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嘤鸣】第20期 · 仇金选 | 唐人诗歌中的“桥”

文摘   文化   2024-09-16 22:11   甘肃  

甘肃省诗歌创作研究会开辟学术嘤鸣栏目,旨在引领陇上诗歌理论研究探讨风气,主要发表广大会员和诗友们撰写的有关诗歌方面的理论文章,包括诗词作品集的序跋,对某诗人或某作品集的评论文章,对诗歌音韵、格律方面的研究探讨等等,让大家在交流、探讨中争鸣、碰撞,为陇上诗歌理论研究探讨增添活力和生气,欢迎大家赐稿。

本期推出仇金选先生《 唐人诗歌中的“桥”》一文,今刊发以飨读者。


责任编辑:徐维强 


作者简介:仇金选,男,汉族,籍贯甘肃省灵台县,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供职于省直部门。业余爱好古诗词、楹联,甘肃省诗歌创作研究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甘肃省诗词学会会员,甘肃省楹联学会名誉理事。

 唐人诗歌中的“桥”

仇金选


桥,《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架在水面上或空中以便行人、车辆等通行的建筑物。”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物流畅通,这一时期的桥梁建造技术和工艺达到了新的高度,其中赵州桥、天津桥、灞桥等都是中国古代桥梁的杰出代表。千姿百态的名桥佳构,与自然山水互相映衬,其美好的形象也引得文人骚客流连吟咏。我粗略统计了一下,唐人诗作中直接以桥为题的有上百首,如果加上诗歌中包含“桥”的形象的诗作,更有上千首之多。这些诗作者中,既有开启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有创造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更多的是唐代著名诗人如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商隐以及其他一些诗名较小的作者,共同为我们描绘了绚丽多姿而富有诗情画意的唐代“百桥图”。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对上百首诗题中含“桥”的诗作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桥为吟咏对象,直接铺陈其事,可以称作“咏桥诗”;第二类诗题中虽然也含“桥”,但在整首诗中“桥”是一个背景或者意象,其中“桥”的形象并不是诗人有意塑造完成的,而是在抒情或叙事中自然展现的,可以称作“借桥抒情诗”。第三类,主要是以桥为对象吊古抒怀,可以称作“借桥咏史诗”。


具体来分析,直接咏桥的第一类诗作虽然数量并不算多,但由于其将桥作为直接吟咏对象来摹姿绘形,铺陈其事,所以其对“桥”的外形特征、位置特点以及功能作用描写的比较全面细致,如李世民的《赋得浮桥》“岸曲非千里,桥斜异七星。暂低逢辇度,还高值浪惊。水摇文鹢动,缆转锦花萦。远近随轮影,轻重应人行。”一般认为,唐代的诗歌中“赋得体”很多是科举考试时的“诗题”,李世民的这首《赋得浮桥》当然不是应试之作,而是借助这种诗体描述浮桥的形状、动态和特点,尽管作品的诗情画意弱了一点,但对于我们了解隋末唐初的浮桥还是具有一定作用。再看初唐诗人李峤的《桥》“乌鹊填应满,黄公去不归。势疑虹始见,形似雁初飞。妙应七星制,高分半月辉。秦王空构石,仙岛远难依。”同样是咏桥,既有用典背后的神奇想象,又有形象细致的审美关照,全诗更显出一种灵动感。而司空曙的《板桥》则含蓄生动地描绘了一幅优美入画的“板桥图”:“横遮野水石,前带荒村道。来往见愁人,清风柳阴好。”类似的还有韦应物的《题石桥》、钱起的《板桥》、张文琮的《赋桥》、岑参的《万里桥》等,都是直接写桥的代表。这类咏桥诗作中,唐末诗人隐峦的《浮桥》和五代诗人陶谷的《石桥》值得关注。因为相比初唐和中唐咏桥诗作,他俩笔下的“桥”让人觉得更有力度和气势,把古桥飞架的雄姿表达得更加充分有力。如《浮桥》“横压惊波防没溺,当初元创是军机。行人到此全无滞,一片江云踏欲飞。”全诗从“横压惊波”写起,直到三、四句,让人真有身临其境之感,洋溢着超越自然而获得自由的快意,绝无唐末诗歌的衰落气息。再看这首《石桥》“重重翠幛耸云端,玉殿金楼缥缈间。圣境不容凡俗到,故将飞瀑隔尘寰。”从“重重翠幛耸云端”到“玉殿金楼缥缈间”的起承,最后两句“圣境不容凡俗到,故将飞瀑隔尘寰”的转合,将石桥横空出世的形象展示的淋漓尽致,充分表达了对人自身创造力的赞叹。从某种程度讲,晚唐的咏桥诗高妙于初唐,这可能是诗歌发展规律的一种呈现。


