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在使用胶片的年代,曾零零星星地拍摄过长城。退休后,有了时间和机会去接触更多地域的长城。拍着拍着,很受震撼,冒出了许多好奇和疑惑,逼着自己去学习充实有关知识。随着拍摄的深入,热度一发不可收拾,于是萌发了“游拍长城万里行”的念头。2018年8月至今,从万里长城最东端的渤海之湾到最西端的嘉峪关(其实长城的最西端不止于此,它还继续向新疆、宁夏、内蒙古境内延伸,只是一般游客无法到达而已),已经打卡九个省市二十五个县(区),三十多段长城,累计行乘车两万多公里。至于登爬长城多少公里,就无法计算了。总之我到过的长城,都亲自用脚步丈量过,有的地段还不止一次、二次、三次,而是多次反复。有朋犮问我,你有无人机了干嘛还要那么辛苦地去攀爬?有无人机固然可省很多体力,还能帮助人去到人去不到的角度特别是危险的地方。但受地形地貌的影响,许多地方是没有信号的,必须登爬到那个地方才能起飞无人机,而且还受风向风力和电池续航能力等因素的制约。故拍摄长城主要还是考验自己的体力!游拍长城,可不是一个轻松的旅游,毕竟是年近古稀的人了,我也深知这项运动对膝关节不利,但爱好是最根本的动力。我经常在长城上尤其是险峻地段碰到一些年轻人,他们都喜欢问我多大了,当知道我的实际年龄并且还是个独行侠,个个都称赞不已。有夸奖,就有满足感,就有继续攀爬长城的勇气!
六年来,拍摄长城照片二万余张,用坏摄影背包两个,消耗护膝两副,损坏拐杖三根,无人机炸机一部。继我之前已经发出的系列公众号《黄河魂》,今起我把游拍长城的片子作个整理,按照所到之处分为若干段,陆续向朋友们推介分享。
长城,是一个伟大而厚重的题材,是经过了二千多年日晒风吹雨打的历史文物,它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价值,专家学者已有翔实定论。在美学艺术表现方面,也不乏画家和摄影家的巨作。尽管如此,但是大家仍然在研究它、画它、拍它。归根结底,因为长城在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中太伟大了!在奔向古稀之年游拍长城,出作品已经不是我所求,更多的是娱乐为主,以多走些地段长城为荣,多拍些片子为乐。但是,只要拍起来,一样起早贪黑、披星戴月,风雨无阻,冰雪依旧。有人问我这是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因为摄影的初衷仍在、几十年形成的摄影精神仍在!我给自己的定位是:一是每到一处尽量做到解剖拍透一处,包括从全景到中景再到局部,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白天到夜晩,从风霜到雪雨,有条件的地方包括春夏秋冬。一句话,不留死角和遗憾!通过这样做,记录更多的素材,为没去过长城(特别是“野长城”)的朋友提供更多的“看头”,为蠢蠢欲试的朋友抛砖引玉。二是通过游拍长城吸收新鲜空气,陶冶情趣,修身养性,強健体质。三是开阔视野,增长历史和地理知识。
说到长城,过去只知道长城是中国的代名词,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是阻止匈奴游牧势力侵扰的防御工事。如今系列地拍摄长城,不多了解一点有关长城方面的知识也讲不过去。但毕竟咱不是长城专家,也写不出多少道道,即便能写得出来,圈内也没多少人看。长城的历史两千多年,想要用一千几百个字表述清楚,对于我来说实属难事。但为了我的图文,我必须要有一个“浓缩版”的有关长城历史概况的介绍。于是逼着我去阅读了一些资料,今天我冒昧地试着将两千多年的长城历史以我的理解和语言“简要地”得瑟一回。班门弄斧了,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中国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不是一开始就有长城的,是人类由洞穴生活搬出来以后,逐渐形成了社会族群部落,产生了利益分争,于是互为设防出现了壕沟和围墙。历史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秦、燕、赵、齐、魏、韩、楚七诸侯国争霸,最后秦灭了其他六国统一了中国。这个时期出现的防御工事才叫长城,七诸候国大多数或多或少都修有自己的长城。这时的长城,是农耕民族,说白了就是汉民族自己在相互争战、兼拼的过程中,你防我我防你而修建的长城。秦朝的开国皇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向北扩张,与游牧民族发生了战争,游牧民族也经常深入中原袭扰掠夺。秦始皇为防范游牧势力的入侵,举全国之力修建了真正意义上的长城,即现在我们所说的长城。在二千多年的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相互兼拼过程中,曾出现过几个朝代更迭的轮流坐庄,游牧民族夺取政权入主中原后,为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也修建长城防御更北方的或与之作对的游牧民族。到了明朝,始祖朱元璋将元朝游牧民族执政者彻底赶回草原,由于元朝政府不敢強烈抵抗地退出,事后朱元璋还封其号“元顺帝”。为防范元朝政权的反扑,朱元璋及其明朝各代组织修筑了历史上质量最好、建筑成就最辉煌、防御功能最键全、形体结构最雄伟、使用时间最长的万里长城。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或已经开发旅游的基本上都是明代长城。围绕长城拉锯战的两千多年,是民族融合、互认的过程!
