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初三女生的爱情观火了,被爱滋养长大是一种什么体验?
教育
育儿
2024-09-12 10:03
河南
#初三女生眼里的爱情#登上热搜,我很好奇一个14岁的小孩子,哪懂什么爱情?但是,细细读完女孩的作文,突然鼻子发酸,感动得一塌糊涂。女孩的字迹清秀工整,行文流畅,细腻深刻,情感表达纯粹。更难能可贵的是,小小的年级,竟有如此透彻的领悟,明白了很多人终其一生才明白的道理。网友们纷纷为这个小女孩点赞,觉得她写出了现在社会都缺少的真情。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他们会观察、模仿家人的相处模式。原生家庭非常幸福,究竟是怎样的体验?在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到底有什么特点?“从小到大,莫名其妙的非常乐观,遇事会自然地往好的方面想;不走极端,心态非常放松;认为自己很幸运,非常满意现在的生活;还有就是,相信爱情,向往美好的事物……”看完她的经历,禁不住嘴角上扬,仿佛看到一个神采奕奕的女孩,披着五彩霞衣缓缓走来,全身洋溢着幸福的光芒。记得有这么一句有趣的话,叫做:“ 饿了想妈妈,累了想回家,从来不委屈,因为有爸爸。”他们多半成长于自由民主,善良谦逊,充满爱意的家庭。正因为父母给予了足够的爱,才不需要拼命的去外部寻找,可以追随内心的活着。他们自信满满,因为家是港湾,永远给他们支持和包容;他们处事灵活,因为父母尊重他们,倾听他们,不强迫他们;他们内心富足,不太容易因小恩小惠感动而轻易爱上一个人;那种自信,勇敢,阳光是由内而外的,和长期被打压,被贬低,被暴力的女孩子完全不一样。她不用努力自信,不用故作坚强,不用左顾而言他,不用反复纠结,不用伤害自己。她是我见过的和父亲电话通话时间最长的女孩子。有的时候可以长达一个多小时,尽管她的父亲是某国企总经理,不会比其他人的父亲闲,但是和她的固定通话时间一点也不会吝啬,有说有笑,她可以和父亲撒娇,和父亲提要求,被父亲拒绝了之后也不气馁,下次继续提之前的要求,也会和父亲偷偷讨论妈妈新烫的头发不好看,商量着一起不告诉妈妈……。很多家庭亲情的维系只有义务,负担,累赘,厌倦,幸福的家庭充满了爱。视频里的妈妈从来没有要求孩子拿第一,她对孩子没有太高的期望,也不会轻易指责他。孩子在足球赛上表现糟糕,赛后,教练婉转地告诉她,孩子虽然努力,但基础不太好,头球技术为零。回到家,看着心情低落的孩子,她略一沉吟,转过头微笑地对孩子说:教练说你很努力,以前你完全不会用头顶球,但是现在已经时不时可以做到了,再努力一点点就可以了。跟其他小球员一起训练时,孩子跑得没别人快,还摔了一跤,他站起来沮丧地来到妈妈面前说:“我追不上其他人。”妈妈则微笑着说:“没关系,努力去超过你前面的那个就好!”因为妈妈的信任和鼓励,孩子沮丧的脸上绽开一朵向阳花。他继续为梦想努力着,跳得更高一点,跑得更快一点。而妈妈,仍一贯地安然平和,给孩子最大的信任,为孩子每一寸微小的进步而欢喜。故事的最后,在一场足球赛的最后一分钟,孩子用一记漂亮的头球轰开对手大门,在终场哨响前扳平了比分,妈妈和孩子激动地拥抱在了一起。妈妈的爱和信任,激发了孩子的“小宇宙”,激励他释放了全部的潜能,也必将成为他未来成长路上的最大动力。日本漫画大师宫崎骏在《哈尔的移动城堡》中有一句台词:“被一个人深深的爱着,将给你力量,而深深地爱一个人,将给你勇气。”女星马伊琍在《朗读者》节目中曾谈起父亲对她无条件的信任和爱。上高中时,因为马伊琍被老师怀疑与学校多个男生早恋,马伊琍的爸爸被学校喊话。马爸爸带着质疑让老师写出“多个男生”的名字,不料,老师只能写出一个。关键马伊琍的爸爸还补刀:“我的女儿我最了解,我不跟你说了,还是去找校长吧。”不谙世事的小女孩,只要感觉到父母无论何时都站在自己这一边,就是她活在这世间最大的底气。马伊琍此前处理婚姻问题时的果决和底气,足见年少时原生家庭赋予了她满满的安全感。 有网友说自己小时候只要一犯错,就会被父母说成是“猪脑子”,哪怕是洗碗的时候把水撒到地上都会被说“不长眼”“以后干啥都不行”。这导致他都已经成家立业了,还是对自己没有任何信心,不仅如此,还常常被人评价做事没有主见、患得患失。不幸福的原生家庭,父母用吼叫与惩罚一点点磨灭了孩子对生活的热爱。而幸福的原生家庭,父母则用尊重与信任一步步激发了孩子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原生家庭是人生的底色,底色不一样,整个人生都会不一样。“孩子,不管发生什么,我都会和你在一起,我永远爱你!”(安全感)“你是独一无二的,走你的路,做你自己!”(价值感)“也许你是对的,我只是建议,决定权在你。”(尊严与自我负责)“相信你能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如果需要,我会和你一起面对,尽我的力量陪伴你。”(自信与支持)“你无论做得怎么样,表现如何,你是我亲爱的孩子,我依然爱你。”(接纳与鼓励)“我喜欢你这种行为,不喜欢你那种行为。这不表示我是对的,你是错的。但一切都必须自己体验并承担。”(个人化与自我负责)我们在爱中掺杂的条件,都是我们自身缺失的投射。当我们真正解开心结,和自己和解的那一刻,才是我们最接近爱的本质的时刻。或许我们此刻还做不到“无条件的爱”,可至少,我们能不再用那些明显失了边界的“条件”来“绑架”孩子,让他们因为害怕和恐慌而“臣服”。只有当孩子们从小有过被人“无条件爱着”的感受,他们的内心才会越来越勇敢和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