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说话就要过年了
您的春节计划安排好了么?
年货置办得怎么样了?
咱北京人呐
一到这年根儿底下
就要忙活得热火朝天
可唯独过年这几天
马路上地铁里都会清静很多
平时熙熙攘攘的帝都
一下子回到了北京的样子
可问题又来了
咱们的年味儿哪儿去了?
记忆中儿时的过年不是这样啊!
那么今儿个小编就带您回忆一下
咱北京春节该有的样子
50年代的春节:解放味
1950年,北京过了新中国的第一个春节,那年毛主席年画,非常受欢迎。
建国伊始,百废待兴, “生于五十年代”的 北京人,对于春节最大的记忆,是困窘的日子里难得的几日丰足。
每年春节,都有大批猪牛羊肉运入京城。北京日报 高宏/摄 1957年12月01日
也有农民趁着过节,早早地背着自家的鲜鱼到市场上兜售。
1956年 农民在北京西郊海淀镇自由市场出售鲜鱼
几斤肉、一只鸡、一条鱼,加上点青菜、豆腐,已经够一家人快快活活地吃几天的了。
但即使这样并不高的要求,有时也得凭紧紧巴巴攒下来的票证,到供销合作社去购买。
1956年02月11日 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为市民提供水果
至于糖果、零食,也是过年才有得见,舍得吃的东西。
工人买糖果过新年。北京日报 冯文冈/摄 1953年02月11日
1953年春节,北京的儿童在天安门前放爆竹
1955年春节,北京市的小学生们慰问军人家属。
1956年春节,北京市宣武门外牛街的小孩子们游戏。
1959年春节,北京南苑人民公社的老太太们跳起了秧歌舞
当时过春节,除了吃好的,最大的乐子就是逛庙会。庙会上吃的多,玩的也多。
1956年 侯宝林与郭启儒在春节联欢会上说相声
条件一般的,买上一张毛主席年画,是春节最好的装饰品。
条件好点的,做一身新袄子,买上一条围巾,春节是说服自己置办新衣最好的时机了。
春节前国棉一厂女工在百货公司郊区门市部购买过节用品。北京日报 李晞/摄 1955年01月01日
至于面包和蛋糕,那是一般人吃不上的“奢侈品”。
义利食品公司在春节期间为市场生产大批高级糕点。北京日报 王一波/摄 1959年01月01日
1956.01.15.报刊上说:“北京市迈进社会主义社会。这是我国第一个迈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城市”,春节期间北京各界20多万人举行庆祝大会。
60年代的春节:革命味
波折坎坷的60年代,北京的新年是“革命味儿”的,老北京过的是“集体年”。
单位发票看电影、操办游艺会、团拜会。街道统一发票证、购货本,组织打扫卫生。
单位组织看电影
游艺会上的套圈游戏
北京西城区拥军团拜会。团拜会是“团体拜年会”的意思,是一种集体祝贺节日的礼仪形式。在中国,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前夕举行团拜会。
1960年1月30日,一年一度的北京春节环城赛跑,人们从天安门广场开始跑起。
不少“生于六十年代”的北京人可能听到过自己的哥哥、姐姐这样向父母拜年:“爸爸同志、妈妈同志,春节好!”
