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勇 | 新中国国徽设计中的上海美术力量

文化   2024-10-01 10:15   浙江  

新中国的三大标志——国旗、国徽、国歌,皆与上海有着深刻的历史因缘。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三十年代的上海,国旗五星红旗的原创设计稿是曾联松投寄于上海,只有国徽与上海的关联较为隐秘。事实上,国徽设计起初以张仃为主,后加入张光宇、周令钊等人,在与梁思成、林徽因主持的清华大学营建学系竞争中,两支设计团队互促互进,清华团队最后胜出收功。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新中国国徽吸纳了张仃团队的设计成果。而张仃、张光宇、周令钊等皆与上海关系甚深。诚然,国徽设计是在北京,然而,源自上海的美术力量在这新生政权的重大国家设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仃等《国徽应征图案说明书》附件有关色彩的意见(节选)

国徽征稿不理想,张仃担当设计重任

与国旗、国歌应征稿形成巨大落差,国徽图案应征稿起初寥寥无几,且质量不高。新政协筹备会常委会所设的第六小组,专门负责国旗、国徽及国歌方案的拟定工作,组长马叙伦不无遗憾地指出:“关于国徽投稿者都误为国标,因此所有投稿者都绘有与国旗一样之国标为国徽,真正符合我们所征求之国徽标准‘富丽堂皇者’还没有。”为此,该小组秘书彭光涵积极建议,“把我们的意见交给专家,可请专家根据我们的意见重新设计出图案来”。

1949年8月22日,征稿截止第二天,第六小组国旗国徽初选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国徽图案初选一无所得。在马叙伦一再关切下,梁思成适时建议:“在国徽上一定要把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出来,汉唐有很多东西可供参考。”或许受此启发,沈雁冰、徐悲鸿、郑振铎等选出4幅图案作为参考。两天后,确认国徽图案“已另请专家拟制,俟收到图案之后再行提请决定”。第六小组找的专家正是以张仃为主的设计团队。

张仃、张光宇、周令钊等设计的国徽图案之一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三年战绩》封面,张仃设计

之所以找张仃设计国徽图案,直接肇因应是他和周令钊等设计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徽方案,7月底获得通过。事实上,张仃美术设计方面的才艺早就闻名于党内军内。四十年代初,在延安的他就转向实用美术设计,设计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的作家俱乐部与部徽,和延安青年剧院大门。艾青由衷赞叹:“张仃走到哪里,摩登就到哪里。”后张仃奉调至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工作,为话剧《抓壮丁》作舞台美术设计,为五省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设计秧歌队服装等。抗战胜利后,张仃随军进入东北,1947年秋为东北解放战争战利品展览会设计大门牌楼。1949年夏,中央军委借调他来平编辑《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三年战绩》大画册,封面即由其设计完成。张仃为此专意设计了一圆形图案:中上为八一军徽,下面是分列两边的四面军旗,外围以麦穗、缎带,交结于图案底部的“1949”。四面旗帜、麦穗、缎带等元素,实际上为新政协会徽设计作了先导。

国徽复选第一号修正图案5种,张仃、钟灵设计

张仃领受设计国徽任务之际,刚完成怀仁堂、勤政殿的设计改造。事实上,他还参与了国旗图案的设计,发给新政协代表的《国旗图案参考资料》共收国旗图案38个,其中5个方案,张仃皆与钟灵等列名其中,另有朱德设计的、当时社会颇为看好的复字第十五号是张仃一人画图而成。在如此繁忙之际,张仃与钟灵展开了国徽设计工作。

第六小组9月23日分别召集11个分组会议,讨论的只是国旗国都纪年问题。合理的解释应是,与会代表意见集中赞同的是复选第一号国徽图案,因此无须专门开会讨论。该图案与新政协会徽极为相近,只是将红五星由外框移至内部,取代四面红旗,其下仍为标红中国版图的地球,在麦穗下部绾结处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字样。毋庸置疑,这正是张仃团队的设计。在综合大家的意见后,张仃、钟灵又在复选第一号的基础上,作了5种修正图案。9月25日,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名义编印《国徽图案参考资料》,收入的正是这5种修正图案。

