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算铁托!——内雷特瓦河战役(上)

百科   2024-09-03 16:29   江苏  


黑郁金香

“白色”行动:南斯拉夫游击队的第四次反“围剿”

“白色1号”行动:突袭比哈奇共和国

1942年12月初,轴心国的全面战争形势正急剧恶化:德军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陷入重重包围,盟军部队在法属北非登陆。如果非洲大陆一旦落入盟军手中,那么同盟国就很有可能会将战略目光转向东南欧地区,而下一个打击的目标很有可能就是希腊;因此,用阿尔弗雷德·约德尔大将的话来说,在这一威胁成为现实之前,“必须确保巴尔干半岛的稳定和安全”。从1942年12月下半月至1943年1月初举行的一系列高层会议上,德国和意大利就一项大规模军事行动达成一致意见,其野心勃勃的目标是消除游击队对亚德里亚海岸线和通往内陆交通的威胁。这场军事行动被命名为“白色”行动,其第一阶段的进攻目标将直指比哈奇共和国的核心地区;其第二阶段的进攻目标将指向德瓦尔-利夫诺地区;第三阶段则是涉及到解除黑塞哥维那和黑山境内“切特尼克”的武装,正如我们后续将会了解的那样,该项行动计划从未实现。虽然从名义上来讲这是一次联合军事行动,但“白色”行动不是从单独一个中心点发起的攻势;相反,每个参与该行动的轴心国军队将在实现共同目标的同时还会执行属于自己的独立子任务。从兵力数量上来看,1943年开春之前的这场冬季战役让之前所有的攻势行动都相形见绌。1942年11月,为了便于指挥管理德里纳河以西地区逐步增加的德意志国防军部队,专门设立了德军驻克罗地亚指挥部,该指挥部在第一线便部署了三个半师的兵力(另有一个师充当预备部队),一个加强装甲营和三个飞行中队。意大利第2集团军派遣了3个师的兵力,另有已是“常客”的反共志愿民兵分遣队以及七个飞行中队。克罗地亚独立国派出了八个步兵营的兵力(5个步兵营归德军指挥,3个步兵营归意军指挥)以及四个飞行中队(隶属于德国空军)。轴心国部队在此次军事行动中总共纠集了多达9万名官兵以及约150架可供作战的飞机,希望这是对铁托的最终清算。

“白色1号”行动于1943年1月20日早晨开始,轴心国军队开始对南斯拉夫解放区的外围据点——利卡、科尔敦、巴尼亚和波斯尼亚克拉伊纳发起协同进攻。当南斯拉夫游击队正与轴心国军队展开激战并缓慢后撤时,南斯拉夫游击队的最高统帅部以及他的军事顾问们正在思考下一步作战方案。尽管撤离伤员和物资的准备工作立即开展,但南斯拉夫游击队最高统帅部在认定比哈奇共和国确实无法守住之前,不愿下令进行全面撤退。到1月26日,守住比哈奇共和国已经无望,铁托于是启动了一项作战方案,他要求游击队向东南地区进行战略转移。根据这一作战方案,南斯拉夫游击队中三个最精良的师级部队(无产阶级第1师和无产阶级第2师以及突击第3师)将进行另一次“长征”,这次是向塞尔维亚南部地区、马其顿和科索沃地区转移,因为南斯拉夫游击队最高统帅部认为这些地区的全面起义条件已然成熟。为了给这些部队争取时间,以便这些部队能专心突破大量敌军封锁的黑塞哥维那地区并且可保护其后方,克罗地亚第1军和波斯尼亚第1军的作战任务就是尽可能长时间地拖住轴心国的进攻先头部队。

1943年1月初,克罗地亚第1军大约拥有16000名官兵。这支军队下辖的三个师和三支分遣队大部分都在各自的家乡省份开展作战行动。巴尼亚第7师再次发动了一场针对敌方铁路运输的大破袭,并于1月5日致使一列运送弹药的列车在布林斯基库特郊外脱轨。六天后,科尔敦第8师在利茨卡耶塞尼察拔除了一个“切特尼克”的据点,俘虏了约200名武装人员。然而,由于倾盆的暴雨致使乡村变成一片“泥海”外加敌军的顽强抵抗,利卡第6师于1月15日试图以猛烈攻势夺取格拉查茨的作战计划失败了;两名战士溺亡,40人战死,67人负伤以及57人失踪。尽管克罗地亚游击区司令部在整个1月份都在不断接收到轴心国军队的集结情报,但战场上的南斯拉夫游击队部队还没有准备好迎接敌人的大举进犯。例如,利卡第6师的师部甚至在战斗前夕对其大量战士进行了短期休假,在“白色1号”行动开始的那一天,其麾下的一个旅距离指定作战区域仍有80公里。

