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仁德:愿载讴歌青史中——毛泽东诗词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文摘   2024-12-21 06:00   广东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摘要】愿载讴歌青史中。毛泽东在他的诗词中,接连用四首诗词热情讴歌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这四首诗词分别是《水调歌头•游泳》《七律二首•送瘟神》《七律•到韶山》。这四首诗词集中写于1956年至1959年。而这几年,正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时期。《游泳》通过描绘社会主义建设的“宏图”,展示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的灿烂前景。《送瘟神》描绘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斗风貌,形象地说明了送瘟神的伟大力量的源泉。《到韶山》高度赞扬了中国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生动地描绘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片丰收图景。


  毛泽东生前亲自审阅,公开发表的诗词,共有39首。其中,新中国成立之前写的22首,新中国成立之后写的17首。这17首中,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内容的,至少有8首,占了17首中的一半。这8首分别是:《水调歌头•游泳》《七律二首•送瘟神》《七律•到韶山》《七绝•为女民兵题照》《七律•答友人》《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其中,直接写,集中写,重点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内容的有《水调歌头•游泳》《七律二首•送瘟神》《七律•到韶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一

  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节节胜利的1956年的夏天,毛泽东巡视南方,从长沙来到武汉。6月1日、2日、4日,连续3次横渡长江,并写下了《水调歌头•游泳》这首词。

  1956年,毛泽东将《水调歌头•游泳》和《浪淘沙•北戴河》抄赠给黄炎培先生。1957年1月,《工人日报》发表了毛泽东给黄炎培先生的信和两首词的手书。《水调歌头•游泳》手书时,题为《水调歌头•长江》。同月,在《诗刊》发表时,改题为《水调歌头•游泳》。

  《水调歌头•游泳》是一首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壮丽诗篇。

  上片以点化古代歌谣开篇,从“饮水”“食鱼”的生活细节着墨,娓娓道来,暗切词题。继而描绘横渡长江的壮举,抒发迎着风浪前进的豪情,气势磅礴。接着借用孔子的话,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宽余”的情怀,又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语意含蓄幽默,促人深思。

  下片开头,以明快秀丽的笔调描绘江上风光,点明畅游地点,并由眼前正在兴建的大桥,联想到规划中的三峡水库。行文如高山流水,顺势而下,音节响亮,高唱入云。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一幅幅“宏图”越展越美,奇景胜境,如联珠缀玉。最后,以神女惊叹“世界殊”收束。不仅给全词增添了绚丽的神话色彩,而且把对“宏图”的赞美推向高潮,从而热情地展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壮丽前景。

  毛泽东以畅游长江为经纬,从游泳写到“宏图”,从现实写到理想,把现实生活与神话传说,斗争精神和革命理想炼铸成一个艺术整体。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开头两句,翻用旧歌谣,组成流水对,选取具有地方特色的“长沙水”“武昌鱼”,亲切生动,富有诗意。既巧妙地点明了行踪,又扣住词题“游泳”,也是赞美祖国处处富饶美丽。一“才”一“又”,表示时间的紧接,有着轻快、欢畅的风致,表达了“只争朝夕”的革命精神。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天信步,今日得宽余。

  “万里长江横渡”,一语点题。由此把所见所感都纳入畅游长江的过程中,为全词内容的表达,创造了特定的环境。

  万里长江,水急浪高。毛泽东挥臂击水,破浪前进。此时,辽阔天空,一碧无际,江汉平原,广延四野,境界极其阔大。“万里长江横渡”,显示了横渡者征服长江天险的伟大气魄。“极目楚天舒”,表现了毛泽东的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广阔胸襟,极高的眼光,极远的眼界。

  毛泽东十分重视和爱好游泳。他自己从1956年至1966年十年的时间里,在武汉畅游长江多达18次。他总是鼓励人们到江河湖海里去游泳,锻炼身体,锻炼意志。在浩瀚的天险长江里,毛泽东时而仰泳,时而侧游。有时双手交叉胸前,有时又枕于脑后,毫不紧张,毫不费力,任它风吹浪打,从容不迫,泰然自若,感到比在庭院散步更舒畅。“宽余”之感,喜悦之情,不是从“闲庭信步”中得来,而是从“万里长江横渡”“不管风吹浪打”中得来。这种敢于迎着风浪前进,善于驾驭风浪的革命精神和斗争艺术,集中地体现了他在1906年13岁时写的《井赞》中所表达的志向——“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这里写的虽是游泳的感受,却包含着非常深刻丰富的内容。

