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印迹 贵阳贵安村史村事】清镇市杉树村:湖光山色织锦绣

政务   2024-11-22 08:02   贵州  

  杉树村位于清镇市站街镇南部,地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红枫湖湖北畔,湖岸线近20公里,呈半岛状。村落紧邻307省道,距离清镇市区12公里,交通便利。全村辖13个村民组,其中11个村民组5000多人沿红枫湖居住。

杉树村一景。

  杉树村原来不叫杉树村。1963年,当地原煤炭窑大队与原大新大队合并,合并后起名“红星大队”。“红星”代表当时水稻产量拔尖的村寨,故起名“红星大队”。1958年,修建红枫电站,红星大队从苦竹园、小桃花园(现为红枫湖库区)等村寨移民搬迁到此。当时这里人烟稀少,有一片很茂盛的杉树林,移民群众就在杉树林中定居,并起名杉树脚。1984年,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基于杉树脚组较为集中,当地就以杉树脚组为中心点,起名杉树脚村,后来人们习惯性称为杉树村。

  地戏是杉树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杉树村大坡组有一个古老的民族,俗称大汉族,他们勤劳淳朴,传承着一门古老文化——地戏。地戏,俗称“跳神”,因演出时不用戏台和苗台,就在村野旷地进行,故名地戏。地戏的表演形式比较古朴,演员头顶面具,面罩青纱,背插小旗,手持刀、枪等兵器,在铿锵的锣鼓伴奏中相互唱、和、舞、打,场面热烈。地戏作为傩戏的一种,形成于明代初期,是贵州省大汉人独有的一种头戴木刻假面的汉族民间戏剧。

  地戏演出以村寨为演出单位,演员为当地的农民。一般一个村寨一堂戏,演员二三十人,由“神头”负责,演出时间为每年的新春佳节和农历七月稻谷扬花时节。为了祈盼一年的辛劳获得丰收,为了来年风调雨顺村寨平安,杉树村农民戏班在寨中空地围场跳起了地戏,经常引来全村男女老少兴高采烈围场观看。杉树村大坡地戏只演“正史”,不演庞杂剧目,只有武戏,没有文戏。

  杉树村有一山坡,名叫望哨坡,与大坡相连,整个坡头有溶洞十余个,其中大洞口、躲兵洞、安子洞、火烧洞较为出名。

  大洞口洞内面积较宽,是当年清乡大队长左礼华家藏身洞;躲兵洞洞口较窄,战乱时期,是肖、王两姓的保护洞;安子洞曾是当地村民的“菜篮子”洞,里面藏着野猪、野兔,村民如需改善生活,就将烟火放入洞中,用自编的竹笼挡住洞口,动物经不住烟火熏烤,往洞外逃跑时将其逮住,用来改善一家老小生活;火烧洞洞口向西,太阳落山时,经阳光返照,洞内出现气体,并发出唢呐一样的声音,故此,人们传说此洞是仙女下凡嬉戏游玩的地方。

  杉树村大坪地组有一处将军坟,据寨内老人讲述,将军坟埋葬的是武德将军秦文。秦文将军约生于明朝正德年间,卒于万历年间,威清卫右千户所副千户,诰封武德将军,葬于杉树村大坪地。其家族从军履历载入明兵部武选司。履历载明,秦文祖籍安徽和州(今和县),祖上秦汝润洪武十九年随明开国大将蓝玉北伐蒙古,消灭元朝主力获功升试百户;洪武二十三年调入豹韬卫守应天府(今南京城)升百户;二十四年调入威清卫(今清镇市)右千户所;正统三年随兵部尚书王骥征麓川(今云南,缅甸一带)阵亡,后代因功升副千户。秦文属于世袭武官仍为副千户,统领十个百户所计1120名卫军,有战则战,无战屯田。20世纪80年代秦文墓被两次盗掘,墓、碑损毁严重,今获市有关部门批准,民间志愿者捐款对将军墓已完成修缮。

  杉树村最美风景集中在呈S形的沿湖大坡组公路一带。站在高处,可见错落有致的湖中群岛以及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鳞次栉比的农家小院,隔一条洁净的柏油路与烟波浩渺的湖水相望,越野自行车爱好者,不时从S型弯道骑行而来,又翩然而去,让湖畔公路变得灵动起来。

  随着乡村旅游热潮的到来,杉树村大力发展生态旅居并逐渐步入正轨。这几年,受益于网络社交媒体的发展,杉树村的“看海”游吸引了许多游人前往。晴朗的周末全天和工作日的下午5点左右,是这里最为堵车的时候,因为在多彩的晚霞之下“看海”既浪漫、又出片。目前,该村网红S湾、“贵州洱海”、“小三亚”等已成为贵州有名的网红景点,游客日益增长,村民收入也逐年增加。

  未来,乡村旅居将成为杉树村最主要的发展模式。当地计划以生态休闲、民俗文化、乡村体验为特色,以红枫湖、竹林、茶园等资源为依托,将生态旅游和文化传承相融合,打造独具特色的主题景点和体验项目,不断提升杉树村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如网红打卡、果蔬采摘、特色烧烤、竹制品制作、茶文化体验等,推动村民参与旅游经济,实现旅游与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许发顺 文/图
编辑陈丽
审核:苏舟 陈承
签审:汪红霞


文明贵阳
网络文明传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