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0月上旬,被救的3名英俘与参与营救的人员在宁波合影
在舟山群岛东极诸岛中的青浜岛,有一个叫小孩洞的花岗岩岩洞,那里矗立着一块指路碑——“东极人民营救英俘遗址”。这块纪念碑见证了抗战期间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里斯本丸”号遭袭,舟山渔民舍命相救
时间倒回到1942年的秋天,装载着1800多名英军被俘人员和财物的日本“里斯本丸”号从香港出发,前往日本,船上没有悬挂任何装载战俘的标志。10月2日,航行至舟山东极(青浜岛)外海时,被美国潜艇用鱼雷炸沉,船舱立即进水,英俘大部分在大舱中,日军不但不放他们出来,反将大舱门紧闭。经战俘全力击撞,总算打开一门,得以逃生。逃生过程中因拥挤呼叫之声悲惨,大量的棉布和部分英军战俘漂浮在海面上。
炸船的巨大声响和英俘在水中挣扎的呼喊声,引起了青浜岛渔民的注意。舟山渔民世代遵循的古训为“海上只要是活物,就一定要救”,他们纷纷划出小舢板,出海营救。经过东极渔民的奋勇抢救,至黄昏,共救起英军战俘384人。10月3日起,日军封锁东极各岛,全力搜捕获救的英军被俘人员,其中381人又被日军掳去。唯有詹姆斯、伊文思、法伦斯3位在当地渔民的保护下,躲过搜捕,隐藏下来。他们由唐如良等渔民护送、迅速藏到青浜岛小孩洞内,供给衣食、尽善照顾。5天后,趁着夜色他们被东海游击队护送到葫芦岛,住了一夜,又辗转护送到重庆,由英政府驻华使馆接回,平安回到英国。
众所周知,在战争年代里,物资匮乏,资源有限,渔民们自己能否存活都是一个未知数,他们却选择了舍命勇救,宁可自己挨饿受冻也要帮英军战俘充饥御寒。1948年,定海县东极乡的调查报告上这样描述:两山居民目睹遇难英人惨状,渔民自动分赠棉衣、滚水、饭食,并为之安宿。
勇救英兵故事被传颂,旧物件收进博物馆
1949年2月17日,香港隆重悼念“里斯本丸”号遇难官兵,并赞扬中国渔民勇救落海英国被俘人员的功绩。
2015年10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白金汉宫出席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举行的盛大欢迎晚宴上致辞时,赞扬“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中勇救英军士兵的舟山东极渔民。他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浙江省舟山渔民冒着生命危险营救了日本“里斯本丸”号上数百名英军战俘。中英两国人民在战火中结下的情谊永不褪色,是两国关系的宝贵财富。
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弘扬中国人民英勇抗日的伟大精神,舟山市政府在东极兴建了“里斯本丸”沉船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舟山爱国主义红色旅游路线中的一个景点。当年营救过遇难英军的小舢板模型、藏身小孩洞的遇难英军战俘用过的小油灯、英军战俘留下来的那些刀叉,还有他们送给当地渔民的赠品,都保存在东极历史文化纪念馆内,铭记了舟山渔民冒着生命危险勇救英军战俘的历史,展现了舟山渔民骨子里的热情、善良和勇敢,与“勇立潮头、海纳百川、同舟共济、求真务实”的舟山精神一脉相承。
如今,“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已经过去了近80年,当年参加营救的200多名渔民已相继故去,就连原先尚有桅杆露出海面的“里斯本丸”号,也随着潮起潮落被完全湮没,但舟山渔民乃至中国人民冒死救援盟军的英勇故事和高尚品格仍代代相传。
(普陀区“潮涌东海·青浪之音”宣讲团 孔亚)
书名:8090说:讲好红色根脉故事
作者: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
出版社:红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3-01
更多相关阅读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