  以上五句,写游泳。分二层。前两句,主要写游泳中所见的雄伟壮阔的景象。后三句,主要写与大风大浪搏斗的豪情壮志。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这是引用《论语•子罕》中的话。孔子在河岸上,在水边说:流逝过去的光阴,如同这一去不复返的流水一样啊!毛泽东在这里引用它,赋予了崭新的内容,形象地喻示:历史潮流不可阻挡,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只能前进,不能停止,更不能后退。我们应该以高昂的斗志和只争朝夕的革命精神,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自觉地掌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跃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对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

  这两句话,在全词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重点是启下,为“起宏图”提供了历史的理论依据。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毛泽东放眼江上风光:风帆片片,百舸争流。龟蛇二山,隔江相望,勤劳勇敢的工人在那里兴建大桥。一个规模更大的,改造自然的宏伟规划,正在他的胸中展开。这里用一个“动”字,写运输的繁忙,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生气勃勃的景象。一个“静”字,写山陵驯服听命,显示了人民征服自然的伟大气概。船动山静,一动一静,对比鲜明,相映生辉。

  有人说,这三句是承上启下。其实不然,这三句是下片的总起,总领。“风樯动,龟蛇静”是眼前,是下面“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总写。“起宏图”是胸中,是下面的“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总写。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这五句,是上面三句的分写,或者说是上面三句的具体描写。“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是对“风樯动,龟蛇静”的分写或具体描写。“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是对“起宏图”的分写或具体描写。“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写的是交通运输。“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写的水利建设,水力发电。这些经济建设,都是开天辟地的伟大事业,都是千万年,亿万年,从没有的伟大的建设事业。“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133页)。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神女:兼指神话传说中的巫山神女和巫山十二峰之一的神女峰(望霞峰)。引用神女,意义非凡。现实的,指神女峰,就在三峡边。神话中的神女是帮大禹治水的。建三峡水库,筑三峡大坝,是当时最大的治水工程,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事业。我毛泽东是当代大禹,治水来了,请神女保佑,请神女帮忙!

  当惊世界殊。帮助大禹治水的神女啊,你站立在神女峰上,目睹这壮丽空前的景象,一定会非常惊讶:毛泽东比大禹还强,人民比神仙还强!世界如此美好,竟然超过了那梦幻的天堂!三峡这样的伟大工程,在全世界也是很特殊,很特异的伟大工程。

  这两句,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神女,是从纵的方面说;世界,是从横的方面说的。我们的“宏图”,是震惊古今中外的“宏图”!

  最后两句,点化神话,以神女惊讶祖国的巨大变化来赞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以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升华了全词主题,将游泳的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同时也有力地结束了全词。高潮即结束,余味无穷。

  如今,我们可以告慰毛泽东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啊,您老人家的“宏图”,如今已经变成现实啦!长江天堑,已经不是一桥飞架南北了,而是百桥飞架南北啦!高峡出平湖,如今已经不是一处了,而是十几处啦!

  有道是:主席应无恙,当今建设殊!

  二

  毛泽东不但非常重视水利交通建设事业,还非常重视医疗卫生建设事业。

  解放前,血吸虫病蔓延于我国南方12个省市的三百五十多个县。一千多万人患病,一亿多人受直接感染的威胁,曾造成惨不忍睹的人间悲剧。

  解放后,毛泽东和党中央非常重视血防工作。1953年,先后派出100多名医务人员进驻重疫区余江县除害灭病,治好千余人。1955年冬,毛泽东在杭州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和“限期消灭血吸虫病”的伟大号召。1956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又强调“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病”,并把消灭血吸虫病写进了《农业发展纲要40条》。同年,毛泽东又亲自到湖北疫区视察,在杭州亲自制定规划。中共中央成立了以柯庆施为组长的血防工作九人小组。1958年,仅头五个月,全国就治疗了91万病人,灭螺15亿平方公尺。江苏昆山、嘉定等县,车干了几千条河的水,消灭钉螺、兴修水利。江西余江县20余万人民,从1956年春开始,集中六万劳力大干两个冬春,消灭了血吸虫病,树起了血防工作的第一面红旗。经专家们鉴定,在全县找不到活着的钉螺和重新感染的病人。人们不得不惊叹:“余江人民创造了人间奇迹”。

