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伫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有一组浮雕,表现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国革命胜利的全景图。我们一方面缅怀先烈,一方面沿着先烈的足迹向前走。我们提出了中国梦,它的最大公约数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矗立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个大型纪念性建筑,是新中国美术史上城市雕塑的开篇之作,也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宏大的一座纪念碑。
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主席偕同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代表们,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典礼。这是一座英雄的丰碑,一座历史的丰碑,也是毛泽东主席一生中唯一奠基的建筑。
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52年8月1日动工兴建,1958年4月22日正式竣工,1958年5月1日落成揭幕。纪念碑从决定兴建到落成揭幕,历时9年方毕其功。1961年3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巍峨、雄伟、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屹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央。从广场北部的不同位置都可以清晰地看到毛泽东亲笔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金色大字。人民英雄纪念碑与天安门遥遥相对,它的北面是迎风飘扬的国旗,西面是人民大会堂,东面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南面是毛主席纪念堂和正阳门城楼,这些建筑在空间布局上构成了一个和谐的、完整的、古今相融的、代表国家形象的标志性建筑群。
这座中国有史以来最宏大的纪念碑,其奠基时间、规划位置、建筑造型、浮雕艺术及政治象征、历史地位都有着极其深刻的含义。充满时代特征和浓郁民族风格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中国近现代以来纪念性建筑与雕塑艺术最高水平的代表,是新中国城市雕塑的经典之作,在中国美术史特别是雕塑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是中国大地上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新中国的第一座大型纪念性建筑,在政治文化方面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因此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14年8月3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关于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议,以法律的形式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规定每年9月30日,国家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举行纪念活动,缅怀英雄烈士。
习近平总书记说:“伫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有一组浮雕,表现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国革命胜利的全景图。我们一方面缅怀先烈,一方面沿着先烈的足迹向前走。我们提出了中国梦,它的最大公约数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18年4月2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全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其中明确规定:“矗立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解放、人民自由幸福和国家繁荣富强精神的象征,是国家和人民纪念、缅怀英雄烈士的永久性纪念设施。人民英雄纪念碑及其名称、碑题、碑文、浮雕、图形、标志等受法律保护。”从此,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法律地位得到确立,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对它进行全面保护。
人民英雄纪念碑建成以来,深受中华儿女的敬仰,它已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自由幸福和国家繁荣富强的精神象征,是国家和人民永久尊崇、缅怀、铭记英雄烈士的标志性设施。
为人民共和国成立奠基
