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客不再考虑一定要回乡这个选项
这几天有朋友问我,说今年的春运会如何。
今年,或者说从2023年开始的每一个春运,和2019年及以前都大不相同了。主要的变化体现在旅客结构的转变——硬性探亲游客其实在不断减少。
中国放假一直有一个特点——集中放假。这是由中国经济“流水线经济”的特点决定的。
一方面,中国经济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还是以东南沿海的工厂等制造业为主,制造业上流水线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如果不集中放假,员工个别请假的话,要么工厂就会长期面临一定的冗员问题,要么员工统统没假放。
同时,春节刚好是出口制造业的淡季。由于所用历法不同,中国是世界主要国家当中,唯一在年初有长假期的国家,和其他国家长假期集中在年末的情况正好错开来了。
传统上而言,出口制造业的旺季集中在10月到12月(应对其他国家长假期带来的额外需求),因此12月加班结束后,工厂正好开始休假周期,大家都可以休息一会儿。
但是,如今中国的基本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经济上的变化,体现在就业结构的变化。制造业这种缺一不可的“串行工作”模式,早已经不是就业第一大群体,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灵活的就业形态。
我举一个极端一点的例子——当前“网约车、快递、外卖”三大就业源,其共同特点都是“并行工作”,少你一个不少,多你一个不多,都不会对生产造成太大的影响。这使得这些工作在假期和休息安排上要灵活得多。
我们讲“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进厂”,假期和休息安排绝对算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另一方面在社会上的变化,主要是家庭结构的变化,中国60、70年代出生的人,主力是非独生子女。
比如说90年代、00年代,70后在外打工,要回去看望50后的父母。非独生子女成年之后往往各奔东西,要想凑到合适的时间齐聚一堂非常困难。
但是,现在是90后、00后独生子女在外打工,而70后的父母也开始退休了。
如今的父母都是独生子女的父母,中国目前的老龄化社会带来了两件事:如果老人家家里有钱,要么会自己趁着身体好游山玩水,要么会投奔孩子;如果家里没钱,那可能就是孩子直接回老家工作,挣少一点,顺便照顾父母。
现在是独生子女为主力的时代——想要和自己的父母相聚的话,约好时间就可以了,完全没有必要刻意在春节期间集中回去。
灵活的就业形态和分散的家庭形态,带来了交通需求的变化。
现在相比十年前而言,返乡的压力已经明显降低了很多。2015年的时候,每名铁路旅客平均要坐500公里的车;现在已经只有400公里了。而民航旅客则距离更加长——15年是1443公里,现在是1556公里。
高铁乘客越坐越近,飞机乘客越坐越远,这些都错开了传统上的返乡区间——800到1200公里的范围(例如珠三角回贵州、湖南、长三角回安徽、河南)。
换言之,往年的春运可能是一线城市节前集中向二三线城市输送旅客,节后再拉回来,但是这两年更多表现为“全国一锅粥”——二三线往一线,二三线之间也有很多人旅游。
这种时候事实上是降低了旅客集中度,使得供不应求的背景有所缓解。
春运的旅客结构,从探亲返乡需求向旅游需求转变,使得春运一下子有趣起来。例如,之前传统上是淡季的节中,现在也因为旅游而有需求了——将一个七天的假期拆成两个三天的短途旅游,是完全可以的嘛!
但是,对于运输企业而言,这就不太是个好消息了。一方面,选择更多意味着供给更多——旅客的选择更加灵活,短途和长途、国际和国内某种意义上会左右互搏。
旅客不再考虑一定要回乡这个选项以后,瞬间路就宽了很多。
我们不算回乡,整个市场有几个大方向:家里蹲、地铁、自驾、高铁、国内航班、国际航班和洲际航班。现在就是短途国际和长途国内,1600到3000公里左右的市场在左右互搏——同样是上海出发,飞东京还是飞成都?同样是广州出发,飞北京还是飞新加坡?
这也是这两年我们一直讲临到节前,机票和酒店反而价格会跳水的原因:探亲需求是刚需,相对订票较早,同时只能去一个点,供给有限;旅游需求是非刚需,旅客选择一下子多了,你涨价我换个地方去,或者索性呆家里呗。
但是这个趋势长此以往,探亲需求也会发现,自己完全不用着急——等到最后一刻跟着旅游需求一块买,反而能买到最便宜的机票和酒店。
这个应该是中国现在春运最大的两个变化——就业结构的变化使得旅客在时间上的选择多了很多,而家庭结构的变化则使得旅客在地点上的选择多了很多。
这都使得春运市场的竞争格局变化起来。无论大家是站在旅客的角度,还是站在航空公司、酒店、OTA的角度,这都是有必要去留意的趋势。
👇点击下方主页可与作者实时互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环球旅讯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