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马威国资速递】国资央企热点词(2024年8月)

企业   财经   2024-09-14 18:10   北京  

回顾2024年8月国资国企主要相关政策与企业动态,总结两个热点事件进行解读:

8月中下旬,国资委主任就“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主题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并接受央媒访谈

8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

事件:8月中下旬,国资委主任就“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主题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并接受央媒访谈


2024年8月16日,《人民日报》刊发国资委主任署名文章《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以下简称“署名文章”),回答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为什么(意义)”“要什么(原则与要求)”和“做什么(关键任务)”三个重要问题。

8月29日,新华社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为题,刊发国资委主任采访内容;8月30日,央视新闻联播节目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进行了报道。

综合以上报道内容,总结未来国资国企改革的关注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未来一段时期内国资国企改革的行动纲领


署名文章从新的角度论述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三个战略意义,提出了落实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重大部署的“四个坚持”原则,并对落实改革的几个关键任务进行了重点阐述与解读,为未来一段时间内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制定了行动纲领。

行动纲领总结为“为什么”“要什么”“做什么”。

为什么:深刻认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三个战略意义

  • 更好履行国有企业功能使命的必然要求;

  • 有力提升国有企业活力效率的关键之举;

  • 加快推动国有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需要。

要什么:牢牢把握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四项原则与要求

  • 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原则;

  • 坚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总目标;

  • 坚持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改革重点;

  • 坚持“放得活”与“管得住”的辩证统一。

做什么:全面落实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四大重点任务

  • 深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 进一步深化分类改革、分类考核、分类核算;

  • 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

  • 完善国资国企管理监督体制机制。




从五个方面牢牢把握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正确方向


  • 总体目标:持续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 根本要求:增强核心功能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 鲜明导向: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 重点任务:不断提升改革的综合效能;

  • 政治原则: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国资国企改革的全面领导。




落实国资国企改革关键任务:国有资本布局、创新、监管与考核


“两端发力”推动国有资本“三个集中”

从“传统产业强基转型”和“抓好新兴产业战略布局”两端发力,双轮驱动实体经济发展壮大,以市场化方式推动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和前瞻性布局,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统筹配置国有资本,有力推动“三个集中”;


在原始创新上力争取得更大突破

在“三高”(强化高质量的科技供给、建设高能级的研发平台、推进高效率的产业融合)和“一优”(持续营造优质的创新生态)上协同发力、持续用力;


持续完善管理监督体制机制

把“放得活”与“管得住”结合起来,完善管理监督体制机制;加快实现“一业一策”“一企一策”,完善国有企业分类考核评价体系。




对于国资国企深化改革的影响和未来工作重点


锻造“布局结构新”的现代新国企


署名文章提出,加快锻造布局结构新的现代新国企。“布局结构新”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解析。

首先,国资国企在布局中应体现核心功能,在更高水平履行战略使命。这意味着国资国企需围绕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增强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核心功能。具体来说,国资国企应在原创性、突破性技术创新中发挥“先锋队”作用,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链转型升级中发挥链主企业“领头羊”作用,在保障人民生活质量、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发挥“顶梁柱”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继党的二十大三中全会报告提出“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后,署名文章再次提出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建立科学客观可量化的国有企业功能价值评价体系,对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情况进行定期评价

建议国资国企关注“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工作进展,从可能纳入评价体系的指标进行前瞻性布局,比如履行核心功能的业务收入占比,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和成果转化,对于产业链上下游的带动作用,在提供公共服务和改善民生方面的贡献等,以期在未来定期评价中取得好成绩。

其次,国资国企需在布局中聚焦主责主业,发展实体经济,不断增强支撑托底能力。国资国企应聚焦主责主业开展经营管理活动,完善企业内部主责主业管理制度,对所属企业实施全面有效的主责主业管理和监督评价,提升主业集中度、增强核心功能与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

署名文章提出要制定完善国有企业主责主业动态管理办法。从目前一些地方国资监管机构实践经验看,管理办法将以“管资本”原则为基础,覆盖主业研究论证、提升主业集中度和发展质量、对主业发展进行动态监测分析、将主业经营情况纳入业绩考核、鼓励围绕主业的专业化整合等内容。