也是在9月25日的夜晚,毛泽东在中南海丰泽园会议厅召集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协商座谈会。起因是政协代表对国旗优选方案存有较多分歧,引起毛泽东、周恩来的高度重视。座谈会上,毛泽东推荐了曾联松设计的红地五星旗图案,获得在座者一致赞同好评。随后,话题就转换到国徽方案问题。洪深、郭沫若、梁思成等纷纷对《国徽图案参考资料》所收图案发表意见。毛泽东当时说:“国旗决定,国徽是否可慢一点决定,等将来交给政府去决定。”马叙伦还是坚持:“最好还是决定一个原则。”徐悲鸿认为可将第一图案修改一下。张奚若语出惊人:“现在我们这些图案太像苏联之国徽。”这不无一定道理,苏联国徽也是由红五星、地球、麦穗、缎带等组成。一句话警醒了毛泽东,他果断决定:“原小组还继续存在,再去设计。”

清华团队设计的有天安门元素的国徽图案之一

天安门元素在张仃创作思维中跃动

9月26日,国旗国徽国歌国都纪年方案审查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决定:“根据国徽图案参考资料,邀请专家另行拟制。”在张仃的设计团队之外,又邀请梁思成创办的清华大学营建学系组建另一设计组。

清华团队设计的玉璧型国徽图案

梁思成领受国徽设计任务后,立即组织林徽因、莫宗江、邓以蛰、王逊、高庄行动起来,将其镕古铸今,把汉唐艺术在国徽上表现出来的理念贯彻到具体设计中去。10月23日,清华团队完成玉璧型国徽图案设计。该图案“以国名、五星、齿轮、嘉禾为主要题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用隶书书写,“大小五颗金星是采用国旗上的五星”,以大星居内圈,四小星在圈外围绕于下。

张仃团队在开国大典前将主要精力放在确保天安门会场的设计布置工作上。在此前后,天安门作为新中国的象征开始在张仃的艺术思维中萌蘖。人民政协会徽设计完成后,华北邮政总局派人来联系设计庆祝新政协胜利召开的纪念邮票。8月底,张仃、钟灵完成了邮票图案稿。后续设计工作交由上海供应处邮票科绘图员孙传哲承担。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纪念邮票

开国大典后,张仃参与旧国立北平艺专的接管工作,后成立中央美院,这使得张仃负责的国徽设计团队被后人标以“央美”之名。能者多劳,12月又开始为“迎接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的第一个新年”而忙碌,并负责大众图书出版社工作。这期间,他还承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纪念”邮票设计稿工作,与钟灵又合作了一回。设计稿是横构图,上半是毛泽东侧脸像,后衬以五星红旗,下半仍是斜透视的天安门。在后续邮票设计中,孙传哲将毛主席像改为正脸,又将五星红旗改画成凌空飘扬;为增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视觉象征意味,横构图被改成竖构图。只有天安门建筑没有改变。1950年2月10日,“天安门图案(第一版)普通邮票”正式发行。天安门与华表的形状与方位,与庆祝新政协纪念邮票的极为相近,背景稍作调整。

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纪念邮票

参与邮票设计工作,特别是彰显天安门建筑的邮票面世,进一步强化了张仃将天安门元素加入国徽图案设计的创作意识。1950年5月29日,全国人民政协国旗国徽国歌国都纪年方案审查委员会开会,专题商议国徽、国旗、国歌褒奖问题,这对于国徽设计不啻为一道催促令。此际新增两种国徽图案,一为清华团队设计的玉璧型,另一就是张仃主导的新设计。张仃等人的新设计虽仍“取法原来五种造意”,但图案中出现了一个彩色写实的斜透视的天安门图形,替下了标红中国版图的地球。

1950年国庆前夕,张仃(右一)等在天安门城楼悬挂国徽

为新中国国徽贡献徽章型式、主体元素

此时推进国徽设计工作,张仃整合了两位得力助手,一位是三十年代上海漫画界的领军人物张光宇,另一位是与张仃一起参与天安门布置设计的周令钊,天安门城楼上的巨幅毛主席像就是他在现场画的。三人彼此熟识,且都与上海有着不解之缘,其中尤以张光宇在上海美术界深耕多年,在三十年代就成为漫画界老大哥而声名最大。

