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伦的一个举动,瞬间让整个台湾政坛沸腾。访美归来不到24小时,他便宣布派出两名重量级人物赴大陆,推动两岸交流。消息一出,支持者叫好,反对者质疑,台湾的政治气氛仿佛被点燃。你说这速度,简直比股市涨跌还快——刚从美国回来,立刻就准备向大陆伸手。
朱立伦的战略是什么?“亲·美、友·日、和中”。看似完美,但背后却充满了矛盾:他想在美国和日本的怀抱里找安全感,想同时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这能行得通吗?就像你一边背着美国的背包,一边伸手去和中国握手,难度可想而知。
朱立伦这次是主动出击。他明白,台湾如果想要走得更远,不能只依赖单一外部力量,也不能局限在对抗框架内。他派人去大陆,就是要开启两岸沟通的大门,减少误解,缓解紧张局势。
而民进·党呢?他们依然是“被动应对”。加大防务预算,看似做足了“安全”这块文章,但只靠增加防御,根本无法解决两岸关系的根本问题。你能指望一堵墙挡住所有的风暴吗?防线加固,真能解决台湾的安全问题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只做“防”,不做“沟通”,最终只能加剧对立,让局势越来越紧张。
朱立伦的“2D战略”,一方面强化防务,另一方面加强交流。防务必须有,但不通过交流,台海局势就像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发。防务预算再高,又能解决什么根本问题?加再多军·备,也换不来两岸关系的和谐。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化解误解,避免冲突。
以金门撞船事件为例,朱立伦指出,国民·党通过交流解决了不少棘手问题。这不是空谈,实际案例就在眼前。通过沟通,你可以消除误解、减少冲突的风险,而不是等到问题爆发后才想办法修补。
民进·党一直推行“抗中保台”,防务预算年年增,但这真能保证台湾的安全吗?光靠武·力,根本无法解决两岸的紧张局势。防务的强大不是台湾安全的唯一保障。反倒是朱立伦的“交流+防务”策略,试图找到平衡,既不放弃防守,也不放弃沟通,力求在动荡中找到稳妥的着陆点。
朱立伦这一次的决定,虽然有些冒险,但他至少给了我们一个信号:两岸的未来,不能靠“隔岸观火”来解决。光靠“抗”,永远保不住台湾的和平。光靠“防”,也无法安抚两岸关系。朱立伦主动出击,推动两岸对话,他所做的,不是对抗,而是寻求和平的可能。
和平并非遥不可及,它需要勇气、智慧和决心。如果我们不主动出击,难道要一直坐在“战争”的火药桶旁,等待最后的爆发吗?
你怎么看?和平,真的就那么难触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