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精彩的中国文化故事不断上演:从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到春节申遗成功,从“文物热”“非遗热”到“博物馆热”……中华文明日益展现出旺盛而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影响力。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守护文化根脉、传承中华文明的工作不断开启新的篇章。当前,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探索实践在各地深入展开,成果丰硕。如何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探索实践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新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高度重视,彰显出对赓续中华文脉的深邃思考。
第一,着眼于处理好守护文化根脉、传承中华文明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之间的关系。“培根铸魂”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于发掘保护中华文化遗存和文明遗迹,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演变,充分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文化遗产作为承载国家和民族精神血脉的载体,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财富。一方面,无论是西湖文化、岭南文化、黄河文化、长江文化、汾河文化,还是潮州文化、浙商文化、黄土文化、敦煌文化等,对这些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守护历史记忆、维护中华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的灵魂所在,村镇历史文化则映射出当地的文化根脉。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对名城、名镇、名村以及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等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体现了特定地区和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底蕴,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重要纽带。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进行辩证阐述,强调:“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正确处理保护、传承、利用的关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至关重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应避免因“建新拆旧”等行为导致的文脉断裂和“千城一面、万楼一貌”,应使古镇、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等保持原有风貌,保障大运河、承德避暑山庄等历史遗迹以及文物、古籍等历史遗存在发展进程中得到妥善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发展,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第二,着眼于处理好守护文化根脉、传承中华文明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既重视物质文明,亦关注精神文明的传承与延续。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关注。作为民族文化的关键载体,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坚守文化立场、巩固文化主体性以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意义非凡。另一方面,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公民道德等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重要观点,突出了精神层面的价值引领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构成了中国人思想与精神的重要内核。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并亲自批准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作为文明大国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以及标志性文化工程,中国国家版本馆对于传承民族文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因此,守护文化根脉、传承中华文明,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更是对家国情怀、民族精神内核的延续与弘扬。
第三,着眼于处理好守护文化根脉、传承中华文明与革命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在全国各地考察期间曾多次强调“要传承好红色基因”“要保护和运用好红色资源”等,特别是提出要“深化革命史料和革命文物研究阐释”“深入挖掘和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及旅游价值”,着力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可以说,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已然成为守护文化根脉、传承中华文明的必然使命,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压舱石”。
第四,着眼于处理好守护文化根脉、传承中华文明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之间的关系。在推动文化发展的战略部署和政策支持上,习近平总书记一方面强调要“打造更多文化精品”,另一方面十分关注诸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这类文化传承问题,“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以此保障文化传承兼具全面性与系统性。除此之外,注重发挥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场所的功能,推进书香社会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文明交流互鉴层面,从古丝绸之路,到共建“一带一路”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等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展现出极为宽广的全球视野。这种全球视野下的文明交流互鉴,不仅有益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更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成就。
总体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讲话及重要理念,展现出对文化传承发展的深邃思考,党和国家战略部署亦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全方位理论指导与明确实践路径,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言,有着重要时代价值。
本文转自:人民论坛网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