张光宇1947年留影

周令钊与上海的关联,可追溯到他早年在两湖学画期间,美术教师汪仲琼、高庄都是在上海攻习美术成才,且高庄生长之地江苏省宝山县,后属上海。1936年9月,周令钊受在上海纱厂任总工程师的舅舅的推荐,来沪在华东照相制版印刷公司学制版。“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周令钊住处为流弹击中,就此离开上海。后进入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从事抗战宣传工作。1942年,周令钊同“三厅”撤退至桂林,刚好张光宇同家人也逃难到此。听说大名鼎鼎的画界前辈来了,周令钊就主动结交,并有意识地学习张光宇的画作。张光宇装饰性极强的画风,在周令钊的商业广告创作、插画和抗战漫画中都留下学习借鉴的痕迹。

至于张仃与张光宇的交情,更是非同寻常。1936年张仃困顿南京,自己虽然发起成立了北平左翼美术家联盟,作品投稿有美联背景的上海刊物却石沉大海。在叶浅予的建议下,张仃往张光宇主编的《上海漫画》投稿,很快得以刊发,从此一发不可收。《上海漫画》第3期以大幅彩色珂罗版刊张仃两幅漫画,并冠以“全国漫画名作选”之名,且一次性付与15块银元稿费,相当于张仃在南京为报纸绘画一月收入的总和。以张光宇为首的上海漫画界就此为张仃敞开大门,除《上海漫画》,张仃还在《时代漫画》《泼克》等发表漫画作品,并由此拓展了南京发稿阵地。为了同这位漫画界后起之秀见上一面,张光宇有意留下7块钱稿费,让张仃到上海来取。尽管张仃并非想象中的东北大汉,但张光宇一见之下还是欢喜莫名,当晚就约鲁少飞、叶浅予、胡考等上海漫画界活跃分子六七人,到他家晚饭欢聚。

周令钊、陈若菊1949年订婚照,二人合作绘成天安门城楼巨幅毛主席像

张仃是如此感激上海漫画界,正是叶浅予领队的救亡漫画宣传队在“八一三”后从上海来到南京,促其毅然加入。宣传队后到武汉,列为“三厅”麾下,张仃翌年赴陕宣传,抓住机会奔向革命圣地延安。张仃是如此感念张光宇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也真心佩服对方的美术才华。张光宇1949年12月由广州来北京,张仃很快安排他住进央美美术供应社宿舍,自己住前院,让张光宇住更僻静的后院。接着,张仃吸纳张光宇参与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庆祝活动设计工作,同时让其参与国徽设计工作。

张仃回忆张光宇的重要艺术贡献:“一是参与了国徽设计。他参与提出的一些设计意见,如不同意梁思成先生以‘璧’为基本形象的构思,直接得到周总理的支持。”这段文字述及1950年6月国徽设计关键期两支团队设计理念的冲突。6月1日,政协一届全委会二次会议召开,4日,马叙伦作国徽工作报告。10日,周恩来主持召开八次常委会会议,决定:“关于国徽修正案项,会议决定国徽小组讨论并由梁思成设计修改。”于是,翌日马叙伦召集沈雁冰、张奚若,及张仃、梁思成等开国徽组会议。

马叙伦通报那次常委会“议决采取国徽为天安门图案”。接着,张奚若转达意见,听说“有人批评它象日本房子,似乎有点像唐朝的建筑物”,原因是由于斜式太多。然而,梁思成当场表态,却并不认同天安门的国徽图案:“我觉得一个国徽并非是一张图画,亦不是画了一个万里长城、天安门等图式便算完事,其主要的是表示民族传统精神。”他直白地说出自己的看法:“采取用天安门式不是一种最好的方法,最好的是要用传统精神或象征东西来表现的。”他还提出天安门国徽图式“在图案处理上感觉有点不满意”:“看起来好像一个商标,颜色太热闹庸俗,没有庄严的色彩”,进而着眼“技术方面”提出印刷、雕塑存在的问题。为此,张奚若、沈雁冰接连发言,不仅从“五四”运动发生地与新中国诞生地阐明天安门的历史象征意义,还婉转传达了以古代方式表达新政权的异议。会议最后“原则上通过天安门图形”。