建议国资国企一方面在明确自身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审视主责主业经营现状与未来发展前景,明确未来投资方向,完善投资负面清单,建立投资后评价制度,同时制定存量资产盘活和低效无效资产处置计划;另一方面关注主责主业动态管理办法制定工作进展,就管理办法可能纳入的监管重点提前做好准备。

第三,构建体系化、梯次产业发展格局。在媒体访谈中,国资委主任表示,要从“传统产业强基转型”和“抓好新兴产业战略布局”两端发力推动国有资本“三个集中”。

在产业布局方面,未来国资国企应构建体系化、梯次发展格局,通过创新赋能和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推动传统产业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发展新增长极。


毕马威赋能与企业价值提升



赋能领域:

  • 国资国企战略布局调整、业务发展规划;

  • 国企改革综合规划;

  • 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化体系化、梯次布局。

企业价值提升:

  • 通过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增强国资国企核心功能,助力企业在未来实施的履行战略使命评价中取得优异成绩;

  • 强化国资国企主责主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经营绩效和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国资国企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广领域优化国有资本布局


在署名文章和媒体访谈中,国资委主任提出,健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以市场化方式推动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和前瞻性布局,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统筹配置国有资本。这将对国资国企主要带来三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国资国企未来将有更多机会通过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集聚优势资源,进入更多新兴领域,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领域的加大投入,这将对国资国企统筹资源配置、进行高水平的决策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

其次,从行业整体发展的角度看,国有资本的合理流动也将促进行业竞争和产业链整体的转型升级。未来,国资国企应积极参与行业整合、推动行业技术创新,争取发挥 “链主”“链核”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上下游企业转型升级,发挥产业协同效应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从而促进产业链创新能力和整体实力的持续提升。

第三,署名文章提出,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两类公司”)改革,打造国有资本投资布局、整合运作和进退流转的专业化平台,有效发挥投资公司产业投资功能和运营公司资本运作功能。

未来,国有企业将一方面深化“两类公司”改革,集聚优势资源,促进存量资产盘活,加速低效无效资产处置,不断增强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放大国有经济整体功能;另一方面,国有资本将作为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成为产业投资的引领者,以服务国家战略、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目标,通过多种投融资方式,助力新兴产业发展、原创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


毕马威赋能与企业价值提升



赋能领域:

  • 战略性重组与专业化整合;

  • 国企改革重组规划;

  • 重组后业务梳理与发展规划。

企业价值提升:

  • 通过调整和优化国有经济结构布局,开展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优化产业布局,助力国资国企更好地发挥行业“领头羊”的作用,使其在国家经济中的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 促进国资国企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国有资本活力,提质增效。


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我们在7月份的热点事件分析中,也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署名文章中,针对这一要求,国资委主任进行了具体任务部署,主要包括:

  • 一体化配置,全过程管理:积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项目,强化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

  • 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

  • 突出前瞻性投入: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

  • 全维度协同创新: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合作机制;

  • 人才政策倾斜,对科技创新活动给予足够包容支持: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灵活开展股权分红等多种形式中长期激励。

在7月热点事件分析中,我们曾提示未来国资国企应明确创新战略与定位,制定分阶段的创新投入计划;强化科技创新组织管理能力,完善研发项目管理体系;建立与完善创新项目回顾与评价机制,探索建立尽职合规责任豁免机制;开展产业链创新生态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基于国资委主任8月份的表态,可以预见,未来监管部门对于科研创新的支持力度更大,政策也更为灵活。在此背景下,国资国企应重视创新机制体制建设,基于增强核心功能、聚焦主责主业制定创新战略规划,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原创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重要主体。


毕马威赋能与企业价值提升



赋能领域:

  • 制定企业科技创新战略;

  • 完善创新体系(内外部)和制度安排;

  • 搭建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 科技创新人才管理体系与激励体系建设。

企业价值提升:

  • 提升国资国企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整体创新效能,促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创造新的收入增长极;

  • 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创新发展,提升产业链整体附加值,体现国资国企的责任与担当。


