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丨大生纱厂创办初期的五名“通董”

时事   2024-09-12 18:07   江苏  

大生纱厂创办初期,张謇把六名董事分为“沪董”和“通董”。从实力来看,“沪董”远大于“通董”,可真正在纱厂创办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却还是“通董”。


“通董”之中,张謇最早认识的应该是沈敬夫。沈敬夫是张謇少年时期科考道路的同行者,但他后来目睹到土布的巨大商机,放弃了科考,成为通海地区的著名花布商。在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的艰难行程中,众所周知,他给了张謇最坚定的支持,被张謇赞为“忠勇”。他的女儿沈茂筠嫁给了张詧的儿子张亮祖,因张亮祖得病早亡,沈茂筠年轻寡居,但亦独立创办了海门常乐第四初等小学。沈敬夫的儿子沈鹿岑(沈书升)早年拜于张謇门下,是当时江宁文正书院住院的九个学生之一。沈敬夫的孙子沈燕谋更是上接两代的积蕴,学贯中西,在大生担任过重要职务,后远赴香港,最终成为一代名家。沈敬夫1906年创办了姜灶小学,这是南通地区最早的小学之一。1911年沈敬夫去世。

刘桂馨是大生早期重要的创办者,属最早的三名通董之一。刘桂馨是川港(当时属海门)的土布大商,很早就把生意做到了上海滩,在沪上人脉关系很熟。通过刘的介绍,张謇认识了上海的买办潘华茂等人,早期的大生沪上账房就设置在了潘华茂的广丰洋行内。因刘桂馨与上海联系密切,1896年10月,在“沪董”樊棻退出后,刘桂馨从“通董”划为“沪董”。刘桂馨跟张謇交往深厚,后来除担任大生纱厂董事外,还一起创办了大聪电话公司、南通私立甲种商业学校等。1902年,刘桂馨在川港还创办了白华书塾,这是国人在南通地区创办的第一所小学,即今天的川港小学。1916年,刘桂馨食河豚中毒不幸去世。

“通董”陈维镛是海门始祖陈朝玉之后,在芦泾港做花布生意。当时交通条件下,芦泾港是南通地区面向苏州地区的重要港口,陈维镛在此处生意做得如鱼得水,财源广进,营建了著名的陈氏花园(即今城市绿谷)。当时芦泾港还是通往唐闸大生纱厂的交通咽喉之地。陈维镛是大生最早的3名通董之一,1896年8月,陈维镛辞去通董。但陈家与大生的关系并未隔绝。陈维镛的儿子陈葆初后来成了张謇在保坍方面的重要助手,后期亦担任大生纱厂董事。抗战后期,陈葆初以董事长身份代为维持大生纱厂,以个人名义提出“以花换纱”。陈葆初的儿子陈景熹在上海文艺界工作,颇有影响力,是《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的原唱者,也是《草原之歌》《洪湖赤卫队》《雷锋之歌》等歌剧主演。

1896年10月,刘桂馨从“通董”划为“沪董”,陈维镛辞去“通董”后,初期的3名“通董”只剩沈敬夫一人。这时,蒋书箴与高立卿加入了“通董”的行列。

蒋书箴是张謇早期科举同行者,他是在张謇集股最困难时加入大生创业者团队的。蒋书箴是海门有名的典当商,跟张謇极为知心。张謇去往沪上筹资或验纱机,经常与其同行。大生纱厂创办后,蒋书箴担任大生纱厂的银钱账目董,负责核心的财务工作。蒋书箴淡泊名利,始终与书做伴、与笔为友,吟诗咏词,酷爱金石、碑刻,尤喜广搜古籍,使祖传藏书又有所扩展。1904年临终时,他的目光始终盯着“传世堂”的藏书,示意儿子蒋汝藻:“别忘记——你要弘扬光大传世堂的精神。”蒋汝藻后来成为著名的藏书家。

高立卿又名高清,是金沙的木材巨商,跟张謇的好友金沙举人孙儆交好。大生纱厂创办后,高立卿担任厂工董,负责生产管理。沈敬夫因琐事跟高产生意见不合,后辞职离厂。高立卿除担任大生董事外,还先后担任过大生考工所所长、阜生蚕桑染织公司经理等职。1903年高立卿参与创办了金沙北市小学,即今天的金沙小学。高立卿于1912年10月去世,张謇为其撰写了《高君立卿墓志》,并由当时著名书法家郑孝胥书写。

沧海桑田,岁月变迁,五名“通董”都在南通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从实力来看,“沪董”远胜于“通董”,但潘华茂、樊棻和郭勋这3名“沪董”在大生纱厂创办初期裹足不前、目光短浅、相继退出(也可能因为是外地人,对南通没有感情),丧失了与大生纱厂共同成长的机会。除樊棻外,潘郭两人也淡出了张謇的视野。


文字:童士忠
编辑:张檬檬

江海晚报
最权威的南通地方新闻发布,最值得信赖的良心媒体。我们怀揣着梦想、激情和担当,从濠河之滨的西寺路10号一次又一次出发,奔走于一个又一个新闻现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