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篇﹕“长城巡礼”游拍万里行第8段《东端起点—虎山长城》李政拍摄并配文

文摘   摄影   2024-07-01 07:34   广东  
       借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城的回信,作为本系列公众号的开头语。特此鸣谢!


       过去在使用胶片的年代,曾零零星星地拍摄过长城。退休后,有了时间和机会去接触更多地域的长城。拍着拍着,很受震撼,冒出了许多好奇和疑惑,逼着自己去学习充实有关知识。随着拍摄的深入,热度一发不可收拾,于是萌发了“游拍长城万里行”的念头。2018年8月至今,从万里长城最东端的渤海之湾到最西端的嘉峪关(其实长城的最西端不止于此,它还继续向新疆、宁夏、内蒙古境内延伸,只是一般游客无法到达而已),已经打卡九个省市二十五个县(区),三十多段长城,累计行乘车两万多公里。至于登爬长城多少公里,就无法计算了。总之我到过的长城,都亲自用脚步丈量过,有的地段还不止一次、二次、三次,而是多次反复。有朋犮问我,你有无人机了干嘛还要那么辛苦地去攀爬?有无人机固然可省很多体力,还能帮助人去到人去不到的角度特别是危险的地方。但受地形地貌的影响,许多地方是没有信号的,必须登爬到那个地方才能起飞无人机,而且还受风向风力和电池续航能力等因素的制约。故拍摄长城主要还是考验自己的体力!游拍长城,可不是一个轻松的旅游,毕竟是年近古稀的人了,我也深知这项运动对膝关节不利,但爱好是最根本的动力。我经常在长城上尤其是险峻地段碰到一些年轻人,他们都喜欢问我多大了,当知道我的实际年龄并且还是个独行侠,个个都称赞不已。有夸奖,就有满足感,就有继续攀爬长城的勇气!

       六年来,拍摄长城照片二万余张,用坏摄影背包两个,消耗护膝两副,损坏拐杖三根,无人机炸机一部。继我之前已经发出的系列公众号《黄河魂》,今起我把游拍长城的片子作个整理,按照所到之处分为若干段,陆续向朋友们推介分享。  

       长城,是一个伟大而厚重的题材,是经过了二千多年日晒风吹雨打的历史文物,它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价值,专家学者已有翔实定论。在美学艺术表现方面,也不乏画家和摄影家的巨作。尽管如此,但是大家仍然在研究它、画它、拍它。归根结底,因为长城在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中太伟大了!在奔向古稀之年游拍长城,出作品已经不是我所求,更多的是娱乐为主,以多走些地段长城为荣,多拍些片子为乐。但是,只要拍起来,一样起早贪黑、披星戴月,风雨无阻,冰雪依旧。有人问我这是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因为摄影的初衷仍在、几十年形成的摄影精神仍在!我给自己的定位是:一是每到一处尽量做到解剖拍透一处,包括从全景到中景再到局部,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白天到夜晩,从风霜到雪雨,有条件的地方包括春夏秋冬。一句话,不留死角和遗憾!通过这样做,记录更多的素材,为没去过长城(特别是“野长城”)的朋友提供更多的“看头”,为蠢蠢欲试的朋友抛砖引玉。二是通过游拍长城吸收新鲜空气,陶冶情趣,修身养性,強健体质。三是开阔视野,增长历史和地理知识。

       说到长城,过去只知道长城是中国的代名词,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是阻止匈奴游牧势力侵扰的防御工事。如今系列地拍摄长城,不多了解一点有关长城方面的知识也讲不过去。但毕竟咱不是长城专家,也写不出多少道道,即便能写得出来,圈内也没多少人看。长城的历史两千多年,想要用一千几百个字表述清楚,对于我来说实属难事。但为了我的图文,我必须要有一个“浓缩版”的有关长城历史概况的介绍。于是逼着我去阅读了一些资料,今天我冒昧地试着将两千多年的长城历史以我的理解和语言“简要地”得瑟一回。班门弄斧了,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中国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不是一开始就有长城的,是人类由洞穴生活搬出来以后,逐渐形成了社会族群部落,产生了利益分争,于是互为设防出现了壕沟和围墙。历史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秦、燕、赵、齐、魏、韩、楚七诸侯国争霸,最后秦灭了其他六国统一了中国。这个时期出现的防御工事才叫长城,七诸候国大多数或多或少都修有自己的长城。这时的长城,是农耕民族,说白了就是汉民族自己在相互争战、兼拼的过程中,你防我我防你而修建的长城。秦朝的开国皇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向北扩张,与游牧民族发生了战争,游牧民族也经常深入中原袭扰掠夺。秦始皇为防范游牧势力的入侵,举全国之力修建了真正意义上的长城,即现在我们所说的长城。在二千多年的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相互兼拼过程中,曾出现过几个朝代更迭的轮流坐庄,游牧民族夺取政权入主中原后,为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也修建长城防御更北方的或与之作对的游牧民族。到了明朝,始祖朱元璋将元朝游牧民族执政者彻底赶回草原,由于元朝政府不敢強烈抵抗地退出,事后朱元璋还封其号“元顺帝”。为防范元朝政权的反扑,朱元璋及其明朝各代组织修筑了历史上质量最好、建筑成就最辉煌、防御功能最键全、形体结构最雄伟、使用时间最长的万里长城。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或已经开发旅游的基本上都是明代长城。围绕长城拉锯战的两千多年,是民族融合、互认的过程!