事件:8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8月发布了《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中央层面首次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行系统部署,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顶层设计文件。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意义重大,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意见》明确了中国绿色转型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实施路径,为各地区、各部门推进绿色转型提供了系统性指导和支持,旨在将绿色转型的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方位、全领域、全地域推进绿色转型。

2024年至今,国家层面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绿色发展相关政策,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要求,进一步细化绿色转型的战略部署和行动举措。

表:2024年发布的主要绿色发展相关政策文件

这些政策举措表明,在未来发展中,国资国企需要在绿色转型、构建更大的绿色产业生态圈、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实现全面突破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这是国家对企业行为提出的高标准要求,也是市场与公众对企业的期望。




聚焦“三个着力”,国资国企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对于国资国企而言,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不仅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更是提升自身治理水平、增强风险抵御能力、获取政策与资金支持的重要举措。展望未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将是国资国企深化改革提升、实现价值创造提升的关键任务。具体来看,国资国企需要聚焦以下三个方面。

着力开展绿色转型科技创新,加大绿色产业与可持续发展项目投资


《意见》明确指出,要强化支撑绿色转型的科技创新,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国资国企在传统产业的布局面广且量大,而这些产业往往存在高能耗与高排放问题,因此,国资国企绿色低碳转型压力较大,国资国企可考虑从科技创新和优化产业结构两端发力,实现绿色低碳目标。

在科技创新方面,《意见》提出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开展绿色低碳创新示范推广,并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国资国企可采取的举措包括聚焦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低碳零碳工艺流程再造、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等领域,通过组建技术攻关联合体,合力实现绿色低碳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通过试点、示范项目、技术服务平台等举措,广泛推广绿色低碳创新成果;深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电力系统、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建设运行等领域的融合应用,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数智化、绿色化改造力度。

在优化产业结构领域,《意见》明确要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国资国企可考虑结合自身主责主业,深挖绿色产业协同效应,推进能源、交通运输、建筑等关键领域的绿色转型,将投资重心优先向绿色产业和可持续发展项目倾斜;通过培育绿色低碳导向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开拓新的业务增长点。


毕马威赋能与企业价值提升



赋能领域:

  • 制定绿色科技创新战略、完善创新组织与管理;

  • 完善绿色创新体系(内外部)和制度安排;

  • 搭建绿色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 国企转型综合价值提升子项目,如绿色转型业务规划与产业布局、双碳转型等。

企业价值提升:

  • 提高企业碳排放合规管理水平,降低企业违规和处罚风险;

  • 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助力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 为企业带来新的绿色业务增长点,提升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 有助于国资国企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提升企业的社会认同感和品牌价值,赢得更多市场机会和优势。


着力加强区域绿色发展协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协同转型


《意见》强调要加强区域绿色发展协作,统筹推进协调发展和协同转型。《意见》还针对不同区域的绿色转型发展重点,提出了具体指引。 

  • 京津冀:完善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支持雄安新区建设成为绿色发展城市典范;

  • 长江经济带:推进共抓大保护,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径;

  • 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深入推进一体化发展,打造世界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

  • 海南自由贸易港和黄河流域:推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资源型地区和革命老区:持续加大绿色转型的支持力度,培育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国资国企在推进区域协同绿色转型中发挥着关键的引领性作用,一方面,区域内国资国企需加强与政府的沟通,立足不同地区资源禀赋条件、绿色转型发展规划,确定投资重点领域,优化地方国有资产布局和资源配置,积极开展上下游协同,形成绿色转型的合力。

另一方面,国资国企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除自身加大投入外,还可以积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通过投资绿色产业、开展绿色金融运作等方式为绿色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带动民营企业发展,为域内绿色低碳产业赋能。例如,自2023年以来,某市属创投集团持续投资绿色科技企业,对近50家相关企业投资超80亿元,加速了该地的绿色低碳转型。


毕马威赋能与企业价值提升



赋能领域:

  • 绿色转型战略布局调整、业务规划;

  • 绿色低碳投融资规划。

企业价值提升:

  • 通过重组整合,促进区域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国资国企更好地发挥行业“领头羊”的作用,发挥协同效应,为区域国民经济与社会绿色发展贡献国企力量。