为什么长城一直修在中国的北方?这是我包括很多人都在问的问题。通过学习才知道,这跟我国的特殊地理位置有关。我国东面和东南面为沿海,西面和西南面是帕米尔高原和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这个天然屏障,在古代的历史条件下有效抵御了欧洲和非洲帝国的入侵;而北面由东向西是大小兴安岭、燕山、阴山、祈连山和天山山脉,相对比较平缓,是防御的软肋。而匈奴等游牧势力正是盘踞中原北部,因此,自古以来长城都建在北面。中国历朝历代,修筑长城过万里的只有秦朝、汉朝和明朝。其中汉长城最长,东起辽东鸭绿江边,西至新疆库尔勒(库尔勒这一带的长城遗址因风沙严重,基本上都给淹埋了)。从质量上来说,最坚固、最整齐划一、最雄伟壮观、至今保存最完好的应数明长城!
说到这里,不得不多言几句,说说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皇朝—清朝。清朝是继元朝之后的又一个统治全中国的少数民族政权,这个民族叫满族。它的前身是女真族,在明朝过渡到清朝的节点上,曾出现过一个短暂的朝代,历史学家称“后金”。这个朝代的由来是:有一个女真族人叫努尔哈赤,他的祖父和父亲在明朝里任中层官职,在替明朝去劝降女真各部落时遭明军误杀。于是努尔哈赤为报仇,串通北方女真各部揭竿而起反抗明廷,势力越做越大,成为清朝的始祖。他死后,满族人皇太极继位(满族与女真族,自古以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过三十多年的征战,终于把明朝推翻建立了清朝。满族执政后,长城因防范对象的改变,其原先的防御作用减弱了,最后性质也改变了。在清朝中期之前,朝廷立“满禁”、“蒙禁”政策,将长城作为隔绝汉族与满、蒙族交流来往的屏障,还在满族发祥地筑起“柳条边”进一步加强隔离,于是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闯关东”事件,大批中原难民涌入山海关,闯进东北三省。
长城,它以巨龙的姿态,气势磅礴起伏盘旋,纵横万里,是世界的奇迹,历史的丰碑,中华民族的骄傲!身临其境,有一种钢铁般的震撼力在刺激着我! 在游拍长城的过程中感悟甚多,但首先想到的也是最朴素的是:长城如此之长,地处偏远疆域,无水缺粮,尤其是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季节,古人怎样戍守的?其次,如此宏大的工程,过去没有公路、没有飞机、没有导航定位,如何完成勘测设计?我们现在走在野长城上,会时常遇到悬崖峭壁,连野兽也过不去的地方,古人是怎么趟过去的?过去唐僧赴西天取经可是有路可循,而古人勘测长城则披荆斩棘,逢山过山逢水过水,完全是靠两条腿走出来和徒手画出来的。在这过程中,还需防范敌方骚扰,这后勤补给是怎样保障的?实难想象!接下来修建长城的难度就更不用说了。本来修筑长城是抵御敌人马队兵团入侵的,但是连人都爬不过去的地方为什么还要耗费那么大人力物力连修过去呢?而且很多地方还有意把长城筑在最高、最险处。思来想去,我给出的判断有三:一是在给自己增加修筑和戍守困难的同时,也给敌方加大进攻的难度和缩短滞留的时间;二是划定疆界的需要;三是象征中华龙的龙脉不能隔断。“长城是中华民族伟大意志和力量的象征”,这话一点都不虚!过去的万里长城尤其是明长城,真可与现代的中国高铁、高速公路和航天工程相媲美!
有朋友说,天下长城一个样,都是石头垒成的冷冰冰的墙,值得反复拍吗?其实不然,不同地域的长城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细节、不同的造型、不同的走向、不同的历史、不同的事件和故事。只有身临其境,去过这些地段长城的人才有同感,只有热爱长城的人才有共鸣!
