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医真相大揭秘
就医患者多?
孩子晚上突发高烧,立马去了儿童医院,没想到生病的孩子真不少。
“毒王”来了?
我家娃高烧不退,还肺炎了,好像是感染了传说中的“毒王”,真愁人啊。
进入秋冬季,肺炎支原体、鼻病毒、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都是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病原体,这些病原体引起的咳嗽、流鼻涕、发烧、咽喉痛、浑身无力等症状具有相似性。
临床上发现,有的患儿是多种病原体叠加感染。如果孩子出现叠加感染,病情可能出现反复,并非感染“毒王”。
看病很快?
我带孩子周一上午去的,半个小时就看上了。当时急诊有20多名医生出诊,现场组织有序,看得特别快。
院领导亲自指挥,每天监测实时就诊数据、及时调度,提前着手设计应对诊疗高峰的预案,从诊桌灵活调配、人员梯队安排、急诊流程优化、辅助科室配合等多方面进行详细安排部署,并开设双院区夜间门诊、“一站式取药”,将可择期手术的外科病房合并、增开内科病房,实施“全院一张床”举措……
针对就诊高峰期,我院服务流程全面“提速”,今年就诊高峰期以来,不断降低平均候诊时长。
无论是一线的医护人员,还是行政后勤人员,都在以“天童医人”精神坚守岗位,全力以赴确保高峰期诊疗工作平稳有序进行。
不让输液?
孩子咳嗽好几天了,儿童医院怎么不给孩子输液呀?输液的话,孩子病能好得快点啊!
一些家长发现孩子出现呼吸道感染就要求输液,这是不可取的。输液是一种给药方式,并不是全部治疗内容。药物种类、剂量、给药次数、给药方式、疗程,孩子的疾病诊断、严重程度、身体耐受情况,都是医生制定治疗方案的参考因素。仅仅强调给药方式这一个方面,是不科学的,很容易造成过度治疗,让孩子承担不必要的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用药原则是:“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
临床给药途径中,口服给药途径最常用,相对安全、方便、经济。注射给药途径吸收快、药量准确可控,但未经人体天然屏障直接进入体内,可引起组织损伤、疼痛、感染,甚至严重不良反应。
尤其,儿童脏器发育尚未完全,更应谨慎选择给药途径。
此外,减少不必要的输液,避免人员在密闭环境聚集,降低患儿交叉感染的风险,可有效缩短就诊高峰期拖尾时长。
发烧不能捂?
老人常说,孩子发烧捂热发发汗就好了,只要出了汗,烧就能退下去,我们小时候都这样。
出汗是退热的结果,并不是退热的原因。当家长发现孩子发烧的时候,一般已经接近或处于高热持续期。
此时捂得严严实实,反而影响散热,体温不降,极易出现“热性惊厥”,即在高热状态下出现的短暂性意识丧失,症状主要包括抽搐、意识不清、体温升高等。
只要不舒服立刻去医院?
孩子昨晚有点发热,今天得请假带孩子去趟医院,要不我可不放心!
家长在判断孩子发热是否需要去医院时,应综合考虑孩子的体温、精神状态、伴随症状等多个方面因素。
小婴儿(3个月以内)出现发热,需及时就医。
孩子精神不好(烦躁、嗜睡、皮疹、吐泻等),需及时就医。
所有年龄的儿童发热持续3天以上,或出现呼吸增快、喘息、咳嗽等症状,影响饮食、睡眠等,需及时就医。
另外,孩子发热并不是马上去完善血常规和CRP检查,因为病程初期相关数值并不准确,应在发热24小时之后检查,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为用心用情回馈您的信任,
展现公立医院担当,
“天童医人”必将常备不懈、
积极应战医疗高峰,
稳扎稳打精进日常诊疗,
全心全意为患儿服务!
供稿∣宣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