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人们大多对他的《陋室铭》耳熟能详。正是他“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令我们脑海里浮现出一位清雅之士高洁傲岸的情怀。
公元805年,刘禹锡因“八司马”事件,与柳宗元一起,被贬远州。815年2月,与柳宗元一起奉诏回京。两年后,也就是817年2月,他写了一首名为《玄都观桃花》的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因这首诗得罪了执政,刘禹锡被外放连州。一待就是十年。在这十多年里,刘禹锡始终保有一颗赤子之心,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吟诗作赋,畅游山水。不但尽享山水之乐,还跟友人唱和往来,互赠诗赋。没有一点愁苦的样子。后来,唐宪宗驾崩,新皇帝继位,有人向新皇帝建议让刘禹锡回京,新皇帝也就做个顺水人情,招他回来了。大和元年,再次回到京城的刘禹锡心情大好,复游玄都观,看到另一番情景。又作诗一首《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表现了自己不屈的意志。一辈子喜欢作诗的刘禹锡做梦也没想到,他的这首诗再次把他送上了贬官外放之路。
远调他乡的刘禹锡,早已达到“既来之,则安之”的境界。高洁傲岸的品性仍在,洁身自好的情怀不改。无论华衣素服,还是高屋陋室,均能做到安之若素;享素琴之雅趣,悟金经之禅意……不知不觉间又是一个十年。
公元836年,当刘禹锡第三次回到京城时,早已年逾花甲。虽然刘禹锡最好的年华都在外放之地度过,但他的心志并没有因为贬谪生活而沮丧和颓废,反而更加踌躇满志,豪情满怀。像他的《秋词》“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就一反传统的悲秋观,颂秋,赞秋,赋予秋一种导引生命的力量,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境界的无限向往之情。独树一帜的豪情博得了白居易的欣赏,盛赞刘禹锡为“诗豪”。
一代诗豪,才情如海。屡次外放,初心不改。
【原载于2016年12月7日《大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