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两个进一步、三个更好相适应: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显著特征

教育   2024-11-28 20:42   黑龙江  

转自:《“数”说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决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要“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第一,“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这“两个进一步”,对用好改革的力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既为谋划好新一轮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方向,也是作为检验新一轮改革能不能取得实际成效的关键所在。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接力探索、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立足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立足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立足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主动迎接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新变革,着力解放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注入强劲动力。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求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各种障碍,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一是坚定不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全面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竞争力创造力。充分尊重企业经营主体地位,着眼于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企业建立健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充分激发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企业竞争力创新力,培育跻身世界前列的一流企业。二是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围绕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更成熟更高标准市场体系。真正发挥市场在劳动、土地、技术、资本、知识、数据等要素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效有力推动生产要素特别是新型生产要素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切实形成公开透明、竞争有序、统一开放、监管有效的现代市场体系,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打破各种垄断壁垒,以推进制度性开放倒逼国内要素市场制度建设,促进国内要素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顺畅流动,尽快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进一步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就是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破解改革中的难题。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价值导向,坚定发展信心,稳定社会预期,全社会才能激发出旺盛的活力和创造力。一是着力解决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当前我国社会矛盾最集中、社会焦虑最突出、社会凝聚力最薄弱的都反映在民生领域,必须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民生领域的改革,从老百姓的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推出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切实办好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好事实事。二是着力解决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把“蛋糕”做大做好的同时把“蛋糕”切好分好,切实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真正构建起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坚持消除基本公共服务上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坚决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


第二,“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第二,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这“三个更好相适应”,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既是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征。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适应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随着科技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生产力对生产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致力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不断调整和优化生产关系,包括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以及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通过这些改革,可以使生产关系更好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而释放社会发展的活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是保障社会稳定的基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经济基础的稳固和发展是上层建筑不断完善的根本保障。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结构的不断优化,上层建筑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包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以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等。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使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是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保障。国家治理是实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为了实现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必须注重社会发展的全面协调性,包括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以及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使国家治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大局,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实现“三个更好相适应“,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在经济层面,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政治层面,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动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在社会层面,要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相适应。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引导协同发展的良好机制。

策划:生科院新媒体中心

总监制:张玉山

监制:高阳 孟繁华

责任编辑:王悦 施雯欣

执行编辑:何正祎 邹继喆

哈师大生科院
相约师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