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在老北京文化中已经成为一个符号,逛庙会也成为了北京人生活中一项必不可少的节庆民俗活动。红红绿绿,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带有文化的气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讲话中提到,要让人人看得见山、望得到水,记得住乡愁。那些留在童年记忆中的胡同吆喝、抽陀螺、推铁环、放风筝,而今变成了我们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不正是年轻人在城市生活中要寄托的老北京“乡愁”么?
北京自秦汉起就是中国北方重镇,文化底蕴极其深厚。就明清时期而言,北京就有各种寺庙1300多座,为全国之冠。寺院多庙会也自然就多,在历史上,一年 365天几乎天天都有庙会。时间上有的是一年一度,按年节定期举办;有的每月定期轮办;还有的依宗教习俗如诸神诞辰等日期举办。在内容上,有的以宗教祭祀为主,礼佛奉神,烧香还愿;更多的则是以商业贸易和娱乐观光为主要内容。
厂甸庙会:
梅兰芳常在这里搜集古画
厂甸庙会位于和平门外琉璃厂一带,这里辽代叫海王村,金代叫海王庄,清乾隆年间厂甸集市开始出现。1918年,厂甸庙会被北洋政府正式认定,成为旧都唯一的官设春节庙会。厂甸庙会的魅力在于文商并重,雅俗共赏,且这里是文化氛围最浓郁的地方。鲁迅寓京期间,在有日记可查的13年里,累计逛厂甸庙会超过40次;谭鑫培在这里拍摄了北京梨园史上第一张剧照《定军山》;梅兰芳经常在这里搜集古画,揣摩新编剧目的服饰。即使是在1945年“残灯破庙”的冷落时期,厂甸庙会仍有游人逾 20万,占当时京城人口的五分之一。
东岳庙庙会:
慈禧太后每年带众宫女前来烧香
东岳庙位于朝外大街神路街北口,是道教张天师在华北的第一座大庙。自元以降,数百年来庙会经久不衰。每年三月,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普通百姓,纷纷前往进香。明代,东岳庙香火日盛,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商贩云集,百货杂陈,热闹非常。入清,东岳庙会盛况依旧,就连慈禧太后每年春节也要带领众宫女前来烧香。东岳庙吸引百姓,其因有三:一曰神像多,鼎盛时期达3000余尊;二曰酬神易,在辅佐东岳大帝的七十六司的殿中供有各路神仙;三曰求神灵。百姓逛东岳庙会则为祈五福,请福牌,走福路,戴福还家。
隆福寺庙会:
人气居北京五大庙会之首
隆福寺庙会位于东城东四牌楼之西,隆福寺曾是朝廷的香火院之一,香火极旺,所以这里的庙会人气十足,居北京五大庙会之首,《日下旧闻考》记载着“每月之九、十有庙市,百货骈阗,为庙市之冠”。隆福寺庙会最具特色的是小吃,品种多样,随季变换,至今仍颇具名气。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将各种摊贩集中在庙前的大棚内,设立固定摊位,独立经营,取名为“东四人民市场”,后改为国有百货商场。80年代后,建成商业大厦,改名为“隆福大厦”,原隆福寺庙已荡然无存。
雍和宫庙会:
看打鬼成民间习俗
雍和宫位于北新桥北雍和宫大街,始建于1694年,是北京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兼具汉、满、藏、蒙民族特色,原为雍正帝即位前的府邸。雍和宫每年旧历正月三十(小月则为二十九)举行演鬼,二月初一早晨打鬼。循例为庙会期。“打鬼”,喇嘛称为“跳布扎”,是黄教利用宗教大型乐舞剧向异教徒示威的仪式。打鬼前夕,雍和宫门前贴出巨榜说:“本庙为便利庶民,特设打鬼会,凡尔人民欲消灾净害者,其速来诸。”看打鬼成了民间的新春习俗。
护国寺庙会:
玉器和扇子最具特色
