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多种文明各领风骚,但都难以恒久,唯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如日之升、如月之恒。究其根源在于,中华文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持续生发出创新理论,对自身予以滋养与关照。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为新时代文化事业锚定价值航向、擘画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成为指导新时代文艺工作和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多年来,围绕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党中央召开的会议之密集、作出的决策部署之全面、文化思想内容之丰富,汇聚成气势磅礴的思想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从不同维度深刻回答了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集中全党智慧逐步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举起了新时代党的文化旗帜,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了全新的境界。特别是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就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目标提出多项根本要求,使我们进一步锚定了目标、坚定了信心、廓清了方向,进一步丰富并深化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牢牢把握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指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深入人心
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课题,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首先就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完整准确、通俗易懂、涵濡浸渍、润物无声地阐释好党的创新理论。
以领袖的高度就是宣传报道追求的高度为标准,坚定不移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重要论述、重要指示中找启迪、找思路、找答案,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春风化雨、“飞入寻常百姓家”。
以多种形式对外展现好大党大国领袖的思想智慧和风采魅力,既是职责使命,更是矢志不渝的追求。创新表达方式,充分运用人工智能等全新技术手段,让海内外受众在学习经典名句、倾听人民故事的过程中感悟思想伟力和人格魅力。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矢志促进文化文艺繁荣、攀登文化文艺高峰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深刻阐述了文化文艺的地位作用,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坚持以文化自信为基,以“思想+艺术+技术”融合传播,不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悠久历史、寻找创作灵感、擦亮中华民族精神标识。
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但致力于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更推动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持续助力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艺工作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重要篇章,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进一步深化“两个有所提高”,在细雨长歌中不断举起新时代党的文化旗帜,为时代书写、为人民抒怀。
吸收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养分,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重塑全球舆论生态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当今世界,多重挑战和危机交织叠加,冷战思维阴魂不散,“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沉渣泛起,加剧了不同文明之间的隔阂。《周易》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这不仅是对自然界规律的概括,也是对人类社会交流往来的精辟总结。面对全球性的挑战,任何单一国家或文明都无法独自应对,唯有携手合作,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在世界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团结化解分裂、以合作回答对抗、以包容代替排他,不仅打破了“西方中心论”主导的文化霸权话语体系,而且拓展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广阔空间,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等重大部署,这是党中央赋予我们的重大职责使命。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其时已至、其势已成。悠久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开展国际传播取之不竭的资源、坚实深厚的底气。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将交流互鉴的种子撒向全球,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国情、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加快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厚植科技创新沃土,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新引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文化内容的创作与分发提供了无限可能。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坚持培育创新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使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当今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人工智能产业正在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新引擎。工业化的历程告诉我们,越是创新氛围浓厚的地方,就越容易形成产业革命的广阔舞台,越容易形成创新集群以及各类资源汇聚的中心。可以说,科技创新活跃的国家和地区,都伴随着文化创新的蓬勃发展。在数字化时代,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不仅是一种趋势,更是一种责任。科技创新不应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的突破,还应成为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力量,更是提升信息化条件下文化领域治理能力、不断增强文化领导权的必然要求。
科技创新让天马行空落地生花、让空中楼阁拔地而起、让古往今来共此一时。先进的技术赋予深邃的思想、高超的艺术以时代性、鲜活性、前沿性。这不仅是对传统媒体的一次革命性升级,更是对文明交流互鉴的一次深度拓展。深入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不断探索文化表达的新境界,不断推动技术赋能文化的传播与呈现,不断实现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发展优势转化。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核心在于文化内涵而非技术形式,必须警惕任何失去“文化魂”、背离正确价值导向的高科技使用。始终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以文化为科技赋魂、赋智、赋美,助推科技进步和价值实现,确保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朝着正确方向前进,让媒体科技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现代力量,拓宽文化发展的边界和展示的舞台,以滋养更广范围的文明交流互鉴。
江河奔涌,于波涛滚滚处更显波澜壮阔;时光荏苒,在接续奋斗中尽显担当作为。努力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创新传播者、忠实践行者。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将目光纵深千年时空,看到中华民族因时而变、因势而新,既重视在赓续中积淀,又善于在传承中发展的伟大历程,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坚定不移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找启迪、找思路、找答案,为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让永恒绵长的中华文明继续福泽我们的未来,永续传承、生生不息。
本文转自:学习时报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