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三多、三少、三不要
文摘
2024-09-08 20:51
越南
家长要明确自己肩上的责任,坚持好的教育方法“三多、三少、三不要”,做好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优秀的父母,不在于文化的高低、金钱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有担当意识。
孩子的学习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在学校的学习状况。家长要积极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正确引导孩子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找寻到适合的学习方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着重强调了“父母要更多关注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的培养。”父母要严格要求、落实监督,才能培养出自觉、自律的优秀孩子。奥巴马说过:“我不会做一辈子的总统,但我要做一辈子的好父亲。”优秀的孩子,都是父母陪出来的。趁孩子还小,趁自己还在做父母的“有效期”内,用心陪伴。即使每天只有短短半小时,只要能用心陪伴,帮助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便是高质量的陪伴。父母陪在孩子身边,最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害怕什么以及希望得到什么。学会聆听,从了解孩子的感受开始,好好沟通,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力量,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一个孩子最大的幸运,莫过于既拥有永不缺位的家长,又拥有恪守职责的老师。家长和老师配合得越好,孩子的教育就会越成功。再优秀的老师,也不可能让每位家长都满意。但为了孩子,请尽力维护好老师在孩子心中的形象。教育是一件严肃的事,不能以爱的名义一味对孩子让步,不管、不罚,培养不出优秀的孩子。家长不护短,教育才有力量;老师不姑息,孩子才有未来。只有家校和谐了,孩子才能真正受益。在大人看来,“听话”的孩子就是乖孩子。其实,这样做是在伤害孩子。长期被呼来喝去,孩子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不利于其人格的发展。一段和谐的亲子关系应该是父母的话,孩子乐于听;孩子的话,父母懂得听。亲子间的对话交流,父母要学会倾听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自主性,让孩子勇于表达。只有好好说话,平等交流,才能养出有幸福感的孩子。教育应该是走在帮助孩子成长的路上,教育的本质更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让他拥有与这个世界更好来往的能力。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式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是因为其思维方式不及大人,如果只是讲道理,教育是无效的。道理该讲还是要讲,但更多是要让孩子体会,更应该注重他们的亲身感受。“胸怀广阔的人会去做道理,用实际行动来彰显道理,而不是单纯地讲。”做得有道理,比说得有道理更重要。父母的以身作则,往往比讲道理来得更有效。用唠叨来强化道理是很难让孩子接受的,尤其是在情绪化的情况下。遇到事情不应该让激烈的情绪控制自己,而是要平和且严肃地和孩子好好沟通,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体悟道理。心理学家说:“奖赏可以强化某种良性行为,直接驱使人去做某事。但渐渐地,它会让人只对奖赏感兴趣,而对被奖励行为失去兴趣。”物质奖励使用多了,会对孩子身心发展不利,他们逐渐养成和家长讨价还价的坏习惯。家长要学会善用物质奖励,一定要有分寸,凡事有度,过犹不及。即使要进行物质奖励,也不该奖励结果,而更应该奖励孩子好的行为。比如,可以对孩子说:“你只用半个小时就练好了字,字迹工整,你自己也从中获得了自信,所以给予你奖励。”家庭教育中,我们更倡导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原则。低层次的鼓励是语言,高层次的鼓励是行为。比如,一个拥抱、一个微笑等。
父母事事包办,其实是在剥夺孩子的自主权,这样最终只会养出一个“巨婴”。父母爱孩子是本能,可要分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爱。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分离。为人父母要懂得放手,这样孩子才能大胆飞翔,真正地成长。
生活中,父母要舍得让孩子吃苦,让孩子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意识到做家务是全家人共同履行的义务。毕淑敏说:“年轻人最无助的根源是跟别人做比较,如果你收起了比较,你就获得了最基本的自由。”这句话对孩子而言,同样如此。世界上没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学会欣赏自己的孩子,有的放矢地夸奖孩子,肯定孩子的付出,让他活出最美的自己。父母要尊重孩子之间的差异,如果真要比,应该让孩子自己跟自己比,今天跟昨天比,这次跟上次比。哪怕只有一丁点的进步,孩子都会充满自信,积极乐观向上。董卿说过:“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你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教育孩子的王道,就是父母执着地栽培自己。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认知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的高度决定孩子的高度,父母的格局决定孩子的未来。父母要不断学习,才有可能更好地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支持者和引领者。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我们所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件事,都会成为孩子脑海中不可磨灭的“学习教材”。成功的父母,就是“活出孩子钦佩的样子”,在灵魂和精神上做孩子的领路人。好好陪伴,用心教育,希望每位父母都能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