  1958年5月25日,余江县根除血吸虫病庆功大会向党中央和毛主席送了喜报。接着,人民日报于6月30日以《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经过》为题,正式报道了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并发表了社论《反复斗争,消灭血吸虫病》。毛泽东读了这天的报纸,欣喜万分,彻夜未眠。就在第二天的早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纪念日七月一日——迎着临窗的旭日和风,挥写了《七律二首•送瘟神》。诗题下有段优美简练的散文诗式的小序,说明了作诗时的无比喜悦心情。9月18日,毛泽东视察了安徽博物馆的血防馆。10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送瘟神二首》。

  《送瘟神二首》是一组伟大的革命史诗。诗以“送瘟神”为题,在广阔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鲜明而尖锐的对比,满腔热情地歌颂了亿万人民战天斗地的巨大威力,充分表现了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真理。

  这两首诗,是毛泽东在极为喜悦的心情下写成的。消灭血吸虫病,是一场关系到千百万人民群众生活、生产习惯的艰巨任务。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大高潮中,消灭血吸虫病就有着更加迫切的重要意义。余江人民在消灭血吸虫病的战斗中,发扬敢想敢干的精神,不仅消灭了血吸虫病,给祖国血吸虫病防治史上增添了新的一页,而且冲击着一切旧思想、旧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毛泽东看到这个动人的消息,高兴得“浮想联翩,夜不能寐”,“遥望南天,欣然命笔”。全诗以丰富的想像,把过去和现在,神话和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历史和现实的巨大而深刻的思想内容。

  这两首诗,是连章体,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但两首又各有侧重。第一首,侧重写过去劳动人民遭受血吸虫病祸害的悲惨图景。第二首,侧重写全国人民是如何送瘟神的,描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斗风貌,形象地说明送瘟神的伟大力量的源泉。

  两首诗,虽然是写过去和现在的,但并不是并立的关系,也不是承接关系,而是有主次之分的。第一首是对比,是陪衬,是铺垫。第二首才是主旋律。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第二首一开始,气象一新,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无限光明,无限欢欣,春意盎然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特征:春光万里,英雄辈出。第一句写景,以杨柳比兴,说明形势大好,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第二句写人,突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把中国人民比作尧舜,意在说明“人民万岁”的主题,是毛泽东高呼的“人民万岁”口号形象化的比喻,是毛泽东的人民观的形象化的比喻!

  舜尧,是一个复合体形象——群像和个像的复合体。群像,就是六亿人民——神州六亿人民都是舜尧,神州有六亿个舜尧,神州每一个人民都是舜尧。个像,就是诗人——神州六亿人民都是舜尧领导下的六亿人民。人民高呼“毛主席万岁”,毛泽东高呼“人民万岁”。人民把毛泽东比作尧舜,毛泽东把人民比作尧舜。所以,六亿神州,神州六亿,尽舜尧,都是舜尧,他们都是今朝的“风流人物”。毛泽东与人民心连心,毛泽东与六亿人民已经融为一体。毛泽东正在领导六亿中国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这两句,承第一首第一句而来。山,还是那些山;水,还是那些水。由于社会制度变了,昔日“枉自多”的“绿水青山”,在“春风杨柳万千条”的今天,仿佛都善于领会人们的意愿,主动为人民服务了。“红雨”与“青山”相对,色彩鲜明。而“随心”与“着意”两词,用拟人的手法,把自然界描绘得栩栩如生,富有情感。

  写山写水,其实是比兴,是先言他物,而引起所咏之词,是为了写人,是为了写六亿神州,是为了写神州六亿人民。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

  这两句,从正面描绘六亿人民摇动铁臂,挥舞银锄,消灭钉螺的劳动场面,把亿万人民群众上冲云天,下震大地的革命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两句,从狭义的角度看,是写人民消灭钉螺的劳动场面。从广义的角度看,是写全国人民改造全国造山河的雄伟壮阔场面。看吧,在那耸入云霄的高山,在那奔腾湍急的江河,红旗飘处歌声起,铁臂挥舞银锄落,亿万劳动大军,开山劈岭,挖河筑坝,切峰陵,填低洼,重整山河。这是一首多么高亢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赞歌!这两句,突出了六亿人民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生动地形象地阐明了“六亿神州”的内涵,又有力地表现了“送瘟神”的真正动力。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这两句,归结到“送瘟神”,总结性点题。诗以轻松的笔调,幽默的口吻,刻画了送瘟神的欢乐场面,洋溢着胜利的喜悦。人定胜天。在人民面前,在舜尧面前,瘟神就是纸老虎,瘟神就是纸瘟神。“欲何往”一问,勾勒了瘟神在人民的驱逐下,走投无路的丑态,是人民对瘟神的嘲笑,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讽。“照天烧”三字,则写出了“送瘟神”的浩大声势,真是送得痛快淋漓。这送瘟神的场面,其实是余江人民庆功大会的形象写照。

