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月十二,这一日,在农历新年的悠悠时光中悄然降临,它不仅是农历新年周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节点,更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一天,从南至北,从东到西,全国各地的人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庆祝着,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融入一系列丰富多彩、寓意深远的习俗活动之中。
十二搭灯棚
元宵佳节的序曲
从正月十二开始,人们便忙碌起来,准备庆祝即将到来的元宵佳节。选购灯笼、搭盖灯棚,成为了家家户户的重要任务。童谣中唱道:“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这首童谣生动地描绘了人们从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六的忙碌景象,尤其是正月十二的搭灯棚活动,更是为元宵节的到来拉开了序幕。搭灯棚不仅仅是为了装饰,更是为了迎接元宵节的灯会。灯棚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灯笼,有传统的宫灯、走马灯,也有现代的创意灯笼。灯棚下,孩子们嬉戏玩耍,大人们则忙着布置灯谜,准备在元宵节当晚与亲朋好友一起猜灯谜,共度佳节。![]()
烤老鼠火
古老的驱邪仪式
在石家庄南部的一些地区,正月十二还有一个特别的习俗——烤老鼠火。黄昏时分,家家户户在门前点燃柏树枝,烟雾中弥漫着一股清香。一家老幼围坐在火边,烤柏火、烤老鼠火、烤百龄火(柏树俗称百龄)。传说正月十二夜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以人们要烤老鼠火,寓意驱赶老鼠,祈求家中平安。烤老鼠火的习俗充满了童趣和神秘感。大人们常常骗小孩说,当夜在碾盘处细听,可以听到老鼠娶亲的唢呐声。虽然这个传说从未被证实,但孩子们总是乐此不疲地尝试,希望能听到那神秘的唢呐声。烤柏火不仅寓意“败祸”,可以避瘟驱邪,还有着更深层的文化内涵。人们将不用的旧家什烧掉,用烧后的柏枝雕成“柏锁”,系上绳子,挂在婴儿脖子上,以求长命百岁。谐音“烤百火”“烤百龄火”,孩子们走街串巷,奔走各家,烤百家火,不生百病,一年无灾无恙。![]()
过老鼠节
古老民俗的智慧与幽默
正月十二,除了搭灯棚,还是民间传说中的老鼠节。
这一天,关于老鼠的故事与习俗遍布各地,既体现了人们对鼠害的厌恶,也蕴含了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智慧。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照亮大地,大妈大婶们便带着孩子们,手持木棍,敲打家中的每一个角落,从墙角的老鼠洞到木柜底下的布鞋,无一遗漏,边敲边念:“打、打、打旮旯,十个老鼠九个瞎……”
这不仅是对鼠害的驱赶,也是对生活烦恼的一种释放,寓意着新的一年里,烦恼与不幸都将远去。
早饭过后,剪刀被悄悄地藏起来,用红绳或红绸包裹,这是因为人们相信,老鼠节这天避免使用剪刀,就能减少家中老鼠的嘈杂声,寓意着家庭的安宁与和谐。
而孩子们则背着筐,挨家挨户收集旧鞋,将其堆成老鼠洞状烧掉,象征着将老鼠“一窝烩”,既是对鼠患的彻底清除,也是对生活中不如意之事的告别。
![]()
中午,家家户户包饺子,而这些饺子被捏成了老鼠的模样,有嘴、有耳朵、有尾巴,绿豆做眼睛,栩栩如生,既是对老鼠的一种戏谑,也是对生活的艺术化表达。
吃饺子,寓意着“捏老鼠嘴”,希望新的一年里,老鼠不再捣乱,家中安宁。
晚上,一碗小米面或玉米面粥,寓意“迷老鼠眼”,让老鼠看不清东西;饭后炒花生,则是“炒聋老鼠的耳朵”,同时,花生形似老鼠眼,吃花生也叫嚼老鼠眼,寓意让老鼠变瞎。
这些看似简单却充满智慧的习俗,不仅是对鼠患的驱赶,更是对生活的一种乐观态度,体现了中华民族面对困难时的幽默与坚韧。
![]()
结语
正月十二,搭灯棚、烤老鼠火、过老鼠节,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通过这些活动,人们表达了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驱赶了旧年的晦气,迎接新年的到来。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让我们不忘初心,珍惜并传承这些宝贵的民俗文化,让它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光发热,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温暖每一颗渴望归属感与认同感的心。正月十二,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段关于文化、关于信仰、关于爱的故事,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讲述,去传承,去创新。图片来源:AI生成、pexels、pixabay等高清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