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清乾隆斗彩暗八仙纹折腰碗
时代:清
尺寸:高5.2,口径20,底径10.7厘米。
质地:瓷
文物级别:二级
此器敞口,弧壁,折腰,圈足。通体施白釉,洁净如雪,釉色莹润如玉,胎质细腻若脂,尽显乾隆官窑之精工绝艺。
器身各区纹饰以青花双弦纹相隔,层次分明,井然有序。斗彩装饰构思巧妙,寓意深远。盘心花瓣形开光灵动如初绽之莲,开光内绘皮球花与桃实纹,青花勾勒如游丝,黄绿橙红诸彩填绘似锦,灵动传神。内壁近口处八仙法器与飘带花枝交相辉映:铁拐李葫芦藏仙酿,汉钟离芭蕉扇清风,吕洞宾宝剑斩妖魔,张果老渔鼓敲仙韵,曹国舅笏板传圣意,韩湘子洞箫奏仙乐,蓝采和花篮藏灵药,何仙姑荷花映晚霞。笔触细若游丝,构图疏密有致,意境悠远。外壁缠枝花卉纹如锦缎织就,青花勾勒枝叶如春蚕吐丝,翠绿橙黄诸彩填绘似落英缤纷,花叶舒展若随风起舞。近足处如意云头纹一周,规整如璧玉,与整器浑然一体,珠联璧合。外底署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02
清康熙洒蓝釉笔筒
时代:清
尺寸:高15.3,口径18.2,底径18.2厘米。
质地:瓷
文物级别:二级
此器呈圆筒形,圆口,直壁,玉璧形底。内壁施以纯净无瑕的白釉,釉面平滑如镜,犹如晨露初凝,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外壁则披覆深邃幽远的洒蓝釉,斑驳陆离,仿若静谧湖面上泛起的涟漪,动静相宜,沉稳中蕴含着灵动之美。通体素净,不饰纹样,尽显大道至简的东方美学。
洒蓝釉,又名“雪花蓝釉”或“洒蓝”,乃是景德镇御窑厂于明代宣德年间首创的绝艺,历经风雨,至清代康熙时期工艺臻于完美,成为中国陶瓷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制法独特:工匠们在烧成的白釉瓷胎上,以特制竹管蘸取含有钴料的釉汁,轻轻吹拂于器表。这一工序需反复多次,每次吹釉都要求均匀且轻柔,最终形成厚薄不一、深浅各异的蓝色斑点。这些斑点恰似天降甘霖,点滴间隐现于白釉之中,宛如冬日里纷飞的雪花,故得名“雪花蓝”。
洒蓝釉的效果仿若寒冬覆盖皑皑白雪的宁静湖面,冰下光影交错,既显沉稳又不失动感。这种自然而不规则的美感赋予每件作品独特的韵味与灵性,每一件洒蓝釉瓷器都是匠心独运的艺术结晶。由于吹釉过程对力度和次数的精准把控极为严格,成功率极低,因此洒蓝釉瓷器自古以来便是稀世珍品,备受藏家青睐。
03
西周云雷纹甬钟
时代:西周
尺寸:高34.2,宽17,厚14.8厘米。
质地:铜
文物级别:二级
此钟体呈合瓦形,桥形口,两面共饰长枚三十六个。钟体各部用小乳钉纹界隔。隧部饰目雷纹或云雷纹,篆间饰三角卷云纹或云雷纹,舞部饰云雷纹,斡部饰绹纹。
云雷纹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最常见的纹饰之一,它由连续的回旋线条组成,象征着天象的变化和自然界的神秘力量。三角卷云纹则给人一种流动的感觉,仿佛云雾缭绕,增添了器物的动感和生命力。绹纹则是古代青铜器中常用的装饰纹样,象征着绳索,寓意着连接和稳固。西周时期是我国青铜器发展的辉煌时期,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不仅在铸造工艺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还在纹饰和造型上有了更多的创新。甬钟作为礼乐制度中的重要乐器,不仅是贵族祭祀和宴飨活动中的必备之物,更是权力和身份的象征。
烟台市博物馆
烟台市博物馆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