  三

  毛泽东出生在韶山。1893年至1911年,毛泽东在韶山度过了青少年时代。1925年2月至8月,毛泽东回韶山开展农运。1927年1月5日至10日毛泽东再回韶山考察农运。1959年6月25日至27日,毛泽东第三次回到韶山。

  1959年6月22日,毛泽东从武汉到长沙。24日在长沙畅游湘江,视察橘子洲小学。25日下午六时左右到达韶山。晚上召开地、县干部会,详细询问生产、生活情况,调查韶山的现状,到夜三时入睡。26日晨,到韶山冲旧居对面的山上拜谒了父母的坟墓。然后到谢家屋场和毛霞生等人亲切交谈并合影。接着在看旧居时,指出1925年在阁楼上成立的不是韶山党小组,而是党支部。又回忆起毛泽民的往事。又视察了韶山学校并题字、合影。下午,慰问了毛福轩烈士的妻子、儿子和媳妇。一路看禾苗生长情况,一路问生产生活情况。在新修的韶山水库游泳一个多小时。在震公祠前和韶山广大群众,乃至从湘乡几十里外赶来的群众约三千人亲切会见。晚上在松山宾馆接见并宴请老地下党员、自卫队员、农协会员、儿童团员、女子联合会会员等革命老人。席间,毛泽东起身向堂兄,也是私塾老师毛宇居敬酒。毛宇居起身说道:“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说:“敬老尊贤,应该应该!”饭后又亲切交谈,征求意见。夜三时入睡。27日,又忙了一上午。下午与群众合影告别,离开韶山,经宁乡回长沙。

  26日宴请父老乡亲后,毛泽东非常激动。自25日以来在韶山的所见所闻,勾起了对32年前和32年来的深沉回忆,抚今思昔,感慨万千,一气呵成,挥毫写下了《七律•到韶山》。

  《七律•到韶山》是毛泽东为家乡写就的唯一的一首诗作。

  这首诗,以景写意,虚实结合,动静相应。

  这首诗,以“别梦”开篇,以“喜看”作结。中间两联,贯连新旧两个时代,展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两幅巨大画卷。前半首写过去,后半首写现在。写过去,愤慨深沉,用“咒”字来概括。写现在,无限喜悦,用“喜”字来抒怀。既有悲壮激昂的讴歌,又有诗情画意的描绘,把对历史的回顾与现实描绘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首诗,写社会主义建设,跟《送瘟神》不同。《送瘟神》侧重写建设过程。这首诗侧重写建设成果。而且只用了“喜看稻菽千重浪”一句高度概括。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换新天”是这首诗的诗眼。“为有牺牲多壮志”是“换新天”的因。“喜看稻菽千重浪”是“换新天”的果。这个“新天”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这一联,是毛泽东的警世恒言。

  革命烈士的鲜血染红了祖国大地,革命烈士的志愿化为了后来者革命行动的力量。正是因为成千上万的革命先烈前赴后继,英勇牺牲,才换来了新天。“为有”句是说敢于斗争,“敢教”句是说敢于胜利。这两句是对上两句的承接,又是一个飞跃的发展。上两句重点是反映大革命前后的革命斗争,这两句则是概括了从牺牲到胜利的整个革命过程。

  毛泽东为何如此讴歌烈士们的壮志呢?因为新天确确实实换之不易啊!

  为有牺牲多少人?二十八年二千万。

  不说全国,就说韶山吧。从1927年到1949年,韶山地区就有36位共产党员和革命战士英勇牺牲。单就韶山冲来说,毛泽东亲自培养和介绍的五个共产党员——毛福轩、钟志申、庞福侃、毛新枚、李耿侯和另外八位烈士,都在革命斗争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再说毛泽东的家庭,也先后有六位亲人为革命事业而牺牲了:

  十年内战时期——

  毛泽东的堂妹毛泽建,1929年8月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衡山。

  毛泽东的夫人杨开慧,1930年11月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长沙。

  毛泽东的二弟毛泽覃,1935年4月在江西瑞金和福建长汀交界地区,同敌人作战时英勇牺牲。

  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的大弟毛泽民,1943年月9月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新疆乌鲁木齐。

  解放战争时期——

  毛泽东的侄儿毛楚雄,1946年秋天,随八路军北上赴延安途中,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杀害。

  抗美援朝时期——

  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1950年11月25日,壮烈牺牲在朝鲜战场上。

  你说,哪一个时期,毛泽东不曾有亲人牺牲过?