       为什么长城一直修在中国的北方?这是我包括很多人都在问的问题。通过学习才知道,这跟我国的特殊地理位置有关。我国东面和东南面为沿海,西面和西南面是帕米尔高原和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这个天然屏障,在古代的历史条件下有效抵御了欧洲和非洲帝国的入侵;而北面由东向西是大小兴安岭、燕山、阴山、祈连山和天山山脉,相对比较平缓,是防御的软肋。而匈奴等游牧势力正是盘踞中原北部,因此,自古以来长城都建在北面。中国历朝历代,修筑长城过万里的只有秦朝、汉朝和明朝。其中汉长城最长,东起辽东鸭绿江边,西至新疆库尔勒(库尔勒这一带的长城遗址因风沙严重,基本上都给淹埋了)。从质量上来说,最坚固、最整齐划一、最雄伟壮观、至今保存最完好的应数明长城!

       说到这里,不得不多言几句,说说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皇朝—清朝。清朝是继元朝之后的又一个统治全中国的少数民族政权,这个民族叫满族。它的前身是女真族,在明朝过渡到清朝的节点上,曾出现过一个短暂的朝代,历史学家称“后金”。这个朝代的由来是:有一个女真族人叫努尔哈赤,他的祖父和父亲在明朝里任中层官职,在替明朝去劝降女真各部落时遭明军误杀。于是努尔哈赤为报仇,串通北方女真各部揭竿而起反抗明廷,势力越做越大,成为清朝的始祖。他死后,满族人皇太极继位(满族与女真族,自古以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过三十多年的征战,终于把明朝推翻建立了清朝。满族执政后,长城因防范对象的改变,其原先的防御作用减弱了,最后性质也改变了。在清朝中期之前,朝廷立“满禁”、“蒙禁”政策,将长城作为隔绝汉族与满、蒙族交流来往的屏障,还在满族发祥地筑起“柳条边”进一步加强隔离,于是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闯关东”事件,大批中原难民涌入山海关,闯进东北三省。

       长城,它以巨龙的姿态,气势磅礴起伏盘旋,纵横万里,是世界的奇迹,历史的丰碑,中华民族的骄傲!身临其境,有一种钢铁般的震撼力在刺激着我! 在游拍长城的过程中感悟甚多,但首先想到的也是最朴素的是:长城如此之长,地处偏远疆域,无水缺粮,尤其是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季节,古人怎样戍守的?其次,如此宏大的工程,过去没有公路、没有飞机、没有导航定位,如何完成勘测设计?我们现在走在野长城上,会时常遇到悬崖峭壁,连野兽也过不去的地方,古人是怎么趟过去的?过去唐僧赴西天取经可是有路可循,而古人勘测长城则披荆斩棘,逢山过山逢水过水,完全是靠两条腿走出来和徒手画出来的。在这过程中,还需防范敌方骚扰,这后勤补给是怎样保障的?实难想象!接下来修建长城的难度就更不用说了。本来修筑长城是抵御敌人马队兵团入侵的,但是连人都爬不过去的地方为什么还要耗费那么大人力物力连修过去呢?而且很多地方还有意把长城筑在最高、最险处。思来想去,我给出的判断有三:一是在给自己增加修筑和戍守困难的同时,也给敌方加大进攻的难度和缩短滞留的时间;二是划定疆界的需要;三是象征中华龙的龙脉不能隔断。“长城是中华民族伟大意志和力量的象征”,这话一点都不虚!过去的万里长城尤其是明长城,真可与现代的中国高铁、高速公路和航天工程相媲美!

       有朋友说,天下长城一个样,都是石头垒成的冷冰冰的墙,值得反复拍吗?其实不然,不同地域的长城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细节、不同的造型、不同的走向、不同的历史、不同的事件和故事。只有身临其境,去过这些地段长城的人才有同感,只有热爱长城的人才有共鸣!

