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区牛场乡蓬莱村地处贵阳市北郊,距白云区行政中心17.5千米,全村总面积约756.92公顷,含平山、大坝、蓬莱三个自然村寨,480多户1600余人,少数民族占比65%以上,是一个典型的布依族村寨。4A级景区蓬莱仙界坐落其中。
从贵阳市老城区出发,驱车沿人民大道、盐沙大道一路向北而行20余公里,仅半个多小时就进入蓬莱仙界大景区地界。
蓬莱村一角。
产业大道一路向前延伸,两面青山绿水延绵相伴,青瓦白墙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房星罗棋布。穿过“蓬莱仙界”石牌坊之后再前行约5公里,便能看见一处水田环绕、阡陌有致、风景秀丽的坝子,正是蓬莱仙界核心景区所在地蓬莱村。
沿着整洁干净的乡间小道闲庭信步,徜徉在蓬莱村的绿色“海洋”中,隐约有“咚咚锵咚”的鼓锣声传来,这是村民聚在布依蓬莱地戏传习所门口的小广场上,练习省级非遗项目蓬莱地戏。
地戏,也叫跳戏,被誉为“研究中国戏曲史的活化石”。由于地戏具有强烈的祭祀性,专家将其划归傩戏范围。它有完整剧本,但尚无唱腔,以吟代唱;舞蹈性极强,动作中融合了民间武打成分,刚劲有力。
蓬莱布依地戏起源于宋末元初,是当地集说、唱、跳于一体的传统综合表演文化形式。蓬莱地戏以《杨家将》等历史故事为题材,演员戴上各种各样的面具,杂以乡间吉语,且歌且舞,无需戏台,不择场地,或晒场、或院坝均可围地而跳。
以往,蓬莱村只在每年正月初九至十五跳地戏,是当地村民祭祖祈福、迎春纳吉的仪式。随着时代变迁,蓬莱地戏转变为传承传统民族文化、丰富文化生活的一种载体,于2007年5月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蓬莱村还建起了传习所并组建了地戏队伍。
为传承发扬蓬莱地戏,近日,白云区文旅局和区教育局联合主办非遗进校园传承项目培训,将蓬莱布依地戏《杨家将》创编为中小学课间操,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知晓率和传承工作。
随着交通路网的便利、基础设施的完善、文旅项目的引进,牛场乡已成为贵阳市民游客乡村游、周末游、休闲游的热门目的地。在这里,汉族、布依族、苗族等多民族融合交流团结发展,和乐融融的景象随处可见。
2010年,贵州省首个省级现代农业展示园区落户蓬莱村,以项目为依托,建设以现代农业为基本功能、以农业作物种植展示为主体方式,集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精致农业于一体的蓬莱仙界景区。2013年,蓬莱仙界·贵州省现代农业展示园区建成投用,当年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国家3A级旅游景区。
2015年,依托举行贵阳首届农业嘉年华的契机,白云区以蓬莱仙界为核心,对都拉乡至牛场乡7公里沿线整体进行都市现代农业提升改造、扩建升级,打造成为蓬莱仙界大景区,形成了“农文旅一体化、村寨集体一体化、山水人一体化”的美丽乡村新格局。蓬莱仙界还获评为国家4A级景区、“全国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全省十大农业旅游景区”、“全省十大样板示范农业园区”、“全省旅游观光农业产业化扶贫实训基地”。
2021年,白云区结合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发展布局,谋划对蓬莱仙界大景区核心区进一步提质升级,以白云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重点产业食用菌为主题,打造蓬莱仙界蘑力小镇旅游项目……
近年来,蓬莱村以党建引领,成立蓬莱村经济发展公司、旅游开发公司等,探索农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不少村民也开始尝试发展果园采摘、农家乐、民宿等产业。
蓬莱村村委会工作人员李兰竹介绍,去年以来,蓬莱村积极探索发展乡村康养旅居产业。目前,全村有13户农户开办旅居民宿。村里还引进了相关公司建成了蓬腾阁酒店,为游客提供多种住宿选择。
蓬莱村赶上了乡村振兴的时代机遇,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参与见证着祖国的发展变迁。村民也在一个个项目的进驻、一次次活动的交流中,与时代同步共进。
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足富裕的乡村振兴画面,正在蓬莱这片热土上逐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