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家风50 | 习近平讲廉政故事:四知拒金

文摘   2025-01-07 15:13   天津  






吏不廉平

则治道衰

习近平讲廉政故事





四知拒金的故事


东汉人杨震做过荆州刺史,后调任为东莱太守。他去东莱上任时路过昌邑,而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任职荆州刺史时举荐过的官员。

王密听说杨震路过,为报答当年提携之情,白天空手去见了杨震,晚上则准备了十斤金子想送给杨震。王密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知道。”杨震却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后很惭愧。

杨震为官清廉,有老朋友、长辈劝他为子孙购置产业。杨震说:“不可,我把为官的好名声留给杨家的后人。若是留下这个好名声给子孙,不是也很丰厚吗?”

这就是“四知拒金”的故事。





杨震其人


杨震,字伯起,陕西华阴人,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学者。他五十岁入仕,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后来位至三公。

因为“四知拒金”的故事,后人称杨震为“杨四知”、“四知太守”、“四知先生”,直到明代的莱州府署大门内,还有杨公祠、四知堂。唐人胡曾的《咏史诗·关西》赞赏道:“杨震幽魂下北邙,关西踪迹遂荒凉。四知美誉留人世,应与乾坤共久长。

杨震不但洁身自好,还敢于挺身而出批判官场恶习。对于皇亲贵戚,他也敢于直言不讳。汉安帝的舅父耿宝、皇后的哥哥阎显等,向杨震推荐自己的亲友入朝做官,杨震知道这些人无才无德,都断然拒绝。这样的人品、家风,成为对儿孙最好的馈赠。

史书记载,杨震家门四世清白、家风廉正。其子杨秉最初隐居乡里教书,四十余岁才出来做官,有其父之风。有故旧部下以百万钱相送,他“闭门不接受,以廉洁著称”。杨秉之子杨赐官居太尉,杨震曾孙杨奇、杨彪,皆有祖上清廉之风。杨震“清白吏子孙”的家风,千古传颂。





习近平讲廉政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强调:“党的领导干部必须讲觉悟、有觉悟。有了觉悟,觉悟高了,就能找到自己行为的准星。”他讲述杨震“四知拒金”、把清廉留给子孙的故事,正是为了说明觉悟对一个人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重要意义。有觉悟方能辨是非、明公私,有觉悟方能养正气、祛邪气。觉悟是检验一个人思想品质的“试金石”,面对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的矛盾,是选择前者还是后者,靠的就是觉悟。





延伸阅读

中国自古就有许多廉吏佳话,比如羊续“悬鱼拒贿”、子罕“以不贪为宝”、孔奋“身处脂膏不自润”、包拯“不持一砚归”等等。其中,“一钱太守”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

据《后汉书》记载,官至“三公”的刘宠,以明经举孝廉,在多地任地方官时,“以仁惠为吏民所爱”:任东平陵令时如此,任豫章太守时如此,任会稽太守亦如此。

对刘宠任职会稽的经历,《后汉书》做了浓墨重彩的描述。刘宠主政之前,当地官员横征暴敛,百姓不堪其扰,纷纷遁迹于深山老林,甚至到了“白首不入市井”的地步。刘宠到任后,“简除烦苛,禁察非法”,当地吏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一度呈现“狗不夜吠,民不见吏”的盛景。刘宠离任时,百姓不舍,有几位老者从山中赶来送行,还凑了百文钱饯行。刘宠盛情难却,象征性地取了一枚大钱作纪念。后人誉之为“一钱太守”。

而在绍兴当地的民间传说中,这段离开的故事有了更“神话”的演绎版本:当地父老持钱相赠至西小江边,刘宠只取一枚收下。舟至马埠桥,刘宠将这枚铜钱投于江中,表示还给当地百姓,江水顿时清澈见底。

西小江也因此更名为“钱清江”。钱清江缓缓前行,流经城镇也得名“钱清”。到了宋代,“钱清”频频出现在诗中。后人还在江边修筑了“选钱亭”和太守庙,纪念刘宠。

刘宠的清廉和“江因廉名”的故事,在明清绍兴地方志中都有记载。如嘉庆《山阴县志》:“钱清江在县西五十里,案旧志即浦阳江,浦阳江下流汉刘宠投钱处。”又有碑记说:“宠以廉而得名,后千百年,犹能使人知所兴起,天理之存,其不可诬也,如是哉,予于是有所感矣。”







来源∣泰和县图书馆

点击链接,手把手教您操作

【智慧门诊】天津市儿童医院智慧门诊——自助机篇

【为您服务】天津市儿童医院智慧门诊——手机应用篇

【在线复诊】天津市儿童医院互联网医院——在线复诊篇

长按识别二维码并关注“天津市儿童医院互联网医院”,手机实名认证可预约挂号、缴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