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流经河北地区,包含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及雄安新区等五市一区在内的21个县(区、市),勾连了城乡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流淌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尤以木板大鼓和船工号子最为珍贵与濒危。为了进一步探寻大运河口头文化的生存样态,在去年口头文学调研的基础上,2025年1月初,我院教师张琼洁带领学生9人组成调研团队,再度前往沧州沧县和衡水故城,对木板大鼓和船工号子进行深度走访。
1月5日至6日,调研团首先拜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沧州木板大鼓的传承人刘银河和王银杰二位老先生。二人出自同一师门,但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刘先生双眼微闭,凝神静坐,一人分饰多角,声情并茂地演唱了《苏梅山卖妻》《贾宝玉夜探潇湘馆》等经典鼓书曲目,听众寂静无声,如入戏中。他谈及改编经典鼓词的限度时说:凡说书者皆为“装腔”,只要使听者进戏,说书人点到为止即可。与此不同的是,王先生一曲《酒色财气》别有风味。只见他双目圆睁,炯炯有神,紧密观察听众反应,尤其是唱道:“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的时候,唱腔高亢,鼓声如震,予人警醒,使人沉醉。除此之外,王先生还介绍了鼓书中架构结构的“回头”“扣子”“梁子”“板式”等行业术语。木板大鼓源远流长,是西河大鼓和京韵大鼓的“母根”。传承、记录、研究木板大鼓对于中国曲艺理论开掘与廓清鼓书曲艺历史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图1 刘银河与调研团合影
图2 王银杰与调研团交流 苏紫祺摄
1月7日上午,调研团参观了沧县文化馆,拜访了文化馆孙建馆长与省级非遗传承人王琴老师。孙馆长多年致力于木板大鼓的传承发扬与现代性转化。他引领曲艺队伍在节庆日开展义务演出,支持和挖掘艺人的能力与潜力,于寒暑假在馆无偿培训中小学生。王琴老师则回忆了自己拜师学艺的经历,以及对恩师石井芬先生的追思。作为木板大鼓传承的中流砥柱,她开拓创新,不拘一格,以现代题材融会传统音律,与声乐老师创造了《沧州运河赞》等作品,使声调转刚直沉郁为柔和婉转,发音由沧州方言转为普通话,唱腔更符合听众趣味,收获了更为广泛的传唱度。
图3 沧县文化馆馆长讲学 曾锦威摄
图4 王琴老师等为调研团讲述自身拜师学艺的经历
下午,调研团一行来到纪晓岚文化展示馆。沧县大运河办公室工作人员郑平平为师生生动讲解了纪晓岚清廉勤勉的一生。他不仅博览群书,学贯汉儒,编纂《四库全书总目》,还一生历经风雨,宦海浮沉,曾经谪戍新疆乌鲁木齐,写下百余首杂诗,记录新疆风土人情,开创歌颂新疆竹枝词先河。在场师生无不为他严谨治学、乐观通达的精神所打动。
图5 调研团在纪晓岚文化展示馆
9日,团队在衡水学院刘东兴教授的引介下,来到故城县调研,拜访了故城县文旅局局长范振广,文化馆馆长李志勇。二人为调研团介绍了故城船工号子的传承保护现状。调研团了解到,虽然故城船工号子的传承者皆已相继去世,使人遗憾,但是李馆长保存下了早年实地走访的影像资料,并将劳动号子的传统余韵改写成了现代歌曲,如《拉纤的汉子》《运河人运河情》等。歌曲深得当地百姓喜欢,多次在全国歌曲比赛中获奖。李馆长是一位集搜集、记录、改编等为一身的复合文化工作者,据他介绍,现在文化馆开办传习所,定期组织懂得音律的老先生们排练、学习传统的船工号子,并将传统号子融入当代元素,使得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趣味。10日,在李馆长的带领下,调研团游览了故城历史文化景区“二道街”,参观了故城郑口挑水坝。师生在展览馆中了解了郑口段堤坝修建的历史,以及极具特色的“龙尾埽”治水方略。
图6 调研团在故城县文化馆
图7 师生参观郑口挑水坝工程展览馆 张欣怡摄
调研结束后,24级文艺学研究生纷纷表示意犹未尽,感悟良多。张欣怡同学惊喜地发现:“鼓词中的《红楼梦》与《红楼梦》原著不同,宝黛爱情言说的宣之于口打破了我们以往对其含蓄内敛的直观印象,这个具有民间特色的俗版《红楼梦》值得我们关注。”曾兆楹同学激动地表示:“纪晓岚半生清苦、一世辛劳,编纂《四库全书总目》,此种执着鼓舞我要刻苦钻研、坚守理想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李淮滨同学总结道:“在调研过程中,或是鼓书演唱,或是号声悠长,脑中闪现的灵感让我领会到书本中的理论并非是灰色的,只有将其运用到实践之中,生命之树才能常青。”
河北大学文学院历来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探索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增强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调研团师生以课堂上学习到的运河历史文化知识为纬,以脚踏实地品读运河沿线为经;“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生互补。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印证了课堂理论学习的真实可感性,使得理论之光不再停留在书本的白纸黑字间,更加照进了鲜活的生活现实。
(撰稿:曾锦威 苏紫祺 指导老师:张琼洁)
图文编辑:河北大学文学院团委宣传部 满佳莹
责任编辑:河北大学文学院团委宣传部 田长凯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