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二计:围魏救赵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进攻兵力集中、实力强大的敌军,不如使强大的敌军分散减弱了再攻击。攻击敌军的强盛部位,不如攻击敌军的薄弱部分来得有效。
所谓围魏救赵,是指当敌人实力强大时,要避免和强敌正面决战,应该采取迂回战术,迫使敌人分散兵力,然后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发动攻击,致敌于死地。
典故
公元前353年,魏国国君魏惠王派大将庞涓带兵去攻打赵国,团团地围住了赵都邯郸。情况非常危急,赵国的国君赵成侯派使者到齐国去求援兵。齐国的国君威王很痛快,立刻拜田忌为大将,拜孙膑为军师,发兵去救赵国。
孙膑对田忌说:"凡是要解开杂乱打结的绳索,一定要冷静地找出它的结头,然后慢慢去解,切不可心急地使劲去扯,或用拳头猛捶;还有,要排解开两个人相互的斗殴,万不可卷入去打,而要避开双方拳来脚往的地方,寻找机会用拳猛击其中一方空虚无备的腹位。待挨揍者双手捧着肚子跪下,原来对打的形势,便会有所改观,而斗殴的局面,也会顿然停止。现在魏国出兵攻打赵国,魏国的精兵锐卒,一定倾巢开赴邯郸,只剩一些老弱残兵留守国内。咱们为何不利用这个机会,带兵直捣魏国都城大梁,占据他们的交通要道,袭击他们守备空虚的地方呢?那样,他们在外的大军,必然会放下赵国赶回相救。这样一来,我们岂不是一举解决了赵国的危急,同时还叫魏国尝尝我们的厉害吗?" 田忌认为孙膑的话很有道理,便带兵直捣魏国都城大梁。
齐国的大军刚到桂陵,孙膑便叫田忌下令停了下来,孙膑说,当魏军从邯郸往回的时候,一定要经过桂陵。因此,应该在此设伏,布下阵势,到时好一举把魏军歼灭。很快庞涓就知道了齐兵要攻打大梁的军情,他立刻命令从赵国退兵救大梁。魏军久围邯郸,已经非常疲惫。庞涓救大梁心切,又来了急行军,这使魏军更为疲惫不堪。魏军进入了齐兵埋伏的桂陵地带。只听一声号令,齐军从路的两侧一齐奋勇杀出。不多时,魏军大败,齐军大胜而归。
“围魏救赵”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经典小故事
公元1860年,清朝派和春率领数十万大军进攻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今江苏南京),清军人马众多,层层包围,使天京成为一座孤城。为解救天京,天王洪秀全召集诸王众将商讨对策,忠王李秀成献上一计。他说:“如今,清军人马众多,硬拼只会凶多吉少。请天王拨给我两万人马,乘夜突围,偷袭敌军屯粮之地杭州。这样,敌人一定会分兵救援抗州。然后天王乘此机会突围,我也回兵天京,形成两面夹击之势,天京之围可解。” 众人都认为这是“围魏救赵”之计,有两位王爷亲率精兵突围,胜利是有把握的。
正月初二,正值过年,清军略有松懈。这天半夜时分,李秀成、石达开各率一部人马,乘着黑夜,从敌人封锁薄弱的东南角突围出去。二王突围后,分兵两路:李秀成奔杭州,石达开奔湖州。李秀成抵杭州城下,三天三夜未能攻下杭州,心中焦急。突然天降大雨,城内守军见太平军久攻不下,都很疲惫,天又降雨,就都躲进城堡休息。李秀成乘着雨夜,派一千多名勇士,用云梯偷偷爬上城墙,等守城兵士惊醒,城门已经大开,李秀成率部冲入城内,攻下了杭州。
李秀成下令焚烧清军的粮仓,和春闻讯,知道杭州已失,断了后勤供应,急令副将张玉良率十万人马,火速回救杭州。洪秀全见清军已分兵解救杭州,敌军正在调动,于是下令全线出击。李秀成和石达开两部人马火速回兵天京。此时城内城外的太平军对清军形成夹击之势,清兵始料不及,左冲右突,阵势大乱,一败涂地,天京之围已解。
围魏救赵,其实就是一种智力上的博弈。其关键,是预测对方下一步的反应、并且根据那些反应来制定对策。生活中同学们更需要这种逆向思维的智慧,来解决一些棘手的难题。表面上的舍近求远,其实是为了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这种境界,实际上是对人的分析能力、变通能力,和强大的心理素质与勇气的一种综合考验。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