相对于直接咏桥的诗作,主要把桥作为意象或背景来写景、抒情和叙事的这类唐诗数量更多,也产生了一批名篇佳作,其中最著名或者说流传最广的如张继的《枫桥夜泊》、孟郊的《洛桥晚望》、元稹的《智度师二首其二》、李商隐的《板桥晓别》、诗僧皎然的《冬日梅溪送裴方舟宣州》、刘禹锡的《杨柳枝》等。我以为,这类诗作虽然主要是写桥抒情,借桥达意,但其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反而超过直接咏桥的诗作,体现出了诗歌独有的魅力,往往流传更广,影响也更大,是诗歌自身创作和传播规律的反映。如家喻户晓的《枫桥夜泊》除了诗本身创造的美轮美奂的意境,还有至今各人不同的解读,连带着让“枫桥”甚至名扬东瀛。孟郊的《洛桥晚望》属于唐诗中常见的“登桥晚望”之作,“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一、二两句开门见山,描写洛桥冬晚的萧瑟场景,第三句接续营造氛围,直到第四句石破天惊,一幅画面感极强的美景突然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难以忘怀。与此相似的还有姚合的《过天津桥晴望》、李频的《东渭桥晚眺》等,都是以桥的视角来写景抒情的佳作。广为流传的刘禹锡的《杨柳枝》“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虽然与白居易的《板桥路》从内容到语言都比较相似,但借助对《杨柳枝》这种具有浓郁民歌特点的诗歌体裁形式的创新,其诗情诗意更直达心灵,动人心魄。唐诗中这类以桥作为送别场景的还有不少,如李商隐的《板桥晓别》、刘禹锡的《请告东归发灞桥却寄诸僚友》、柳淡的《河阳桥送别》等。这类诗作中雍陶的《题情尽桥》尤其别有情趣:“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诗人针对有人提出送客到此桥即止,谓之“情尽桥”的说法甚是不满,以辩驳甚至赌气的方式,要把“情尽桥”改为“折柳桥”,让人们到此桥分别后不但“情未尽”,而且离恨要似千万条柳丝缠绕难以割断。传说是黄巢的《自题像》,其实应该是后人模仿元稹的《智度师二首其二》“三陷思明三突围,铁衣抛尽衲禅衣。天津桥上无人识,闲凭栏干望落晖。”的伪作。元诗并未直接写桥,但这句“天津桥上无人识,闲凭栏干望落晖。”,以桥为背景,写尽了智度禅师的落寞感,极易让人想到清代诗人黄仲则的名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在这两首相距近千年的诗作里,“桥”同样成为抒写孤独的背景,观察人生心灵的窗口,这也是诗歌意象独特的魅力和意义所在:“桥”本来是人们交流的载体和通道,但有时反而是孤独和隔膜的象征,正是在这种巨大的反差中我们读懂了诗人精神深处无尽的孤独感。


除了前述的两类写桥的诗作,第三类借桥吊古抒怀的唐诗相对较少,著名的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等,可以说家喻户晓,就不再具体分析了。其中,这类诗作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晚唐以写咏史诗而出名的胡曾,其这一组以桥为对象的“咏史诗”,包括《圯桥》《 豫让桥》《钜桥》《濡须桥》等。如《豫让桥》借桥讲的是春秋时期豫让刺杀赵襄子的故事:“豫让酬恩岁已深,高名不朽到如今。年年桥上行人过,谁有当时国士心。”作者从豫让大义凛然、以死报主的故事,感慨后人再难有那样一片忠心!在咏史者笔下,这些古桥作为一种历史遗迹,其兴废变迁都成为人世繁华不再的象征,诗作更多流露出的是诗人对古今兴衰的无限感慨,读之别有意味。


最后,简单概括总结一下,唐人诗歌中以“咏物体”写桥的诗,展现了唐代高超的桥梁建造工艺,留下了古桥美妙的风采;对于借桥吊古抒怀的诗来说,古桥成为历史兴衰的见证,也是诗人怀古追思的寄托。最值得体味再三的是,对于那些借桥抒情的诗来说,桥或者是文人骚客离乡别友的出发地,或者是举子落第归来的停泊点,抑或是豪杰落寞人生的背影图,这些诗作既是他们行迹的记录,也是心灵的透视,诗与桥在其精神深处达到了充分的交融,反映了唐代交通与诗歌结合所达到的历史高度,是今人阅读欣赏写桥的唐诗时最可回味之处。


(图片均来自网络)




甘肃省诗歌创作研究会

2024第37期(总第257期)

审稿|廖海洋  马宝明

责任编辑|徐维强

本期编辑 | 朱泓瑾

甘肃省诗歌创作研究会
嘤其鸣矣求其友,乐在志同道合;歌我家兮咏我乡,吟来意美情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