科尔敦第8师部署在克罗地亚第1军的中央位置,担负着全军最艰巨的作战任务,即确保通往比哈奇的北部门户。与之相抗衡的是前不久从塞尔维亚调派至卡尔洛瓦茨地区,拥有2万名官兵且实力强劲的德军党卫军第7“欧根亲王”志愿兵山地师。轴心国军队的巨大兵力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被恶劣的天气和地形条件所抵消,但这种完全不对等的作战其结果是不言自明的。然而,德军花了九天时间才抵达现已被南斯拉夫游击队放弃的比哈奇总部;科尔敦第8师撤退至普列舍维察山东面山坡。尽管德军的作战计划中不包括在该地区横渡乌纳河,但是他们于2月6日在德雷诺瓦察村附近发动了一次强劲的牵制性进攻,旨在协助意军对山岭对面的南斯拉夫游击队展开作战行动。由于科尔敦第5旅的作战官兵在坚固的防御阵地中进行着出人意料的顽强抵抗,轴心国军队的袭击因此受挫。除此之外,南斯拉夫游击队还缴获了一辆“二号坦克”,随后游击队对其进行维修,并继续在南斯拉夫游击队中服役直至战争结束(如今在贝尔格莱德的卡莱梅格丹要塞中仍可看到这辆战车)。科尔敦第8师在该地区展开的战事对其右翼的友邻部队产生了直接影响。巴尼亚第7师基本抵挡住了向自身发起进攻的德军第369步兵师,甚至在1月23日对巴利纳茨发动的一次清晨突袭中成功击败了其一个营。然而,科尔敦和察津斯卡克拉伊纳持续恶化的局势迫使游击队当务之急是将部队转移到暴露的左翼位置,然后于1月29日完全撤出该解放区。在游击队横渡乌纳河后,巴尼亚第7师划归隶属于南斯拉夫游击队最高统帅部,负责确保游击队主要行军路线的后方安全。

位于贝尔格莱德的卡莱梅格丹要塞军事博物馆中陈列的武器装备

1943年1月29日,德军部队进入比哈奇

与此同时,利卡第6师在第5战区两个旅的增援下,坚守着100公里宽的战线抵御意军的进攻。意军部署了五个战斗群,其中意军第57“伦巴第”步兵师以及意军第12“萨萨里”步兵师各抽调出一个战斗群(分别部署在战场的左翼和右翼),意军第13“国王”步兵师则抽调出三个战斗群(部署在战场的中央)。意军的一个战斗群平均由四个意军步兵营,外加辅助部队(包括“乌斯塔沙”军队和“切特尼克”军队)以及支援部队。他们的作战任务是沿格拉查茨-洛维纳茨-戈斯皮奇-奥托查茨-奥古林一线向比哈奇共和国发起进攻。而对游击队来说幸运的是,大雪迫使这些轴心国军队只能沿着仅有的几条道路发起攻击。此外,意军指挥官对“白色”行动几乎没有任何信心,在德军部队自身也在缓慢推进的情况下,意军部队也不会愿意改变自己缓慢的行动节奏。因此,在发起进攻后的五天时间里,意军部队除了最北部的一个战斗群外,其余所有战斗群都没有取得任何显著进展。德意志国防军先头部队在利卡东部边境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南斯拉夫解放区的首都即将沦陷。意军斯洛文尼亚-达尔马提亚地区司令部最终在德军持续不断的催促下,命令意军进攻部队在各自的作战区域内采取果断的进攻行动,以确保德军党卫军第7“欧根亲王”志愿兵山地师不断延伸的右翼安全。根据这一指令,意军作战部队都倍加努力进攻,在1943年2月的头几天就将南斯拉夫游击队驱逐出了普里耶博伊、科雷尼察、乌德比纳和马辛地区。从南斯拉夫游击队的视角来看,这场危机已经达到了顶峰。克罗地亚第1军军部、弹药库和战地医院均设在普列舍维察山,现如今已经完全被轴心国军队包围了;按正常逻辑分析,该地区很快就会遭受到直接攻击。但令所有人匪夷所思的是,什么也没有发生。意军并没有在这场冬季战役中发动一场大规模的作战,而是在目前的战线上停止了攻势,开始在重新占领的地区上进行小规模的扫荡行动。

与此同时,意军斯洛文尼亚-达尔马提亚地区司令部——出于威望的考虑而非战役需要——命令意军第12“萨萨里”步兵师做好向库伦瓦库夫挺近的准备;在那里,该师将与来自西北方的德军先头部队会合。利卡第6师师部误将战斗的平静视为意军部队即将撤退到原先出发的位置,于是决定削弱意军在拉帕茨山谷的防御力量,以加强其对敌后构成的威胁。结果,当意军第12“萨萨里”步兵师于2月11日开始进攻时,利卡第6师麾下的16个营仅有7个营的兵力在前线与意军展开正面防御,因此意军部队仅仅在经过三天的战斗之后,便毫不费力地到达指定作战目标。对意军斯洛文尼亚-达尔马提亚地区司令部而言,“白色1号”行动现在正式结束,部队可以回到他们原先的驻地。事实证明,利卡第6师师部的上述错误决定实际上是因祸得福:现在意军部队无法再将兵力集中在一起,而是沿着一条25公里长的山路展开行军,这是一个理想的绝佳伏击地形。南斯拉夫游击队在库伦瓦库夫陷落的同一天,便开始阻断山路上的交通,但主要战斗发生在2月18日至21日,当时游击队拥有相当于三个满编旅的兵力。意军第12“萨萨里”步兵师在这一次战斗中遭受到惨痛打击,只有意军第13“国王”步兵师麾下的一个团在仓促间重新作出战斗部署进行干预,才使该师免于更糟糕的命运。


(未完待续)


装甲参谋部
主要交流一战、二战和现代的军事历史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