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数”说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决定》指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这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然要求,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
第一,“三个面对”深入阐述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是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新变化。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推进,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家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更加紧密而频繁,治理问题更加复杂而多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嵌入国家安全特别是国家政权、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政治安全。一方面,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以我国大市场优势吸引更多高质量的全球投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打压、围堵不断升级,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随时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并在经受重大考验中不断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二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展示新态势。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引发链式变革。同时,5G通讯、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正在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迭代形成新质生产力,引发传统治理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甚至融合,出现新的治理方式和手段。
三是人民群众具有新期待。当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如关于民生,要求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或“优不优”的提升,具体体现在从幼有所育到幼有善育、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从劳有所得到劳有厚得、从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从老有所养到老有颐养、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从弱有所扶到弱有众扶的拓展和深化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和政府职责。
第二,“六个必然要求”深刻阐述了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迫切需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面对深刻变化的世情、国情、党情,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精准发力、协同发力、持续发力,坚决破除一切制约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以显著制度优势、强大制度效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全面深化改革同贯彻新发展理念紧密关联,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提供体制机制保障。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关键在于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让老百姓过上更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实践也充分说明,只有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断优化制度安排,把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环境等老百姓关切的事情融入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才能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将其转化成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的改革和建设,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各项制度更加完善、运行更加高效,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既包含新的战略机遇,也包含新的风险挑战。只有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在新征程上有效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
五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然要求。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主要国家纷纷抢抓科技创新的制高点,竞相布局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同时,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治理赤字扩大。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变化、新的内涵。唯改革者进,唯改革才有出路。唯有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才能增强我国发展的竞争力、持续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
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将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机遇,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六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面对前进道路上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要完成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这一中心任务,就必须营造有利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良好政治生态,着力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调动全党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策划:生科院新媒体中心
总监制:张玉山
监制:高阳 孟繁华
责任编辑:王悦 施雯欣
执行编辑:邹继喆 徐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