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丨“人在天地间”未来生态社区教育研讨会精彩纪实

文摘   2024-11-22 19:48   北京  


2024年10月12-13日,“人在天地间”未来生态社区教育研讨会在重庆南滨路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举行,两天的会议里20位讲座嘉宾围绕主题带来了精彩的分享,并发起了“自然与艺术疗育”公益行动和“南山生态康复社区”共建计划。本次会议由北京国际交流协会可持续发展专业委员会联袂重庆市远古巫文化研究会主办,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成都市云光知行者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承办,重庆师范大学美育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


本次研讨会作为积极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落地活动,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合肥、佛山等各地精英共商共议鼓励更多沿海城市人才往川渝地区移居,以促进精准招商选资引智。





重庆市社科联学会学术部一级主任科员周晏旨为活动致开幕词。她表示,本次研讨会围绕生态文明与社区教育、生态康复社区等议题展开讨论,对人们深入理解和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建设美丽中国,探索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区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肯定了本次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知行者联动,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功能,资源引进来、文化走出去的办会理念。


北京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暨可持续发展专业委员会会长刘伟以视频方式开场致辞,提到研讨会对未来生态社区教育的讨论至关重要,教育关乎中华民族的发展,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关键所在。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需要深入挖掘和启发性的探讨,为世界探索一条出路。重庆丰富的文明和教育产业资源可以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能够进一步加深与重庆各界的合作,共同探索未来教育产业的发展机遇,打造出“未来生态文明社区”的典范。


重庆市远古巫文化研究会创始人江碧波现场致辞,向来宾介绍了重庆市远古巫文化研究会自2000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探寻礼巫文化的表现与遗存面貌,结合新时代社会背景,探究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江老师表示,“人在天地间”是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对和谐共生的深切渴望,本次研讨会以此为主题,需要每一个人都积极参与其中,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她说:“我相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之下,一定能够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未来生态社区教育之路。”


主题分享


分享:《未来社区与教育》

李玉峰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汉声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向上滑动查看分享内容


李玉峰教授从社区、社会、社稷三个层次诠释了未来生态社区教育的重要性,又从问题、课题、解题三个维度探讨如何做好教育事业,并提到目前人类遇到的各种危机的根源是文化危机,通过教育才能化解文化危机。围绕未来社区建设的起点、终点、难点、盲点,未来社区教育的方位、方向、方法、方案,李教授给出了全球视野下的部分答案,将社区概念定义为“利益、想象、爱与智慧的共同体”。他认为从生命与生态、工具与人才、问题与课题的角度去思考,让我们看到生态社区的生态价值以外的更多社会,未来不仅需要城市学家、生态学家,还需要社区学家。



分享:《从汉旺7+1到知行者工程》

张翠华

北京国际交流协会可持续发展专委会会员、重庆汉旺7+1项目召集人、知行者工程城市主理人



向上滑动查看分享内容


张翠华介绍道,从2005年成立以来,北京国际交流协会可持续发展专业委员会,一直致力于推动国际社会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国际汉旺论坛”缘起于可持续发展专委会2012年发起的首届汉旺论坛—“防灾、减灾、灾后重建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以及创建“未来生态文明社区”等核心议题,12年来,专委会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和持之以恒的决心托举国际汉旺论坛的延续,奠定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和号召力,广聚全世界关注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士,在“汉旺7+1”行动方案的引领下,立志打造10个不同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基地,形成兼具理论与实践意义的生态文明“未来社区”治理模型。




分享:《巫文化艺术创作中的生态启示》

江碧波

著名美术家、美术教育家,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第一任院长、重庆市远古巫文化研究会创始人及名誉会长



向上滑动查看分享内容


江碧波认为人是大自然最高妙的造化,我们师法自然,必要敬畏自然。艺术是灵性的表达,是一种非言语的语言。江碧波教授表示,自己的作品就是在传达大地意识。在她的作品中,山川万物都有生命力,人和自然在一起是和谐共生的,哪怕作品描绘的是死亡,表达的也不是悲伤而是喜悦,这是“人在天地间”到“人归天地间”的自然之道。江碧波教授分享了十几幅她的作品创作感言,表达了她对艺术家,乃至所有人,从“巫文化”和自然生态中汲取灵感和启示的期待。她还提到,重庆这座城市非常特殊,其城和自然的关系体现了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分享:《抗毒血清医学工程的星光璀璨》