着力推动绿色转型国际合作


《意见》明确提出加强绿色投资和贸易合作,推进“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提高境外项目环境可持续性;加强绿色技术合作。国资委此前发布的《央企履行社会责任指导意见》亦强调要有效开展海外履责,推动海外经营机构在海外经营管理、重大项目实施中将ESG工作作为重要内容,强化ESG治理、实践和信息披露。

作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力量,国资国企应在确保合规的前提下,加强国际绿色投资和贸易、技术合作,拓宽合作领域,并努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这个工作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

积极开展海外绿色低碳项目投资与运营。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重点领域包括绿色基础设施、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产业、绿色贸易、绿色金融、绿色科技、绿色标准,比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污水和固体废物处理、绿色建筑、生态修复和保护项目等;绿色能源则覆盖太阳能发电、风电、水电、热能等项目。

近年来,在绿色产业方面,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中国绿色低碳消费品和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增长势头明显,比如在2023年,拥有新潮的外观、先进的操作系统、高性价比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在泰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的占有率高达80%,2024年7月,中国某品牌的泰国工厂也正式竣工投产1

国资国企应把握机遇,充分发挥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努力提升在代表性绿色低碳产品(如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领域的竞争力,通过开展绿色项目国际合作、海外绿色产业园区建设、绿色金融创新等手段,深化绿色转型合作,积极投入“绿色丝绸之路”建设。

强化海外项目绿色合规管理。国资国企在海外开展投资与运营,需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并符合东道国环保标准,如果条件允许,可考虑参照比东道国要求更为严格的标准体系。在具体操作层面,国资国企需在项目前期进行详细的环境评估,收集环境资料、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等。国资国企还需要针对海外项目的特殊性,建立环境和社会管理体系,完善决策、管理、执行三个层面的绿色合规管理框架,定期发布环境报告,确保项目建设、运营的全周期都能够充分考虑项目对当地利益相关者的影响接受公众监督。

加强海外绿色技术合作与推广。推动科技创新是中方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中的第五项,2023年11月,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召开,首次建立了面向共建“一带一路”的高能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机制。

国资国企可以充分利用多种多样的“一带一路”科技交流机制与平台,积极开展海外绿色技术合作与推广活动,包括设立境外研发中心、创新中心等,与国际知名科研机构、企业积极开展深度合作,加速绿色技术交流与融合,形成绿色技术创新合力。此外,国资国企还可以积极与绿色国际标准对接,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提升企业绿色技术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


毕马威赋能与企业价值提升



赋能领域:

  • 绿色项目合规与内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 海外投资并购交易服务:海外投资战略规划、市场进入战略、海外运营管理提升等;

  • 完善海外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和制度安排。

企业价值提升:

  • 提升海外合规水平和企业国际形象和声誉,增强国际合作伙伴的信任度,为企业赢得更多国际市场机会和优势;

  • 通过海外绿色贸易、技术合作,提升海外经营绩效和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增强国资国企的海外竞争力。



注释:

[1]《泰国拥抱电动汽车“黄金时代”》,光明网,2024年8月13日


系列回顾: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江立勤

毕马威中国客户与业务发展主管合伙人

邮箱:michael.jiang@kpmg.com


乔漠

毕马威中国国资研究中心主管合伙人

邮箱:stanley.qiao@kpmg.com


陈剑虹

毕马威中国国资研究中心执行负责人

邮箱:iris.chen@kpmg.com




本文内容仅供一般参考用,并非针对任何个人或团体的个别或特定情况而提供。虽然我们已致力提供准确和及时的资料,但我们不能保证这些资料在阁下收取时或日后仍然准确。任何人士不应在没有详细考虑相关的情况及获取适当的专业意见下依据所载内容行事。本文所有提供的内容均不应被视为正式的审计、会计或法律建议。

©2024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均是与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组织中的成员。毕马威国际及其关联实体不提供任何客户服务。各成员所均为各自独立的法律主体,其对自身描述亦是如此。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香港合伙制事务所。版权所有,不得转载。毕马威的名称和标识均属于毕马威国际的商标或注册商标。


毕马威KPMG
欢迎关注毕马威中国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