梁思成之所以反对天安门成为国徽主元素,主要是基于其保护北京中轴线古城的文化立场。1950年2月,梁思成郑重建议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应在旧城与西郊新市区之间,旨在保护北京城的历史艺术文物,天安门如果一旦成为新中国人民政权的象征,中央人民政府便要长驻中南海。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与梁思成及时沟通,有效促使梁氏迅速启动相关工作。梁思成如此说:“周总理提示我,要以天安门为主体,设计国徽的式样,我即邀请清华营建系的几位同人,共同讨论研究。”周恩来高超的说服艺术与崇高的人格魅力,于此可见一斑。

两天后,突然峰回路转。6月13日,全国人民政协常委会第九次会议议决:“国徽问题:图样尚未最后确定,决定后天将两种不同图样均带到会上最后取决。”于是,清华、央美两家设计组的理念比拼、技术竞争得以延续。那几天,清华团队开足马力,不仅采纳天安门图形为主的原则,且创造性地解决国徽是否需要填写国名、颜色是否需要修改、用五颗星还是用一颗星等问题。清华团队勇于自我否定,多方优化设计。而张仃团队设计始终就是顶上一颗大五角星,未能吸纳国旗元素,天安门在此方案摆正,注重的是真实描绘华表、金水桥与甬道。

两天后的6月15日,晚8点,马叙伦召集全委会第二次会议国徽组第一次会议,周恩来与会。梁思成出示“清华”团队新设计的三个国徽方案。他阐发设计说明:“(1)国徽不能像风景画”,“我们要天安门为主体,须把他程式化”;“(2)国徽不能像商标”,以免“有轻率之感”;“(3)国徽必须庄严”,“避免用飘带”,“采用民族形式”。张仃未能参加那天会议,所提交的《关于国徽应征图案说明书》的附件,对梁思成数天前的反对意见作出针对性反驳。张仃团队一是强调国徽以齿轮、嘉禾、天安门为图案主要构成部分,尤宜以天安门为主体;二是不恰当地主张写实而非图式化的观点;三是在继承美术历史传统方面,偏重倾向于“吴带当风”,而否弃六朝石刻的静止彩带样式;四是在色彩运用方面,从强调北京朱墙、黄瓦、青天三色协和,指出“实则文人画未发展之前,国画一向重金、朱,敦煌唐画,再早,汉画,均是如此”;并提及人民的审美爱好,还强调“非有强烈色彩,不适合装饰于中国建筑上”。会议最后决定:“将梁先生设计的国徽第一式与第三式合并,用第一式的外圈,用第三式的内容,请梁先生再整理绘制。”

又经两天,清华团队提交新修正的国徽图样。央美团队亦作努力,周令钊提出以国旗的大小五星替下一颗五角星,至此两个团队的设计元素近乎完全一致。两相对比,清华团队基于建筑学专业的设计优势更为明显,进而在6月20日国徽审查小组会议胜出。6月23日下午4时,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全国人民政协第一届第二次会议第七次大会,毛泽东对国徽提案表示认可,还对麦稻穗太稀疏的意见幽了一默:“土改之后生产发展,农业生产是要饱满些。”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在中南海勤政殿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张仃负责的央美团队看似功败垂成,实际上,他们为新中国国徽的诞生确定了齿轮、嘉禾、缎带的型式,贡献了天安门的主体创意元素,并强调了红金浓烈色彩的重要性,仍是功不可没。张仃、张光宇、周令钊等人之于国徽设计的积极作为不容抹煞。如果再加上给国徽制造模型且多有提升的清华团队成员高庄,那么,上海美术力量对于国徽设计的贡献更要增加分值。尽管当时美术家通常是多地域发展,堪称东西南北人,但是负笈学艺、奠基社会影响的上海经历,还是深深地塑造了张仃等人的美术生涯,进而在新中国诸多重大设计中多有创作。

编辑:温弟



视界观(2024.9.29) |  新中国国徽设计中的上海美术力量

吴海勇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二处处长、上海市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研究员



