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提高研究生对专业前沿的了解,拓展学生的科研思路,11月25日,黑龙江省水生生物多样性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举办以“藻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内在耦合关系”为题的学术沙龙。本次沙龙由哈尔滨师范大学、山西大学、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联合举办,特邀哈尔滨师范大学范亚文教授、苑泽宁教授、陆欣鑫副教授、隋丰阳讲师、宋春华讲师,山西大学谢树莲教授、冯佳教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毕永红研究员,以及各实验室全体硕博生参加。
哈尔滨师范大学田楚铭博士,介绍了水动力条件对黑水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水环境的影响,水动力条件不仅影响溶解氧的水平,还影响营养物质的分布,进而影响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此外,他向大家讲解水动力条件还可能影响水体的自净能力,对于维持水质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哈尔滨师范大学段泳旭硕士介绍了生境偏好驱动着生硅藻群落组成及构建过程(以哈尔滨城市湿地为例),围绕着生硅藻群落的构建过程,包括物种的竞争和共存等展开讲解,同时,他介绍着生硅藻群落的生境偏好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水质、底质、光照和温度等,这些因素的变化可以改变生硅藻的生境偏好,进而影响群落的构建和稳定性。
山西大学王伟博士做了题为“揭开浮游藻类神秘的面纱:分类群、功能群、代谢基因及驱动因子相关分析——以华北部分湖泊为例”的报告。报告中指出,温度、营养盐浓度、溶解氧等环境因子是影响浮游藻类群落分布的主要驱动因素,例如,洞庭湖的研究中发现,使用Q指数进行水质评价在水体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这为水质监测和评估提供了有效的条件。
山西大学赵康旭博士介绍了在高度城市化的汾河浮游藻类和附着藻类的季节动态、生态驱动因子和组装机制的差异。他表示,附着藻类可能更受底质条件的影响,而浮游藻类则可能更多地受到水体流动和营养盐输入的影响。城市化带来的营养盐输入增加、水质变化和生境破坏等因素,都可能改变藻类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了解浮游藻类和附着藻类的生态驱动因子和组装机制,对于制定有效的水体管理和保护措施至关重要。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张羽珩博士和赵亚飞硕士分别介绍了过氧化钙在蓝藻水华处置中的应用和光质对铜绿微囊藻藻源性有机质生成的影响。他们在PPT中介绍,过氧化钙能释放活性氧,抑制蓝藻抗氧化酶,致细胞死亡,其性质温和、可长期释氧,与铁盐搭配还能促自由基产生、调节水体pH。光质对铜绿微囊藻影响显著,低强度提升其光合作用活性,高强度则抑制,该影响关乎藻有机质生成。了解这些,有助于调控藻类生长,改善水质,降低蓝藻水华风险。
本次学术沙龙在学生之间反响强烈,极大的提高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以下是学习心得:
2023级硕士研究生蔡绮彤
参加此次学术活动,不仅让我收获了知识与技能,还让我对科研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相信,只要保持对知识的渴望与对创新的追求,就一定能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我要感谢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水生生物实验室,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交流与学习的平台。
2023级硕士研究生韩双宇
通过这次学术沙龙,我深刻感受到了水生生态学研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科学数据,还为我们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我会更加关注水生生态系统的变化和发展,为保护我们的水资源贡献力量。
2023级硕士研究生邢曦元
这次学术沙龙我不仅学到了许多关于浮游植物群落和水环境影响的专业知识,还看到了生物多样性在生态系统平衡中的重要性。这些心得体会将激励我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更加深入地探索水生生态学的奥秘,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4级硕士研究生蒋伸
通过本次研讨会,我意识到藻类生态学研究不仅对水体生态治理具有实际指导意义,还能为应对气候变化及生态系统修复提供理论支撑。此外,我认识到将分子生物学与生态学相结合可以进行更加深入有效的研究。
2024级硕士研究生冯鑫
浮游植物群落受水位、营养盐等多因素的微妙影响、不同藻类研究方法与多样性构成的深入剖析等都彰显了水域生态系统的高度复杂性与紧密关联性。这提醒我们在水环境保护的征程中,要精准定位问题根源,制定全面且针对性强的策略,才能守护好水域生态的绿水青山,为人类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2024级硕士研究生王欢
通过这次会议,我认识到了浮游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在未来的研究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这些相互作用的机制,以便更有效地保护和管理我们的水生生态系统。
本次学术沙龙活动紧密贴合学术前沿和实践需求,培养同学们的研究能力,促进学术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为学院全体师生提供一个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营造了学院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为后续学生们的科研创新与学术突破积蓄力量,向着更高的学术目标奋勇前行。
策划:生科院新媒体中心
总监制:张玉山
监制:高阳 孟繁华
责任编辑:王悦 施雯欣
执行编辑:杨媛媛 徐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