吉永华

国务院特殊津贴和国家杰青获得者、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原秘书长和副理事长 现任河北大学特聘研究员



向上滑动查看分享内容


吉永华教授强调,社区建设与每个人的幸福生活息息相关,健康是社区幸福生活的基石。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关键在于与病毒的共存,因此,对大规模流行病有科学认知至关重要,了解抗毒血清医学工程的历史也很有必要。蒙塔古夫人将中国明朝的民间吹鼻种痘术引入西方,开启了人痘接种术的东学西渐。随后,爱德华·琴纳的牛痘防疫和卡尔梅特与卡米约·介兰的卡介苗发明,都源于人类对生命的尊重与保护。科学无国界,但学者有祖国,科技创新服务于全人类,其进步之路总是充满挑战与磨难。每位科技探索者都应具备奉献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品质,因为科学探究永无止境,需坚持不懈,永不止步。这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需要,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分享:《人在天地间:面向社区的美育思考》

丁月华

西南大学基础心理学审美认知方向博士,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美育研究院负责人,重庆市远古巫文化研究会法人及执行会长



向上滑动查看分享内容


丁月华探讨了巫文化遗产中的自然崇拜与天人感应思想对社区美育的启示。她认为,人类对自然的亲和力源于本能,巫文化入礼体现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利用,艺术亦同。地区艺术创造的景观影响人们对环境的认知,而社区美育的关键在于艺术互动,共同学习能创造新知。然而,当前社区面临文化规划和资金不足的问题。未来,大型艺术项目、艺术节和数字技术的引入,将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增强居民归属感。社区美育不仅提升审美能力,还推动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通过观察自然环境的艺术创作与活动,居民可获得心理疗愈与教育,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这展现了社区美育在促进和谐共生方面的巨大潜力。



分享:《艺术改变乡村 从社区教育开始》

信王军

艺术家、独立策展人、先生书院创办人、艺术改变乡村发起人



向上滑动查看分享内容


信王军从艺术家转型为自媒体人,引发了对吸引力经济时代的深思。他通过行为艺术赋予废弃画作和牛粪新价值,并引用丹麦艺术家Olafur Eliasson案例,强调艺术的前瞻性和创造力,以及互联网在创造价值中的作用。自2015年起,他创办先生书院及人人都是艺术家学院,以艺术改变乡村,文创赋能农产品,激活乡村产业,并推动全民艺术教育。他坚持挖掘真正热爱艺术的人,将艺术普及化。信王军认为,“自媒体”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重要工具,为创作和思考提供了无限空间,促使艺术家和乡村工作者在网络媒介时代深入探索社区教育。




分享:《生态社区在地发展及食农教育》

王稣蔓

老种子漂流记发起人、非遗活化粮艺传播人、非遗井盐传播人、老种子主题展览策展人、种籽玩家联合创始人



向上滑动查看分享内容


王稣蔓自2013年起启动老种子漂流记行动,旨在保护珍稀老种子多样性,倡导“分散人人留种、活化在地保育”。她通过展览、交流活动、食品供应链、活化粮艺画、种子盲盒等形式,联结城乡,助力乡村振兴。同时,她还开展食农教育活动,进企业、进市集、进公馆、进社区、进家庭、进校园,去科普藏种于民、构建未来生态社区安全韧性的重要性。王稣蔓从种子、肥源、生态多样性自循环及全人教育等维度,提出未来生态社区建设要点,推动城乡互动,实现文化与经济双向赋能。她还在乡村建立保育基地,推动去中心化项目,设计七十二候体验内容,鼓励更多参与者加入老种子漂流记项目,共同推动“藏种于民”。她的行动展现了保护老种子、建设生态社区的深远意义。



分享:《园于天地 艺连万物》

伍泓昆

重庆园林康养与园艺疗法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社区特色课程主讲人、生态研学指导师、毕业于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园艺专业



