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蛇效应”下的家长:跟孩子较劲,你已经输了!

教育   2024-08-27 10:08   河南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人在野外行走的过程中,被突然出现的一条毒蛇咬伤了。


他第一时间做的不是治疗伤口,防止毒液扩散,而是为了泄愤,捡起一旁的树枝就向蛇的方向追了过去,想立马将蛇打死。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蛇早就溜得无影无踪,而他已经因毒性发作,倒在了路旁。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追蛇效应”


如果你遇到问题只会宣泄情绪,不断和对方对抗纠缠,而忽略问题的根本所在,终会错过最佳时间,迟早伤及自身,酿成大祸。


看到孩子学习成绩下降,便大发雷霆,句句辱骂,自己气得血压飙升,还让孩子从此失去了信心,开始自暴自弃。


读懂了“追蛇效应”你就会明白,“一味较劲”的父母,迟早会将孩子推向无尽的深渊。


朋友叫她10岁的儿子先做好作业再玩,而孩子却想先玩再写作业。

妈妈有点生气,骂孩子:“你咋老跟我唱反调?叫你快点上学要迟到了,你说慢点我就喜欢上学迟到;

叫你不要大喊大叫,你却说大喊大叫又怎么了。我都快被你气死了!”

儿子也抬高了声音:“你不也在大喊大叫吗?唠叨妈妈气死了才好呢!”

妈妈更生气了:“你这个没良心的东西!” 

就这样,母子二人争吵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生气,距离也随之越来越远。


朋友哭诉:

“从来没想过我和儿子的关系会差到这种地步,心里五味杂陈。

难道未来的日子,我注定和儿子水火不容,再也“管”不住他了吗?他的学习又该怎么办?
越想越焦虑,越焦虑越觉得我这个当妈的失败至极……”
这种教育方式,我称之为“硬碰硬”,其实是一个典型的“追蛇效应”——越是试图控制,问题往往越是复杂化。

CCTV有一档名叫《隔帘对话》的节目,节目中有一对相爱相杀的母女。


女儿觉得妈妈什么都跟自己对着干,永远走不进自己的世界。


妈妈觉得女儿不理解自己的苦心,叛逆得像外星的生物。


妈妈自作主张给女儿报了一个比赛,女儿果断拒绝:“我就不去。”


妈妈被激怒,直接拿起刚给女儿买的新衣服,当着女儿的面就给剪了。


女儿气不过,当天晚上拿起剪刀把妈妈的衣服全给剪了。



妈妈等着女儿来道歉,威胁女儿说:“这事你不跟我道歉,我就过不去。”


女儿愤愤不平:“本来没多大的事,是她总是把小事化大。她越是这样,我就越是不想顺着她。”


就这样,母女俩一直保持着剑拔弩张的关系,谁都不理解谁,谁都觉得自己委屈,谁都想打败对方。


一位网友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母女成仇的真正原因:


“很多父母终其一生都在孩子的心门外徘徊,他们没有找到钥匙,却责怪孩子难以沟通。”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战火连绵,归根结底都是因为父母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


父母一心只想要打败孩子,孩子只能竖起全身的刺“保护自己”。


父母一心只想着控制孩子,孩子只会使出浑身解数来反抗和逃离。




面对那个“死倔”的孩子,硬碰硬是下策,针尖对麦芒的相处方式,只会让亲子关系越来越糟糕,不妨试试跟孩子相处中,先让自己“软”一点:

说话“软一点”,避免刺激性的评价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父母需要改变的一个常见用语习惯是,把具有刺激性的“评价性语言”,转换成非暴力的“客观性描述”,这样可以杜绝贴标签的现象,避免引发孩子反感。
比如,当孩子没有收拾书包,导致第二天手忙脚乱。你可以说:“我们下次可以在睡觉前收拾,这样就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而不要急着骂道:“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你就是不听,活该!”
前面是陈述,后面这句话是攻击。



做事“ 软一点 ”,避免太强势



强势的父母,有时像一架盘旋在孩子头顶的直升机,严密监控孩子的一举一动,以便随时进行干预和指导;
有时又像一位资深保姆,把孩子的生活安排打理地井井有条,不用孩子费一点心思;
更多的时候,像高高在上的君主,说一不二、用不可撼动的权威发号施令,让孩子俯首称臣······
他们认为自己对孩子要求高,必定可以养出一个优秀强大的孩子,其实父母越强势,反而越容易把孩子变差。不仅是成绩,包括性格、心理、人格成熟程度、获取快乐幸福的能力等,对孩子人生影响更深远的方面。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倒U型假说,当一个人赋予另外一个人高度期望的时候,是一种压力,压力到一定程度就会成为阻力。
过高的要求和期望,会造成孩子过大的压力。一旦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孩子会产生很大的挫败感、不配得感。
教育的前提,永远是爱、接纳和理解。
父母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陪伴和支持,懂得共情,接纳和理解孩子的感受,会增强和孩子之间的情感链接,孩子的内心能量会更充足。
比起刻意的训练甚至是逼迫,这种能量,才是孩子努力进取、成为更好的人,最有效的源动力,也是孩子面对挫折时最稳固的心灵支撑。



适当示弱,给孩子一点空间


适时的向孩子“示弱”,不仅能借此激发孩子内心的积极力量,还能拉进亲子间的亲密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向孩子示弱,能焕发孩子内心那份最纯朴的感情——爱与感恩。相反,如果我们处处表现得无所不能,孩子成长的动力就会被压抑和弱化。
这种“撒娇”“示弱”可以发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



妈妈拎不动这么多东西,你帮我拎一些好不好?
妈妈今天忙了一天好累,帮妈妈拿双拖鞋换一下好不好?
妈妈生病了不舒服,帮妈妈倒杯水喝好不好?谢谢宝贝了。
“大宝,你想妈妈多陪你玩是吗?太好了,你可以来帮一下妈妈的忙,我们一起照顾妹妹好不好?”


 
越会示弱的妈妈,反而越活得轻松。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与其逞强、指责、声嘶力竭,不妨撒撒娇示示弱,既放松了自己,也亲密了亲子关系。

适当示弱,并非向孩子完全妥协,而是稍微弱化我们的“权威”,退后一小步,邀请孩子共同解决问题,让剑拔弩张的亲子关系变得从容平和。

它更像是一种为了达到双赢,而做的选择。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不可能全盘接受父母的操控。
时刻提醒自己管住嘴,用心理解孩子,倾听他的内心。

家不是争输赢的战场。


与其两败俱伤,不如多给孩子一些尊重和理解,接纳和柔软。


让孩子在父母春风沐雨般的陪伴和引导下茁壮成长。


育儿女神蜜丝懂
蜜丝懂与百万宝妈分享育儿、亲子和购物经。 60秒育儿小视频,给你最科学、专业、有趣、易懂的育儿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