       这里要特别感谢我的夫人赵彬,我俩退休以后她陪我走了不少地方。为我的拍摄和辅助文字说明,她从一个作家的角度给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为我拍下了不少很好的摄影工作照。在此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第8段∶长城东端起点—虎山


       从今天这一篇起,将由东至西向朋友们介绍本人所到过的长城段。

       虎山段长城,位于辽宁省丹东市虎山镇境内,与朝鲜仅一河之隔,是中国唯一的边境长城。虎山长城,古时称为老边墙,始建于明朝,它的作用是防范女真人和海上的外敌。明朝后期,虎山这一带成为清朝始祖努尔哈赤的实际控制区,清朝建立之后,虎山长城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经考古论证,证明了虎山长城是中国万里长城最东端的起点,从而修正了过去教科书一直将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的老龙头定为长城东起点的说法,使万里长城在山海关的基础上向东延伸了1381公里。

                                                  

                   1、虎山长城


虎山长城标志


         虎山长城在辽宁省丹东市的东北方向,从市区出发沿鸭绿江边而上大约40分钟车程。本图右侧前景便是虎山长城顶峰,即万里长城第一烽火台。中间由北往南流来之水是鸭绿江的支流。以河为界,左侧是中国的虎山镇;右侧系朝鲜的义州地区,被鸭绿江主流与支流切割出来的这一片土地是朝鲜的于赤岛,岛上面是一个农场。这条鸭绿江支流经过虎山之后,于右上角汇入中国的爱河,紧接着回归鸭绿江主流。


         虎山跟前这条河就是鸭绿江支流,正前方是朝鲜于赤岛上的农庄。在虎山待了两天,感觉农庄的运作模式很像我们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人民公社,早中晚出工和收工均用高音喇叭呼喊,期间还播放朝鲜音乐。听着听着,把人带回到了那个年代经常在电影和收音机里听到的歌曲∶歌唱金刚山、鲜花盛开的地方、阿里郎、桔梗谣……


      虎山长城东坡段,左上角停车场位置系虎山长城的城门,右上角是虎山的顶峰,海拔高度只有146.3米。长城两边有老百姓的住房,看上去长城不够突显。


      俯瞰虎山长城顶峰,左边为东坡段,右边系西坡段,中间段据说通往虎山山洞。


         虎山顶峰海拔虽然不高,但它在周围的丘陵中还是高出许多,站在烽火台上极目望去,朝鲜于赤岛和整个虎山镇尽收眼底,远处的丹东市中心、著名的抗美援朝鸭绿江大桥和朝鲜古城义州均清晰可辨。


       虎山长城城门,古时丹东作为明清交战的前线,虎山首当其冲,最先遭到攻击。


九号空心敌楼。


六号战台与虎山顶峰的烽火台遥相呼应。


西坡段二号墙台。


       西坡段的末端,尾部的两层楼是虎山长城博物馆。往左行可攀爬虎山崖壁游览古栈道遗址。


        这一节点也许是为了节省建材或是出于战术考虑,故意留出这一空间而有别于他处。


2、中朝边境


       从高空可以看到,鸭绿江在朝鲜的于赤岛上游分出一条支流,流经中国虎山镇边缘至虎山脚下,然后汇入中国爱河后又回到鸭绿江主流上。环顾于赤岛一周,没有一座桥梁,完全靠传统的摆渡。岛上的几条水道均为江水浸入。


      正前方竖着高大石碑之处正是高音喇叭响起的地方,应属于赤岛农场场部,前面农院里晒着粮食,周围几个圆仓裸堆着的该是玉米棒子。左下角靠近中国边境处立着一个绿颜色的哨所。


         流经中国虎山边界的鸭绿江支流,中朝两国均在各自的岸边围上铁丝网以加强边境管理,无形之中河道里的鸟类和鱼儿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流经中国边界的鸭绿江虎山支流,有宽有窄的地方,最窄处的确可以一步跨到朝鲜境内。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御制诗。据说之前鸭绿江的绿字是三点水的“渌”,带有满语色彩,于是朱元璋作诗将其改成绞丝旁的绿。从此,鸭绿江这条河名一直沿用至今。

  

       这是虎山靠近朝鲜一侧的悬崖绝壁上的栈道,是天然形成的夹扁石,当地人称“虎口”。


        为安全起见,后人在古栈道遗址上用钢铁材料搭成了步梯。右侧绿点属朝方哨所。


跨岩铁索桥。


        极其陡险的一段,须十分小心留神,否则极易摔伤甚至掉到河里去。


下了陡梯,过了擦耳岩,才算越过了险境。





                          作者简介 


        李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1980年初开始涉足摄影,先后在市、省、国家和国际上获奖作品200余幅,在深圳四次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览并出版作品集。主要代表作:《捕》1999年获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第19届国展铜奖,该作品2002年通过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成功打赢了一宗知识产权侵权诉讼官司,为摄影界赢得了尊严和荣誉;《精准叼起》2015年获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第16届国际摄影艺术展优秀奖;《瓮中捉鳖》、《太姥山远眺》、《寨英古镇》、《金钟》、《天壶》、《雪乡晨韵》《待发》、《骑警》等8幅作品先后获中国摄影家协会和有关省、市联合主办的全国性专题摄影作品展优秀奖。《捕》和《骑警》荣获深圳美术馆永久珍藏。



长按下方二维码:欢迎关注与转发




政聚焦
个人摄影作品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