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36)—— 走为上计

文摘   2024-08-12 06:00   福建  


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全师避敌,在次无咎,未失常也。

译:全军退却,甩开敌人,以退为进,待机破败,这是不违背正常的法则的。






典故







春秋初期,楚国日益强盛,楚将子玉率师攻晋。楚国还胁迫陈、蔡、郑、许四个小国出兵,配合楚军作战。此时晋文公刚攻下依附楚国的曹国,这就决定了晋楚之战迟早不可避免。



子玉率部浩浩荡荡向曹国进发,晋文公闻讯,分析了形势。他对这次战争的胜败没有把握,楚强晋弱,其势汹汹,他决定暂时后退,避其锋芒。他对外假意说道:“当年我被迫逃亡,楚国先君对我以礼相待。我曾与他有约定,将来如我返回晋国,愿意两国修好。如果迫不得已,两国交兵,我定先退避三舍。现在,子玉伐我,我当实行诺言,先退三舍(古时一舍为三十里)。”于是他撤退九十里,已到晋国边界城濮,仗着临黄河,靠太行山,足以御敌。此时晋文公已事先派人往秦国和齐国求助。



子玉率部追到城濮,晋文公早已严阵以待。晋文公已探知楚国左、中、右三军,以右军最为薄弱,右军前头为陈、蔡士兵,他们本是被胁迫而来,并无斗志。子玉命令左右军先进,中军继之。楚右军直扑晋军,晋军忽然又撤退,陈、蔡军的将官以 “一窝蜂”(一种火器,在《武备志》中有关于其形制的记载)为晋军惧怕,又要逃跑,就紧追不舍。



忽然晋军中杀出一支军队,驾车的马都蒙上老虎皮。陈、蔡军的战马以为是真虎,吓得乱蹦乱跳,转头就跑,骑兵哪里控制得住,楚右军大败。

晋文公派士兵假扮陈、蔡军士,向子玉报捷:“右师已胜,元帅赶快进兵。”子玉登车一望,晋军后方烟尘蔽天,便大笑道:“晋军不堪一击。”其实,这是晋军诱敌之计,他们在马后绑上树枝,来往奔跑,故意弄得烟尘蔽日,制造假象。


子玉急命左军并力前进。晋军上军故意打着帅旗,往后撤退。楚左军又陷于晋军伏击圈内,亦遭歼灭。等子玉率中军赶到,晋军三军合力,已把子玉团团围住。子玉这才发现,右军、左军都已被歼,自己已陷重围,急令突围。虽然他在猛将成大心的护卫下,逃得性命,但部队伤亡惨重,只得悻悻回国。

这个故事中晋文公的几次撤退,都不是消极逃跑,而是主动退却,寻找或制造战机。所以,在特定情况下“走”,是上策。








经典故事






为朱元璋平天下、治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伯温在功成之后,朱元璋授予刘伯温弘文馆学士,封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诚意伯。刘伯温为了免遭朝廷官场斗争的不测之祸,随即上书明太祖要求辞仕过隐居生活。



原因有二:一是青少年立下的报国志得以实现,位至开国功臣之列。二是他生就豪爽刚正、嫉恶如仇的性格,在为朱元璋出谋划策时曾得罪过不少人,像宰相李善长、胡惟庸等人;即使是对明太祖朱元璋,他也常常直谏不讳。因此,他想尽早从官场的漩涡中抽出身来,激流勇退。



洪武四年二月,刘伯温回到浙江青田南田山故里,在乡间每日读书吟诗,饮酒奕棋,谢绝同一切官府来往,静心修养,自得其乐。公元1373年,胡惟庸当上了丞相,他对刘伯温曾经在明太祖面前不同意自己担任丞相一事,怀恨在心,故诬陷刘伯温在故里谋占有王者之气的地为自己墓地,图谋不轨。朱元璋因疑心极重,遂于第二年下旨剥夺了刘伯温的俸禄。刘伯温被迫忍气吞声进京说明真情,不想在京积忧成疾。



公元1375年3月他重病不起,被送回乡里,一个月后逝世。如果刘伯温在朱元璋登基称帝的前夕,不待封官列侯即隐退故里或山中寺院,恐怕也不至于后来遭到剥夺俸禄的冤屈。由此看来,政治斗争中的激流勇退宜早不宜迟,否则,虽辞职也难保全终身。




走为上计,是指在我不如敌的情况下,为保存实力,主动撤退。所谓上计,不是说“走”在三十六计中是上计,而是说,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方撤退,可以保存实力,以图卷土重来,这是最好的抉择。因此说,“走”为上。

同学们如果已经知道事情实在做不成,就不要硬着头皮去做,要见机而动,不要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这时退为进努力提升自己的力量为以后争取更步。


—— END ——

爆米花小布
总结前端开发经验,分享前端开发技术,提升前端开发效率,让开发变得更简单,更快乐。 生活不止于工作,同时也会分享其他相关文章,陶冶情操,扩展知识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