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黄旭华先生二三事

时事   2025-02-07 18:33   北京  

2月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老先生逝世,消息传来,引发哀思如潮。
这位“为国深潜”的科研工作者,是一位真正的国士。他传奇的人生,曾“赫赫而无名”,终天下流传。他的事迹一再出现在我们评论中,既感染了万千读者,也熏陶和教育着我们这些写作者。让我们重温黄老的几件小故事,一起送别英雄,获得启迪。
第一件,是亲自下潜的总师。
1988年初,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将按设计极限在南海开展深潜试验。
试验前,参试人员的宿舍里常常响起《血染的风采》这首悲壮的歌曲,战士们心情忐忑,有人偷偷给家人写下遗书。
“我将与大家一起下水!”黄旭华一席话,将担忧与悲情一扫而空。
试验成功,新纪录诞生。黄旭华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亲自参与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的总设计师。
黄旭华常说:“此生属于核潜艇,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
第二件,是两个玩具模型。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一穷二白,又受外部技术封锁,有人认为中国的核潜艇梦是痴人说梦。黄老和团队从未放弃,没有先进工具,就用算盘、计算尺;没有图纸,就遍寻线索,靠零散资料一点点推演。
一天,有人从国外带回两个核潜艇玩具模型。黄老如获至宝,和团队把玩具拆开、分解,兴奋地发现,玩具里密密麻麻的设备,与他们构思的核潜艇图纸基本一样!
“绝不能等有条件再说,有驴先骑驴,什么时候有马了再骑马,总比停在原地好!”黄旭华说。

黄旭华2025年2月6日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图片制作: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

第三件,是800万奖金。

搞核潜艇是绝密工作,必须隐姓埋名。整整30年,黄旭华和父母的联系只剩下一个海军信箱,甚至在父亲去世时没能送上最后一程,以至于老人至死都不知道儿子究竟在做什么。

2020年,90多岁的黄老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800万元。有人问怎么花,老人笑了:“800万我现在还没概念,我曾经和大家讲过,这个钱我不要,给了会变成我的负担,处理不好会惹祸。”
三件事,一是敢舍身,二是善开拓,三是真无私。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深海中观巨流。正如海下航行的潜艇,无声却有力量。从黄老身上,可以看到,是什么样的人在保护着我们。
侠之大者,护一国安宁,挺民族脊梁。
2017年深秋,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厅落座前,注意到了站在第二排的白发苍苍的黄旭华院士。总书记微笑着搬开椅子,将他同另一位道德模范代表黄大发请到自己身边就座,“来!挤挤就行了”。
2019年9月,黄旭华荣获“共和国勋章”。国之栋梁,当以国之荣光尊之。
今天的中国能有这样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天我们能有这样的幸福生活,正是无数位像黄老一样的英雄、先锋,拿出了全部、奉献了一生。
如果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星空,他们,无疑是最闪亮的那些。
头顶有星光,何惧山高路长。我们痛惜、哀悼,但也在内心深处更有信心、更加坚定、充满力量。沿着他们走的路,一往无前,必将抵达光明的远方。

人民日报评论
人民日报评论部微信公共账号。秉承党报评论的厚土,我们向新媒体平台伸出小小一枝,期待与您一起见证复杂而深刻的转型中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