护国寺位于西四牌楼以北,始建于元末,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赐名为大隆善护国寺。该庙与隆福寺齐名,旧时有“东西二庙”的美誉。护国寺原有正殿七进,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因年久失修,部分殿亭已坍塌,解放后仅存保护尚好的金刚殿。从兴起至新中国成立,护国寺庙会约有300年的历史,鼎盛时,繁华热闹。这里最具特色的是玉器和扇子,此外,这里吃、穿、用、玩应有尽有。《京都竹枝词》云:“东西两庙货真全,一日能消百万钱,多少贵人间至此,衣香犹带御炉烟。”
白塔寺庙会:
搭台唱戏是亮点
白塔寺,正名妙应寺,位于阜成门内大街,始建于元代,因寺内有“以镇都邑”的白色藏式佛塔而得名。白塔寺庙会形成于清末民初,因时局动荡,寺内香火不旺,僧人便出租部分寺产,吸引来了三百六十行,逐渐形成了庙会。寺院内地方宽敞,是搭台唱戏的最佳场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许多民间艺人在此表演,如张秀峰(艺名 “小蜜蜂”)的滑稽大鼓、阿阔群的评书等,都是庙会的亮点。新中国成立后,因公私合营,白塔寺庙会停办。
白云观庙会:
香火旺盛著称京城
白云观坐落于西便门外,始建于唐代,是道教全真第一丛林,龙门派祖庭,1227年,长春真人丘处机羽化于此。白云观庙会以时间长、宗教特色浓厚、香火旺盛著称。“摸石猴”、“打金钱眼”、“会神仙”、“顺星”以保平安,这些都成了逛庙民众的最爱。《帝京岁时纪胜》记载着当年庙会的盛况:“车马喧闹,游人络绎。或轻裘缓带簇雕鞍,或射锦城濠畔;或凤管鸾箫敲玉板,高歌紫陌村头。”
财神庙庙会:
进香者多为祭拜求财
财神庙,位于六里桥西南,因殿内供奉五尊塑像,故又称五显财神庙。昔日庙内有戏楼和三进大殿,至清末因年久失修只剩一层殿。财神庙庙会以祭拜求财为主,进香者多为商贾和梨园子弟。每逢开庙,人人都争烧头香,“天未明,即有候城者,终一日以千万人计”,就是那时的写照。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庙会停办。 1987年因兴建六里桥立交桥,财神庙被拆除,现仅存两株古树。
妙峰山庙会:
免费为香客提供服务
妙峰山地处门头沟妙峰山镇,旧时每年举办春香和秋香各一次,其中以春香最盛。妙峰山庙会特点有二:其一香火旺盛,其二进香虔诚。《燕京岁时记》载:“人烟辐辏、车马喧阗。夜间灯火之繁,灿如列宿。以各路之人计之,共约数十万。以金钱计之,亦约有数十万。香火之盛,实可甲于天下。”此外,还有300余档香会,有歌舞表演的、有沿途施茶舍粥的、有庙内服务的……他们本着“分文不取”的宗旨,免费为香客提供服务。进香者或一步一揖,三步一叩首;或以背鞍、滚砖、镯镣、耳箭、悬灯等方式朝山,以示虔诚。
花市庙会:
曾是京城购置年货的首选之地
花市庙会(每年腊月二十三至次年正月初三开市),以崇外火神庙为基础,为老北京“五大庙会”之一。花市的花有二,老北京人谓此“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一是假花,一是鲜花,庙会因此而得名。《燕京岁时记》云:“花市者,乃妇女插戴之纸花,非时花也。”花市后因火神庙香火衰落,遂逐步演变为商业性庙市。旧时的花市庙会是老北京唯一的春节庙会,与都灶君庙形成联期庙会,是京城购置年货的首选之地,人气之旺,堪称节日庙会之首。花市庙繁荣了五里长街的经济,开始了作为南城商业中心的历史。
蟠桃宫庙会:
游人可乘船畅游
蟠桃宫,又名太平宫,位于东便门外,相传始建于明代,后于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重建。宫内除供有王母娘娘、吕洞宾、财神外,还有八位女仙,她们掌管着女人的一生,所以蟠桃宫规模不大,香火却旺。值得一提的是,三月三蟠桃宫庙会正值阳春,游客可借机踏青游春,届时护城河要开闸蓄水,使游人可以乘船畅游,庙会风光尽收眼底。《天咫偶闻》记载:“春波泻绿,软土铺红,百戏竞陈。大堤入曲,衣香人影,摇飏春风,凡三里余。”好一幅《清明上河图》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