在新中国举行开国大典的前一天,也就是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作出了一个历史性的决定:为纪念在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历次革命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前建立一座纪念碑,以永久纪念在革命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代表、全国政协原常务委员会委员杨拯民回忆说:“1949年9月30日新中国开国大典前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在进行,会上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作出了很多重要的决定,其中就包括为牺牲的人民英雄修建一座纪念碑。30日的下午,代表们到会场以后,发现每个人的桌子上放着一份决议,里面提到要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大家一看都觉得很好。该决议在会议上提出来以后,大家都热烈鼓掌拥护,全体通过。就这样,在新中国诞生的前一天,作出了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定。当天傍晚,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全体代表,出席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典礼。奠基典礼上,毛泽东亲自铲下第一铁锹土,为纪念碑奠基。当日决定兴建,当日进行奠基,这样的速度是很少见的。”
1949年9月30日下午6时,大会工作人员正在对选票进行统计。此时,周恩来提出:利用这个间隙,我们亲自去举行纪念碑奠基典礼。除去现在正在监票的各位代表,以及会场上几位身体不太好的代表,希望其他各位代表连同候补代表,一起参加这个奠基典礼。第二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就要诞生了,这是100多年来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流血奋斗所换来的。
当夜幕将要降临时,毛泽东偕同各与会单位的首席代表乘车前往天安门广场,其他出席政协会议的代表由朱德带队来到天安门广场,他们与3000多名各界群众代表共同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举行了破土奠基典礼。
1949年9月30日,新中国成立的前一天下午,毛泽东等新中国领导人在天安门广场准备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前排右起:毛泽东、朱德、贺龙。
天安门广场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石碑,上面刻着:“为国牺牲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奠基于此。”
渐暗的暮色中,见证了中国人民百年奋斗历程的天安门广场上,松柏苍翠,气氛凝重。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开始。站在前排的有朱德、宋庆龄、李济深、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贺龙、刘伯承、陈毅、罗荣桓、林彪、聂荣臻、郭沫若等人。雄壮的乐曲之后,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林伯渠宣布: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开始。
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周恩来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主席团致辞:
周恩来致词之后,全体代表脱帽向为国牺牲的先烈们默哀。
默哀毕,刚刚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毛泽东,在这个庄严肃穆的场合,满怀激情地用他那深沉而洪亮的声音,宣读了由他撰写的碑文:
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上,宣读由他撰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碑文中的“三年以来”是指人民解放战争;“三十年以来”是指自1919年“五四运动”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而1840年则是中国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开始,中国从此弥漫着滚滚硝烟,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三个时间段中,都有中国爱国志士的不屈抗争!
毛泽东宣读碑文后,来到纪念碑奠基石前执锨破土,为纪念碑奠定基石,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这是毛泽东主席唯一奠基的一个建筑。随后,朱德、周恩来和各代表团团长及在场的政协各单位的代表一一撮土如仪,按顺序执锨铲土,表示他们对先烈的崇敬,完成了奠基典礼。
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亲自执锨铲土,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定基石。
晚霞中,参加奠基典礼的人们,表情是那么的凝重,脚步是那么的沉稳。这一天,他们同全国人民一起将送走旧时代的最后一个夜晚,明天黎明,他们将一起迎接新中国的第一个早晨,迎来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新纪元。
谢邦定,是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45个单位的首席代表之一,也是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仪式为数不多的亲历者,每当说起纪念碑的奠基典礼,他都十分感慨。他回忆说:“听到碑文,包括我本人在内的许多代表都觉得有些意外。因为毛主席在政协开幕词中曾说过‘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当时我脑海中浮现的这些先烈是1921年以来牺牲的共产党人,没想到主席撰写的碑文里,把自1919年‘五四运动’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牺牲的先烈悉数纳入了人民英雄的行列。在为纪念碑奠基石铲土时,我身边的一位民主人士对另一个代表说,共产党的胸怀直教我辈心悦诚服!”
