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何处安放?何厝人想为三万多件老物件找个“家”

民生   社会   2024-07-01 21:08   福建  

最近,何厝社区的居民们和我们《来去厦门》反映,2019年,何厝社区征迁时,他们挨家挨户收集了不少有纪念意义的老物件,可如今怎么保护利用这些老物件,他们是一筹莫展、力不从心,这是怎么回事?《来去厦门》到何厝,去听一听何厝居民们的心愿。


01

 抓章鱼神器


02

 竹子枕头

03

 背着逃跑的“传家宝”

何厝,曾经是1500多户渔民世代居住的家园。


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都市渔村”焕然一新,摩天高楼四处拔地,只有老渔民何大根的“家”被保留了下来。

如今,这里成为了何厝居民们共同的“家”。何厝征迁时,居民们四处收集的老物件,被暂时存放在了这座民居里。



何厝老年协会会长 何大根



何厝已经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一些文献类的、生活用品、老房子的一些构建,五年来,总共收了大概三万件,三分之一是放在这个老房子。


另外三分之二的老物件处境就有些窘迫,可以说是“无家可归”。它们有的被暂时堆放在何厝片区分指挥部办公区里。


何厝文化保护志愿者 何明全



如果是别人看来,这些等于是垃圾,不值钱的。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宝。 


还有一大部分被塞在何厝工地旁的集装箱里。


何厝文化保护志愿者 何琪芳



这几年有三番五次的搬迁,跟何厝片区分指挥部,临时借一个地方。像寄居蟹,无家可归



何厝文化保护志愿者 孙敏顺



干着急,如果再这样放下去,老物件、家具都被蚂蚁吃掉了。 


这些承载着乡愁记忆的老物件,要如何安放?成为大家眼下最烦心的事儿。 


何厝文化保护志愿者 孙敏顺



三万多件东西没地方放,到时候就烂在集装箱里。


当初,何厝老居民们收集老物件时,就曾许下心愿,要打造一间“村史记忆馆”,给老物件也安个“家”。


何厝文化保护志愿者 张林



申请一个,最好是独栋的村史博物馆。


何厝文化保护志愿者 孙敏顺



按照我们规划来讲,最少要2000平方米。室内面积可以小一点,但是最起码也要室外的文化走廊,放石料之类的。 


明年 ,居民们就可以入住何厝新家园,但建设“村史记忆馆”的心愿却迟迟没有结果。


何厝文化保护志愿者 孙敏顺



我们有跟政府沟通了若干次,政府在规划当中有时候会变化,对他们来说压力会很大,但是不能把这些闽南文化烂在我们手里。 


何厝文化保护志愿者 何明全



搬来搬去,都是义务的,“英雄何厝”这身衣服,这就是我们的信念,何厝的精神。


何厝文化保护志愿者 何春界



吃水果要拜树头,我们何厝是从哪里来的,你要记得祖先留下来的东西。 


何厝文化保护志愿者 何星



物品作为一种精神信仰的载体,遗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现在缺乏这个能力,缺乏这个资源,去有效整合、去设计、去落地。   


何厝,何以为家,老居民们的心愿,到底如何实现?

记者 杨弘

“吃水果 拜树头”,何厝老居民们建设“村史记忆馆”的心愿是美好的!家园变迁,乡愁如何安放,这或许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在结合现实条件的基础上,寻找最优解法,老居民的心愿才能梦想成真。 


《来去厦门》邀您"城市考古"


厦门城市的历史故事

或许曾经就发生在你的身边


平日无人问津的小巷子里

隐藏着厦门城市的起源地


大家匆匆路过的古厝老宅

居然是厦门名人住宅故居


看似平平无奇的石像雕塑

却是城市变迁的历史见证


欢迎您微信留言或是拨打《特区新闻广场》栏目互动电话5301585!和我们分享,您看到却不知道的“历史角落”,《来去厦门》将和您一起探索您所好奇的城市故事!


记者  | 杨弘  吴国豪 高志强

编辑  |  林建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经允许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特区新闻广场
(ID:TQXWGC_5301585)
点个

精彩视频回顾


特区新闻广场
厦门电视台金牌新闻栏目《特区新闻广场》,关注城市故事、社会百态、百姓民生。欢迎新老朋友有空常来,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