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息烽县小寨坝镇红岩村蜿蜒的柏油路两旁,一片片葡萄架铺满田野,虽然葡萄采摘季节已过,却依然清晰地勾勒出一幅浓墨重彩的富美乡村画卷。
红岩村因红壤而得名,曾经,村民人均收入长期徘徊在300元上下,村子难以撕掉“贫困”的标签。自上世纪70年代起,红岩村开始种植葡萄,村民们以红壤为卷、以葡萄为笔,书写了一部摆脱贫困、推动乡村振兴的奋斗史。
红岩村葡萄产业基地。红岩村村委会/供图
红岩村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拥有高钾富硒微酸性红砂壤,富含硒、钾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孕育出被誉为“红壤碧珠”的水晶葡萄。
1973年,家住红岩村扯头山组的曾庆斌,在遵义市做砖瓦工时,从亲戚家带回11株水晶葡萄苗种在自留地里。3年后,葡萄开始挂果,这在村里是一件稀奇事。
此后,曾庆斌自学种植技术,开始培育葡萄苗,免费送给乡亲们,并指导种植。过了几年,村民们种植的葡萄开始丰收。在他的带动下,红岩村的葡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的几株发展到了后来的上千亩。
进入21世纪,红岩村的葡萄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000年,小寨坝镇政府为帮助红岩村民把水晶葡萄种植做成产业,不惜投入大笔资金,用于完善基础设施、扩大种植规模、加强技术培训等。这一举措不仅推动了红岩村葡萄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还提高了葡萄的品质和产量。
2001年,全村种植葡萄800多亩,户均收入达到2000多元。这对于当时的红岩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村民们看到了希望,更加坚定地相信,通过种植葡萄,大家能够走出一条致富的道路。
2004年,红岩村多渠道筹集资金,倾力打造红岩葡萄沟,建设现代农业园示范区,红岩葡萄也从过去庭院种植向规模化、集约化种植转变。这一转变,让红岩村的葡萄产业得到量的提升、质的飞跃。
随着葡萄产业的不断壮大,红岩村开始注重品牌打造。2006年,红岩葡萄获得无公害食品的标识,成为县域品牌。
2009年,红岩村以“乡村美、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风尚美”的“五美红岩”为主题,成立了两家葡萄合作社,葡萄种植面积发展到2000亩,村民人均年增收8000余元。
为了进一步提升葡萄产业附加值,2011年,小寨坝镇引进葡萄深加工企业省级龙头扶贫企业——贵州红岩生态葡萄酒业有限责任公司(阳菲酒庄)落户红岩葡萄示范园区,为红岩村的葡萄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013年,红岩村采取“党委+公司+合作社+农户”“支部+协会+基地”等模式推动葡萄产业提质增效。与相邻的大寨村联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共同出资组建混合所有制公司——息烽县万益农业有限公司,为果农提供葡萄种植全过程专业化服务。这一创新模式,让红岩村葡萄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红岩葡萄种植园区也升格为省级农业示范园区,成为全省“五个100”工程的农业示范园区之一。
2014年,“息烽红岩葡萄”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随后,红岩村按照中央、省、市、县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要求,抓住成为全县示范点的大好机遇,从硬件设施、种植规模、技术培训等方面,继续推动园区提质转型升级。2022年,红岩片区种植规模达1.31万亩,挂果面积6000余亩,葡萄年产量可达400万公斤,年销售收入达6300万元。
葡萄产业的发展,让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村庄,成为远近闻名的葡萄村,闻名而来的游客逐年增多。
自2004年起,红岩村便以葡萄为媒,拉开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序幕。村里以节会友、以旅彰文,将葡萄产业前端的种植、中端的管控、后端的销售进行全产业培育,织就了一张增收致富网,让村民们在其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幸福坐标。
从2006年至2023年,红岩村连续举办十四届葡萄文化节,不仅吸引了来自湖南、重庆等地的果商前来订购,更增强了游客对红岩村葡萄产业的了解。30万人次的游客量、20余万公斤的红岩葡萄销售量、10万公斤的其他农产品销售量……葡萄文化节不仅是一次次文化盛宴,更推动产业一次次飞跃。
如今,葡萄种植已成为红岩村的主要产业,全村8个村民组384户人家,人均年纯收入达到21600元。红岩村也实现华丽转身,成为省级“富美乡村示范村”、省“最具魅力特产乡村”、省级民主法制示范村(社区)、全省文明村、贵阳市乡村旅游重点村,2020年还荣获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红岩村的名字,已经和葡萄、和乡村旅游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未来,红岩村将继续以葡萄为媒,以乡村旅游为翼,带领村民发扬不怕吃苦、敢于探索的精神,全力以赴建设富美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