  你说,毛泽东能不“为有牺牲多壮志”吗?又怎不“敢教日月换新天”呢?

  毛泽东这次回韶山,自然而然地就想到那些为革命而牺牲的战友和亲人。悼念他们,赞许他们,讴歌他们,是应该的,是必然的。这是人之常情,常规,常理!

  不忘来时路,方知未来路。忘了来时路,就会迷失路。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这两句,承上句“换新天”而来,盛赞韶山人民群众的冲天干劲,是“新天”的具体表现。

  六月的韶山,满山遍野都是稻菽,在微风的吹拂下,如大海碧波。人民群众忘我地劳动,直到暮色苍茫时分,才满怀劳动后的愉快,披着黄昏时分的烟雾,谈笑着从田地里走向自己的家。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新天地中的新农村景象啊!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战争年代,你们是战斗的英雄,和平年代,你们仍然是英雄,是劳动的英雄,是生产的英雄,是建设的英雄!

  喜看稻菽千重浪,这样的新景象,当然不限于韶山,而是“遍地”,遍新中国之地。

  四

  1965年5月间,井冈山特区区委得到中央的指示:中央首长要来视察。宾馆做了准备。汪东兴来检查。按照毛泽东的一贯指示,把高级弹簧床换成木板床,丝绒窗帘换成布的。从食堂和大礼堂抬来一张方桌,一张条桌,作书案和写字台。一切都非常简朴。

  5月21日,毛泽东乘车离开长沙,由张平化、汪东兴等陪同前往井冈山。当天晚上,到达茶陵,下榻中共茶陵县委办公室,夜读《茶陵州志》。

  22日上午,从茶陵县乘汽车出发,到达江西永新县城,接见了县委同志。在招待所午餐、午休后,乘车经宁冈县古城、砻市,到茅坪。在湘赣边界党的“一大”、“二大”会址谢氏慎公祠和八角楼前停留一会。而后到达黄洋界,不用拐杖,也不要搀扶,健步登攀,查看了当年的哨所营房、工事和挑粮上山的小路。在朱德题字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前伫立良久,并且极为高兴地摄影留念。陪同人员汇报说,以后准备将木制的纪念碑改为石制的。毛泽东说:好!又信步走到哨口,极目远望。大约下午六时,到达茨坪,住在井冈了山宾馆三所115号很普通的房间里。宾馆的同志想换一套好一点的用具。毛泽东说:这些留给外宾用吧。两张木桌不够用,毛泽东就把书报文件放在自己的床上,占去了床的一半。当晚,服务员蒸了白米饭,烧了四菜一汤。毛泽东却指示:从明天起,饭是红米饭,每天伙食标准为五角钱。陪同来的中央领导同志说,可否再提高一点。毛泽东说:现在已经提高了。以前在井冈山不是只有五分钱的菜金吗?说得大家都笑了。以后每顿饭都吃一小碗红米饭,以素菜为主。对量多的菜,下筷子前,还要先分出一碟,指示下一顿拿来再吃。

  写到这里,我写不下去了。我哽咽了,流泪了,感动了,而且感慨万分。一国之君,一国之主,工作条件,生活标准,竟然简单到如此的地步。在当时,这也就是普通百姓的平均生活标准啊!逢年过节,还不止这个标准呢!请注意,这不是战争年代,也不是三年困难时期,这是新中国成立16周年后,经济情况已经好转的年代。“两个务必”,毛泽东带头“务必”了,而且彻底“务必”了,而且一直“务必”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谁人能与之伦比?

  这样的领袖,领导革命,怎能不成功?不成功,天不容!

  这真是:领袖境界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领袖境界谁比高?天若有情天亦老!

