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台区:涝洼地变高产田的“四步曲”

文摘   2024-12-13 11:06   吉林  
140多公顷的涝洼旱地变成了高产水田!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昔日的涝洼地,种出了每公顷1.8万斤的优质水稻,带动261户农民每年户均增收9000元,还为村集体每年增收30余万元,更为百余名村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这看似平常的“旱改水”高标准农田地力提升项目,实则是九台区纪家街道赫家村治理涝洼地的一项“新疗法”,也是向风险田要粮的一次新尝试。
从“望天收”的涝洼地块,到沃野千里的高标准农田,改变的着力点在哪儿?从地肥水美的丰产田,到种出新业态、融出新空间,有哪些好法子?这些问题都可以从赫家村集约、高效、绿色、生态的农业转型中找到答案。

“前奏曲”

集约土地“盘活”资源
赫家村坐落在雾开河西岸,过去村里涝洼地、风险田较多,遇到雨水大的年头就会面临减产,河流沿岸的农田基本都是“望天收”,以至于当地流传着“十年八淹一年旱”的顺口溜。“这样的土地还靠啥发展?”村干部也是深感困惑。2022年迎来转机,赫家村利用农田建设的契机,将零散的涝洼地从农民手中集约到村集体,盘活土地资源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地还是那些地,但经营方法儿不一样,地块集中才能释放规模效应!”赫家村党总支书记张雅惠一语道破土地集约的重要性,“既然内涝多发、水患频繁,莫不如变‘水害’为‘水利’,我们将旱地改水田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突破口。乡亲们不操心、不费力,每公顷能拿到1.5万元的租金,比自己种地赚得还多。”
“变奏曲”

土地连片“对话”企业

集中后的土地咋变成高产田?赫家村充分利用政策优势,撬动土地资源“对话”企业,将土地统一流转到吉林省中融禾润股份有限公司,由企业高效统筹农田的土、肥、水及栽培等要素,通过开展田、水、路综合治理,将原本的涝洼地改造成具备现代农业发展条件的高标准农田。
走进改造后的农田,放眼望去农田宽阔平整,田间地头基础设施完备,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俨然是一片精心打造的沃土良田。“我们在河流中安装了水泵,田间铺设了引水管道,还修建了硬化水渠,现在的耕地易于耕作、旱涝保收,极大降低了农业生产风险。”指着地头的农田设施,中融禾润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实施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间道路等工程,改造后的农田“身价”翻倍。
“进行曲”

专业队伍“科学种田”

全新升级的农田谁来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今年,中融禾润公司将改造后的高质量农田,交由专业的农民合作社生产经营,绿色防控、综合种养、有机施肥……新技术、新模式、新设备齐上阵,在连片的土地上推进农业机械化、推广农业新技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合作社种地都是全程机械化,很多大型农机装备乡亲们都没见过,耕、种、防、收、销一体化经营。”说起这两年村里的新变化,赫家村村干部马龙眉宇间透露着自豪,“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不仅将农民从农田里解放出来,更有效破解了农村‘有地无人种、在家无力种、能者少地种’的难题。”如今,赫家村改造的稻田已种满两季,粮食产量提高了、土壤质量改善了、农业配套设施齐全,赢得当地农民认可。
“交响曲”

种养结合“稻蟹共生”

旱地变水田,还吸引了周边的河蟹养殖户前来合作。今年,采用‍“稻蟹共生”的立体种养模式,养殖户宋金岭在这片稻田里尝试养殖了河蟹,仅扣蟹就收获了7.5万斤,并形成了绿色水稻种养基地。“稻田养蟹”不仅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稻米摇身一变成了“蟹田米”,凸显出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稻田护蟹、蟹吃饵料、蟹粪肥田……绿色种植不上化肥、不打农药,为河蟹提供了天然的饲料和栖息环境,河蟹在稻田里生长既能有效除虫、除草、疏松土壤,排泄物还可以肥田,增强稻田的有机质含量,田养蟹、蟹肥田,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
既拿地租,又打零工,既搞副业,又能增收……如今,赫家村的低洼地变成了乡亲们增收创收的“聚宝盆”。企业、合作社以及养殖基地集聚在这里,相关产业带动110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达1.5万元。尝到甜头的村民白中伟表示,他将家里8亩地流转出去,腾出时间在企业、养殖基地打零工,今年赚了2万多元。
涝洼旱地变成高产水田,打造产业融合一条“链”,孕育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赫家村将把绿色稻米、稻田蟹作为特色产业,用涝洼地创造更多价值。

初审:刘越

复审:耿凤阳

终审:刘德军

春城党建
中共长春市委组织部官方公众平台。传递党建信息,反映党员心声,聆听人才需求,展示干部形象,回应公众期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