新中国成立前夜的纪念碑奠基典礼,在许多人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庄严肃穆的纪念碑奠基典礼,证明了欢欣鼓舞迎接新中国诞生的中国人民,一刻也没有忘记为新中国的建立献出宝贵生命的无数革命先烈。今夜星光灿烂!英雄先烈的身影与山河同在,他们的名字虽无人知晓,但他们的功绩却永世长存。英雄先烈的英魂已融入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中,并将与日月同辉,永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史册。
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怜的民族;有了英雄而不知爱戴、纪念、崇仰的民族,则是没有希望的堕落之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前夜,许多准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但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们,还是坚持把纪念碑奠基典礼放在首位,可见他们对英雄先烈的恭敬之心。把人民英雄纪念碑建在首都天安门广场,是在向世人表明,中华民族之所以历尽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因为它是一个爱戴、纪念、崇仰英雄的民族。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欢欣鼓舞迎接新中国诞生的全体人民,将永远铭记、缅怀那些为国家、为民族作出贡献和牺牲的英雄烈士。
碑题和碑文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身正面,镌刻着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碑身背面镌刻着毛泽东主席起草、周恩来总理题写的150个字的碑文。庄严肃穆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英雄先烈的怀念和敬仰,体现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的光辉业绩。
在早期纪念碑的设计创作过程中,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题是什么,大家一直在探讨,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和酝酿,最终达成了共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题是:毛泽东主席书写的碑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和毛泽东主席撰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至此,“人民至上”的碑题和碑文,无可争议地成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题。
毛泽东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建造的过程中,毛泽东于1955年6月9日为纪念碑题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字。后来这几个字经过放大,制作成铜胎镏金的大字,镶嵌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上。
这些年,在一些图书、刊物中,关于纪念碑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是毛泽东手书真迹中的一幅,还是从毛泽东的几幅字中精选出个别字重新编排,说法不一。
毛泽东于1955年6月9日题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碑题。
一种说法是,“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毛泽东共写了3幅,并给工作人员带来口信说,要多请专家们提意见,看哪一幅可以用,也可以从这3幅字中选一些可取的字重新编排,如果认为写得不够好,还可重写。当毛泽东手书的字送到纪念碑兴建委员会设计组时,大家欣喜万分,争先恐后一睹领袖真迹。当时,毛泽东为纪念碑的题词是写在中式宣纸信笺上的,竖行自右向左排列,共有5行,每个字大小约八九厘米。现在镌刻在纪念碑上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几个字,是工作人员征求专家们的意见后,从毛泽东题写的3幅字中精选出个别字重新编排的,虽然不是取自一幅,但毫无挪动拼凑之感,不失毛泽东书法的神韵。
另一种说法是,“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毛泽东题写了2幅,竖行自右向左排列,共有5行,每个字大小约八九厘米。开始设计组拿不准用哪一幅做摹本,讨论未果,就把两幅手书中比较完美的字取出,进行了重新编排。后来领导和书法家审定时,不同意取字重新编排的做法,认为书法是一门艺术,手书具有笔势的连贯性,不能随意拆开拼用,否则气脉就断了。最终从两幅手书中确定了现在纪念碑上使用的这一幅。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上镶嵌着毛泽东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铜胎镏金的大字。
通过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在《永恒的象征:人民英雄纪念碑研究》一书中的分析和资料比对,从目前国家公开的毛泽东在信笺上的手书字迹看,信笺上的“人”字与纪念碑上“人”字的相似度,略有不同。据此推断,“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是重新编排组合的说法,似乎有一定道理。但是,由于时间久远,一些资料的记载和说法又不相统一,两种说法究竟哪个是定论,甚至还有没有新的说法,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发现。
彭真建议碑文请周恩来手书