这里要特别感谢我的夫人赵彬,我俩退休以后她陪我走了不少地方。为我的拍摄和辅助文字说明,她从一个作家的角度给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为我拍下了不少很好的摄影工作照。在此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第12段∶九门口长城
九门口段长城,原名一片石关,是明朝蓟镇长城(山海关~居庸关)的一座重要关隘。地处辽宁、河北两省交界处,属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李家堡乡新台子村镜内,是连接山海关与锥子山段长城的重要节点,全长2公里左右。199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九门口长城有两大特色∶一是它在万里长城中系唯一的一段水上长城,万里长城延绵千山万壑,遇山不断逢水断,唯独到了绥中境内的九江河却在河上筑起了城墙,并建了九道水门,枯水季节关门御敌,洪水期开门泄水,因此得名“九门口”,形成“城在水上修,水在城中流”的奇观,是不可多得的古代建筑艺术精品;二是在这段长城西段的下方有穿山凿洞,挖了一条不经过九门城关、直接连通关内外的隐蔽隧道,全长1027米,隧道里有大小岩洞29个,生活和作战设施完备,平时可埋伏养兵2000余人,战时可对攻城敌方形成天降神兵之势,这亦是在万里长城中独一无二之处。
九门口长城地理位置险要,是东北进入中原的咽喉,是京东的重要交通要道,素有“京东首关”之称,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这里曾发生过多次战事∶明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率领大顺军东征,由陕西一路杀入京城。明末皇帝崇祯见势已去,于故宫后景山自缢身亡。接着劝降明朝驻守山海关的总兵(相当于军区司令员)吴三桂,起初吴三桂已基本答应归顺,但得知在京城的家属被扣为人质和爱妾被掳走的消息后,立即反水。于是与清军首领多尔衮结盟,在一片石(即九门口)与前来讨伐的李自成展开激烈大战,最后以李自成失败告终。吴三桂打开山海关城门让清军涌入中原,由此彻底结束了明王朝,开始了清朝的统治。民国初年,直奉两系军阀也在这里进行过你死我活的拼杀。解放战争时期,决定中国革命命运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首先在济南打响了“辽沈战役”并迅速解放了东北全境。接着是淮海战役的全胜。最后是平津战役,东北和华东的解放军主力迅速向华北集结,其中东北的百万雄师取道九门口,浴血激战了九门河谷,打通了关内外走廊,直取京津。如今仰望水上的巍峨长城,回顾过去那可歌可泣的历史,令人产生悠悠思古之情!
1、九门口长城
九江河清澈见底,城桥下用规整的大石条铺成7000平方米的河床,周围用铁水浇铸成银锭扣进行加固,它集城、桥、关于一体。城墙上及墙体附近还设有敌楼12座、敌台4座、哨楼4座、烽火台2座,构成了极为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
高空俯瞰九门口。
由南向北远眺九门口。左边连接山海关角山过来的长城,右边朝沈阳方向逶迤延伸。
从北向南拍摄九门口长城,顺着左侧的九江河而下,正前方远处便是渤海湾。翻过右边大山,连接的长城是三道关长城;大山后面、太阳西斜的下方为三海关古城。
九门口长城中段。
九门口制高点敌楼。
敌台。
九门口长城的九江河桥头堡。
用如此多原木大柱子撑起二层的敌楼,在长城沿线实属罕见!
2、长城古隧道
为加强九门口长城的防守,古人在该长城西段下方的山体中,挖掘了一条直通关内外的秘密隧道,洞内日常可驻扎2000余名官兵,屯兵的目的是为打仗突发奇兵。可见这一关隘在战略上是何等的重要!这条隧道内设有29个大小不等的岩洞,如号钟室、彿室、水井房、驻军室、中军室、练功房、兵器室、睡房、卫生间、禁闭室、伙房等等,可谓吃喝拉撒什么都有了。
在九门口长城西段接近山脚的位置,配套长城的防守,古人专门打有一条直通关内外的隐蔽隧道。眼前这一面系北面,属于关内,两个口子为出口。两个出口隧道在山体中间交汇后向南面延伸至关外入口处。洞内设计了排水系统和通风口,以保证驻扎官兵的安全和活动自由。
这是山体的南面,即关外入口。也许古时很隐蔽,后人为了游客安全,才补修成这个样子。
号钟室,通过不同次数或不同节奏敲响左侧的铜钟,发出不同级别的警情与集合的信号。
佛室,以佛教思想统领军队。
左侧涵洞为水井房,据说够供2000守兵生活用水。
驻军室。
中军室。明朝的中军,属于正一品宫职,显示朝廷对军事力量的重视。架子上绷着的是一张牛皮制成的防守平面图。
练功房。
兵器室。
床铺。
卫生间。
禁闭室。
伙房。
李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1980年初开始涉足摄影,先后在市、省、国家和国际上获奖作品200余幅,在深圳四次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览并出版作品集。主要代表作:《捕》1999年获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第19届国展铜奖,该作品2002年通过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成功打赢了一宗知识产权侵权诉讼官司,为摄影界赢得了尊严和荣誉;《精准叼起》2015年获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第16届国际摄影艺术展优秀奖;《瓮中捉鳖》、《太姥山远眺》、《寨英古镇》、《金钟》、《天壶》、《雪乡晨韵》《待发》、《骑警》等8幅作品先后获中国摄影家协会和有关省、市联合主办的全国性专题摄影作品展优秀奖。《捕》和《骑警》荣获深圳美术馆永久珍藏。
长按下方二维码:欢迎关注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