连年夜饭,有的都是在公共食堂解决的。
平日里粗粮细做难见荤腥,除夕夜的富强粉肉馅饺子就显得分外香。
对于孩子来说,春节永远是快乐的。糊个纸灯笼,红色小鞭炮拆开来单个儿放,都能让快乐延续一年。
著名的“面人郎”郎绍安捏出的小面人个个栩栩如生。
1961年春节,北京逛厂甸庙会,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是大串糖葫芦。
1967年的时候,国务院提出了“春节不放假”的政策,春节期间,各地公社,工厂纷纷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开创各种学习班,过“革命化的春节”。
70年代的春节:改革味
人民的文化生活和物质,都渐渐丰富了起来。过年的时候的活动,也就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70年代初期,物质还不够丰富,买个年货甚至要批条子。
1978年的春节,北京百货大楼第一次在门前广场设立年货摊点。全国劳模张秉贵为顾客服务。
娱乐节目更不像后来那么丰富,能够买台收音机,年三十围着一起听就很幸福了……
排队给远方的亲人打电话也成了过年一景,那个年代号召知识青年下乡,城里的家庭大多骨肉分离,因此这个电话尤为珍贵。
趁着新年照张全家福,成了一种时髦。
到了70年代后期,吃的东西越来越丰富了。大核桃巧克力、话梅糖等恢复生产,蛋香饼干、香酥饼干、特制蛋糕、巧克力棍糖等11种新产品安排生产供应。
人们放鞭炮、包饺子、发压岁钱、互相拜年,这些传统习俗没有丢。
80年代的春节:开放味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人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十年,是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的十年。
1981年3月,“春运”一词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
图为1982年春节期间,特级售货员张秉贵在王府井百货大楼糖果组柜台服务。
1986年春节的崇文门菜市场。
要说八十年代过春节有什么最大变化,那一定就是——看春晚。
1983年,中国中央电视台举办了《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从这一年起,中国人过春节就多了一项必不可少的项目:看春晚。多少关于春节难以忘怀的记忆,都和春晚紧紧连在了一起。
第一届春晚的主持人: 王景愚、刘晓庆、姜昆、马季。那个时候的刘晓庆还是个少女,姜昆老师还是正值壮年意气风发,那个时候马东还是个孩子,他的父亲马季才是全国人民最喜爱的相声演员。
赵忠祥老师在为春晚致开幕词。那个时候听到他的声音,还没有人会想到动物世界。
当年只有三十多岁的李谷一的一首《乡恋》唱红了大江南北。直到今天,电视机里响起熟悉的旋律,大家仍旧会跟着唱:“你的声音,你的歌声……”
1984年,张明敏在春晚上的一首《我的中国心》把台湾流行音乐带到了国内,一夜间,全国上下都认识了张明敏这位台湾歌手。
1987年,一个高大英俊的大男孩儿因为春晚一夜之间红遍中国,他劲歌热舞带来一曲《冬天里的一把火》,至今仍旧为人津津乐道,他就是——费翔。
八十年代,彩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这四大件开始走进寻常人家。过节的时候,人们纷纷上街采购大件。
商场卖的商品也越来越多样化,下图是八十年代中期春节时的北京王府井,人们在抢着买平时买不到的糖果。
1987年1月,春节前夕,北京农展馆举办农副产品展销会,人们排长队买江西产的四特酒,经过长时间排队,这几个年轻人终于买到了。
1985年北京地坛庙会上。
还有春节期间卖年画的。
一度停办的庙会恢复了,许多传统小吃也重新回到了人们的生活中。
1985年骑驴逛庙会是北京白云观庙会的一绝,备受儿童们的欢迎。
1988年,买盏龙灯欢庆龙年
作为礼品,风行一时的暖瓶、脸盆、枕巾、台布,到80年代问津者日少,年礼的文化渐浓,明信片、贺卡、挂历流行起来。
京城也刮起了一股“彩色旋风”,街头出现了西服、夹克、牛仔、羊绒衫、防寒服、皮大衣,单调的黑灰蓝被打破。
一些追求个性的年轻人,开始穿着喇叭裤、戴着蛤蟆镜、扛着双卡磁带录音机招摇过市。
人们用各式各样的衣服,以自己的方式准备与新时代对话。
90年代的春节:小康味
九十年代,人们的生活越过越好,春晚也办的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春晚一夜爆红。
1990年春晚,宋祖英以一首《小背篓》唱红中国,此后连续24年登上春晚舞台。
同在90年春晚火遍全国的还有赵本山。他和黄小娟的小品《相亲》给大家带来无数欢乐。
倪萍和赵忠祥的经典搭档,成了无数人对春晚的记忆。
1994年,北京市区开始禁止燃放爆竹。从此,京城里没有了小朋友围着鞭炮捂着耳朵又害怕又想看的场景。直到12年后,“禁放”才改“限放”。
那些年,除夕夜全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守岁,当时觉得这没什么,应该的,现在回想起来,太幸福了!
新世纪的春节:没年味
进入2000年,北京的流动人口越来越多。
北京近郊地区甚至经历了人口爆炸式增长,有媒体统计,过去十年原本人烟稀少的通州、昌平地区,人口年增长率超过10%!
一到年关,大大小小的车站,如潮的人群,成了京城一景。
2007年2月10日,北京西站售票广场聚满了排队购票的旅客。
今年,您的春节,又是什么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