时间内将拒付率降至合规水平,将面临提高保证金、增加手续费、甚至终止收单协议的风险。
这间接要求商户的风控能力比较强。
需要补充一点的是,在3DS的场景下,发生欺诈性拒付,商户是不需要承担责任的,这就是所谓的“责任转移机制”。但是如果发生的是非欺诈性拒付,比如商品质量、服务问题等引发的拒付,仍然由商家承担责任。
3DS2.0兼顾用户体验和安全,具体可参考前面的文章“跨境支付中的2D、3D和3DS2.0是个啥”。
如果您有更好的补充,欢迎回复评论区。
深耕境内/跨境支付架构设计十余年,欢迎关注并星标公众号“隐墨星辰”,和我一起深入解码支付系统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