  26日,在茨坪散步,纵览茨坪新貌。向陪同的井冈山管理局负责人了解井冈山的建设情况。一位探路的同志回来说,前面没路了。毛泽东笑着说,有山必有路,我就不信这里的山没有路,路是人走出来的嘛。

  28日上午,继续在茨坪散步。毛泽东继续走访,边走边询问了井冈山地区的水利、公路等建设,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情况。当走到一条小河边时,毛泽东问:这条小河的水,一年到头都有吗?是不是可以灌溉农田?陪同的同志回答:可以。晚上回到宾馆,夜深人静的时候,竟然听到小河潺潺的流水声。

  28日下午,向汪东兴提出,明天走,离开井冈山前,要分别接见井冈山的革命老同志、党政负责人、工人农民、宾馆服务人员、警卫、医务人员等,以及湖南来的护送上山的同志,让他作具体安排。

  29日下午,按事先的安排,分批接见并合影。随后,乘汽车下山。当晚到达吉安,住中共吉安地委招待所。

  毛泽东这次在井冈山期间,一共写了两首词。一首是《

  念奴娇•井冈山》,一首是《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毛泽东年谱》里,只记载了作词《念奴娇•井冈山》,并没有记载作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1965年9月25日,毛泽东曾把这两首词的清样送给邓颖超。

  1976年元旦,《诗刊》公开发表了毛泽东的两首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念奴娇•鸟儿问答》。这两首词,是毛泽东生前最后一次亲自审阅,修改,公开发表的诗词。

  毛泽东的井冈山情结,不但不亚于韶山情结,甚至可以说,还超过韶山情结。井冈山,是革命的山,英雄的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毛泽东武装革命的起点,发祥地。毛泽东建立的井冈山根据地,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毛泽东亲手开创的井冈山道路,是战斗的道路,是胜利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武装夺取政权的唯一正确的道路。所以,在毛泽东的诗词中,就有三首是写井冈山的。除了1965年写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井冈山》,还有一首写于1928年的《西江月•井冈山》。一山写三诗,在毛泽东诗词中,是唯一的。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跟《水调歌头•游泳》和《七律•到韶山》有异曲同工之妙。

  《水调歌头•游泳》用“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写社会主义建设现状。《七律•到韶山》用“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写社会主义建设现状。《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用“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写社会主义建设现状。《水调歌头•游泳》用“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写“宏图”。这是毛泽东五十年代的“宏图”。《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用“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写“宏图”。这是毛泽东六十年代的宏图。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部署,都有超前意识。既有眼前的现状图,更有未来的“宏图”。既有短期规划,更有长期规划。几十年过去了,毛泽东在他的诗词中所展望的,所描绘的“宏图”,如今都实现了。

  五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写的是社会主义精神建设和国防建设。这首诗言简意赅。通过对热爱革命武装, 苦练杀敌本领的女民兵的生动描绘,高度颂扬了新中国妇女的新风貌,新思想。是新中国妇女精神面貌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国人民精神面貌的生动写照。这可以说,写的是中国社会主义的精神建设。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女民兵,实际上赞美的是以女民兵为代表的全国民兵,表现了毛泽东的全民皆兵,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更深层次的意思是以女民兵代表全国的民兵,以民兵代表全国的武装力量,进而表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国防建设。

  《七律•答友人》,“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用了半首诗以现实的和梦想的境界,写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芙蓉国里尽朝晖”,其实,这是借助梦想,描绘的又一幅“宏图”。这“宏图”是多么寥廓!这是毛泽东的中国梦。这是多么光辉灿烂的景象啊!它是光辉现实的写照,更是展望中的光明前景。这是对湖南,对全国,乃至对全世界美好前景的展望。

  六亿神州尽舜尧。芙蓉国里尽朝晖。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前景,美好未来。这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我们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是反苏主题,或反修主题。这个观点是符合毛泽东的创作本意的。但是我认为不限于此,其中的“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既是写政治的,也是写建设的。至少说,是可以适用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事实是,现在绝大多数人都把它引用于社会主义建设。乃至于许多企业家,以及凡是具有竞争的事业、行业、企业都常常把它作为座右铭,或作为鼓舞,动员,加油的口号。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大课题,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建设,还包括其它方面的建设。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写的17+首诗词,可以说,包含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多)个方面。

  愿载讴歌青史中。愿毛泽东讴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诗词永载史册!

  文/奚仁德,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江苏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海安市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授权红歌会网首发。



▶更多精彩,请关注红歌会网公众号 
     

点赞分享,支持红歌会网

红歌会网new
红歌会网订阅号。唱响红歌,弘扬正气!宣传红色文化,促进公平正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