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碑题、碑文的手书史实,梁思成的回忆是这样的,当时纪念碑碑身正面的碑题,拟请毛主席题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碑身背面的碑文,毛泽东主席早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期间就已拟好。这时,负责纪念碑总体建设的北京市市长彭真建议,碑文最好由“写得一手极好的颜体字”的周恩来总理手书。周恩来的书法浑厚凝重,工整大方,虽然平时工作繁忙,很难静下心来书写,但他还是欣然应允。
由毛泽东起草、全国政协一届会议通过、周恩来题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为了写好这150个字的碑文,那段时间,周恩来每天早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一遍碑文,前前后后共写了40多遍,最后从中选出了自己最满意的一篇。一天,周恩来总理亲自来到工地上,拿出他书写的碑文,递给雕塑家刘开渠看,并诚恳地问道:“怎么样,行不行?”刘开渠说:“从前只看过您的题字,还没有看到您写这么多、这么工整的书法作品。”显然,刘开渠对周恩来书写的碑文作品深表满意。
今天,当来到天安门广场的人们,漫步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南面时,便可以清晰地看到碑身上面金光闪闪、熠熠生辉的碑文。那浑厚凝重、严谨从容的笔画,稳重大方又不失变化的风格,完美地体现了周恩来总理严谨的工作风格和崇高的敬业精神。
碑题、碑文的镌刻与镏金
纪念碑的碑心石成功安装后,如何把毛泽东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和周恩来书写的150字碑文放大并镌刻在碑心石上,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这要求各个环节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为了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镌刻在纪念碑的碑心石上,并使之坚固耐久,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经过反复研究论证,从贴金、镀金、镏金等几种黄金加工工艺中,最终选定使用镏金工艺。并且确定毛泽东题写的8个大字为“阴文尖底”,周恩来书写的150个字为“阴文圆底”。“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由总参谋部测绘局负责放大,字体镏金工作由北京市手工合作总社负责监制完成。
毛泽东的题字是写在信笺上的,每个字有核桃大小,要把这些字镌刻到碑心石上,首先要把它们放大约20倍。经总参谋部测绘局1205工厂进行拍照放大后,每个字都有一人高。经过几天几夜的努力,最终顺利完成了碑题的放大任务。刘开渠的夫人程丽娜在《人生是可以雕塑的——回忆刘开渠》一书中写道:“如正面碑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毛主席在普通老式信纸上写的,经军队测绘部门进行拍照放大后,每字比一人还高,字的所有边沿都有飞白或毛刺,必须进行修饰,于是开渠亲自动手,将每个字重新描写到与原有的字体一模一样,才交与石工刻作。”
花岗岩石内含大量的“石英石”颗粒,又硬又脆,一刻就崩,用传统办法无法保证字形的完美。北京“萃文阁”在京城印章业有很高的名望,于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就把“萃文阁”的经理魏长青请到了纪念碑的工程指挥部。魏长青既是著名的书法家、雕刻家,又是一个能工巧匠,他把胶皮覆盖在碑体上,将需要镌刻的部位的胶皮挖下去,形成“阴文”轮廓,然后用高压喷射矿砂往花岗石上“打”,就这样“打”出了一个个边缘整齐、字口完整的大字。
碑心石题字采用中国传统的镏金方法,先把设计好的字体做成铜胎,然后把溶解在水银里的金子用刷子均匀地涂在做成铜胎的字体表面,晾干后,用炭火烘烤,再用玛瑙轧光。全部工序要重复3次,在水银完全蒸发后,金子就紧紧地贴在铜胎上。镏金工作技术含量极高,火候的掌握是保证镏金质量的关键。火候大了,造成掉皮,金就无法与铜全面、结实的粘贴,会出现洞眼,火候小了,水银蒸发不干净,经过一段时间后,金就会发乌发黑。负责镏金工作的工人师傅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严格按工序制作,纪念碑正面碑题镏金5次,背面碑文镏金3次,共用黄金130余两。
所有文字完成烧银、镏金工序后,还要严格进行质量把关。每个字都用放大镜一寸寸地检查,看是否有“砂眼”,不敢有丝毫的疏漏。为使纪念碑上的镏金字体多年后保持光亮如初,在保证没有气泡、砂眼及水银没有彻底蒸发的基础上,工人们再用玛瑙将所有题字细致地磨一遍,确定没有瑕疵后,再以铜钉将碑心固定在石槽中,并用水泥灌缝,以防日后因雨水的侵蚀而变质。从这些严格的工作流程中,足见当时的传统工艺是多么的精细、严谨。人民英雄纪念碑一整套铜胎镏金的严谨工序,能成为其后雕塑镏金工序的样本,这种严谨认真源于参加该项工作的同志们对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敬仰,对英雄先烈们的崇拜。
1967年,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铜胎镏金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题字,被换成了用红色玻璃钢制作的阳文字。玻璃钢属于人工合成材料,每10年需要更换一次,每次更换都要在碑身上打几百个眼,不仅使纪念碑建筑受到损害,而且与其庄严肃穆的品格极不相称。
1980年国庆节前,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对人民英雄纪念碑进行修缮时,拆除了红色玻璃钢字,对已损坏断裂的石料进行了更换,恢复了原来的铜胎镏金大字,一直延续至今。
编选自:
书名:六百年间天安门
作者:贾英廷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9-20
更多相关阅读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