更多相关阅读

烈士纪念日 |人民英雄纪念碑往事
张晋藩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马克思怎样“炒股”
1980年我国第一枚洲际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后张爱萍将军词
二战中的“里斯本丸”事件——舟山渔民勇救英军战俘
长江流域祭拜月神的内容和形式
在台风的风眼扔一颗原子弹会怎么样?
长江流域祭拜月神的缘起与发展
目前已知最早的高精度上海图画地图
中国第一代科学家的故事
游戏 · 艺术 · 学术
一次意外的老城厢更新——从晚清上海文庙移建说起
王义桅 | 国际关系理论的取经者,中美友好的民间大使——怀念恩师倪世雄教授
陈野 | 山川千里色 语笑万家声
朱东润 | 漫谈传记文学
“火里种金莲”——《西游记》的一次意外文化输出
陈尚君 | 如实传达唐朝诗人的喜怒哀乐
气势恢宏的女性书法家萧娴
程炜 | 回忆斯莱扎克教授——柏拉图“未成文学说”的解释学
中俄美术家的互动(上)
裘陈江 | 一个留美学生的思想回澜——裘毓麐的《游美闻见录》及其他
顾钧 | 李商隐的七夕诗
肖琦 | 巴黎和她的“美好年代”
“此子宜置丘壑中”
越国的礼器
葛剑雄 陈卫平 苏智良 陈引驰 | 这些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到了上海
李天飞 | 齐天大圣不是孙悟空
中国古代的长袖善舞
应县木塔佛塑现状
韩琦 | 袁同礼书信中的国际交流网络
罗丰 | 向西万里行——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协议签订始末
郑绩 | 张伯苓治校与王淑贞持家
康德也成小说主角
李中清 | 父亲与现代中国科学的发展
“那一对闪灼的热情的眼睛正紧盯着我”:丁玲与史沫特莱
艾朗诺 | “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拒绝玻璃的日本新国立竞技场
吴越剑中,最知名的就是越王勾践剑
【逝者】李政道:希望我们今后的创业,也能得到未来子孙们的尊敬
节气 | 立秋三候
朱璐 | 先秦儒家政治哲学之言说
邵毅平 | 中国古代小说中“见义勇为”背后的“有私精神”
红茶汤的历史
邓雅文夺得金牌的自由式小轮车是一项怎样的运动
能染出青色的植物染料:蓼蓝
鲁迅在北京中轴线留下了哪些足迹
伏日:禳毒成节
艾朗诺 |“不执”令苏轼寻觅到满足
三星堆的黄金面罩和埃及的金面具有何不同
为什么出事的总是《蒙娜丽莎》
战玉冰 | 民国时期在华蜻蜓点水的阿加莎小说
赵四方 | 周予同与《汉学师承记》
罗婧 | 永嘉路鲁义士住宅背后的故事
沈从文 | 玻璃工艺的历史探讨
波斯帝国四大都城
奥林匹克重回巴黎
顾拜旦的“教化”之心
周恩来在上海“周公馆”
古埃及的猫狗崇拜
浙江沿海的送“大暑船”习俗
关于《吴宓文集》 | 吴学昭
图坦卡蒙墓的档案
朱德熙与北大古文字学 “三剑客” | 温儒敏
朱生坚 | 既然可爱,奈何不信
陶喻之 | 记留法古埃及学人张凤往事
吴琼 | 人无金石寿,留得金石名
孙思佳 | 日本神话中的玉与越人玉文化
庚日、伏天、书与画
书在,人未远——任继愈冯钟芸的藏书 | 唐吟方
在故宮里吃花
种不出来的水蜜桃
韩茂莉 | 长江中下游湖泊变迁
超现实主义百年:“它的方向是哲学的”
蒙曼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油橄榄在中国
“荡秋千”的心理学史
面对酷热,如何把冰块变成生意
黑塞笔下的傅聪音乐
晨钟暮鼓:故宫文物修复师
启功:怎样写好字
张方琨 |宋代版刻书法中的柳体元素探析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潘悟云:研究中华文明的产生一定要结合语言文字
丰子恺 | 希腊建筑中的视觉矫正
艾俊川 |珂罗版本与石印本的鉴定
波斯艺术中的动物
汪曾祺 | 夏天

投稿邮箱

wenhuixueren@139.com
转载本公号文章请注明出处

文汇学人
《文汇报》“文汇学人”副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