向上滑动查看分享内容


伍泓昆(润一老师)以养花草和育人的双重园丁身份,倡导人人成为本土园丁。他通过环形图展示了重庆种花的挑战,并分享了屋顶上成功培育的多种植物,给予大家希望。伍泓昆认为,植物连接天空与土地,滋养了地球和人类,人类天生渴望自然,而现代城市生活仅出现200年左右,我们对自然的向往深植于DNA。园艺能让我们回归自然的怀抱,缓解对钢筋水泥城市的不适。他分享了“三个一”行动指南:种下一颗种子连接园艺,观察一种植物了解园艺,打造一米园地成为园丁。最后寄语,园艺是人类解决问题的有界方案,艺术是自我探索的法门,播下一颗种子,就能孕育新的希望。




分享:《愈园 修复万物的联系》

靳立鹏

四川美术学院生态艺术特色工作室导师、生态艺术行动发起人



向上滑动查看分享内容


靳立鹏教授视今夏重庆超高温为自然警告,并介绍目前他正实施的“愈园计划”以应对瘟疫、气候变化等“人类世”生态危机。该计划基于社会雕塑、朴门永续和系统思维,融合生态艺术教学、食物森林、社区堆肥等多个主题,旨在促进人类思维、身心、环境等多方面的再生。通过愈园计划,靳教授创造良性关系,拓展艺术广度与深度,感受自然智慧,回归美学原点。他运用多彩教学活动,整合社会与自然环境中的感知与美学体验,强调师生共学和与社群、万物对话,促进学习者感知与认知方式转变,形成想象性思考和愿景,并付诸行动。靳立鹏期待更多伙伴加入生态艺术行动,共同应对生态危机。



研讨会圆桌对话

(滑动查看更多)


在丁月华、吉永华、王稣蔓、伍泓昆、靳立鹏五位老师的圆桌讨论环节,呼应首日研讨会聚焦“重建万物连接,回归生命本源”的个人行动指南,嘉宾们鼓励大家“从我做起”终能形成蝴蝶效应,同时也将个人行动者比喻为一粒好种子,天地间先向下扎根,再向上生长,脚踏实地去践行,终能开启生命能量,弥漫六合,无处不在。




研讨会次日聚焦“共建生态社区,复元艺术疗育”实践行动。会议以“自然与艺术疗育公益行动”发起仪式开场,首批响应代表宣读共识公约并签署倡议书,形成去中心化共创行动,多方将以场地、人力、策划等形式助力公益。知行者工程、梦想村庄等单位作为首批响应者,将推进自然与艺术疗育,培育新生态。


会议还关注自闭症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等特需人群教育问题,嘉宾们分享探索心路历程,从案例、政策、创想、社区心理服务、未来医学、生态康复社区等方向提出落地方案,旨在共同为这些群体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


分享:《未来社区与教育》

何易蓉

14岁孤独症儿童家长、重庆市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副主席



向上滑动查看分享内容


何易蓉用自己和儿子的亲身经历,向来宾科普“自闭症”这个许多人听过但陌生的词汇。儿子9岁出现躁狂症状,有严重自我伤害和攻击他人行为,她没有给孩子服用精神类药物,而是尝试用自然疗育和心理治疗的方式对孩子进行疗育,经过4、5年的努力,孩子情绪越来越稳定,躁狂症状消失。

何易蓉在重庆南山放牛村创办了特需人士疗育机构“和合美育”,逐步构建“三生三元”自然疗育体系,这个教育体系需要家庭深度参与,让孩子们能够在成人的帮助下,依靠自身能力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为此,目前的课程体系已经让孩子们深度参与农耕和烹饪等工作,期待后续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加入到这个新探索中来。



分享:《育与愈——从心开始》

苏昕炜

重庆南山森林学校校长、心之力家庭教育发起人 



向上滑动查看分享内容


苏昕炜校长通过一封遗书引出青少年问题:部分青少年对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甚至认为生命无价值,导致悲剧频发。她认为,信息化巨变导致孩子学习出于恐惧而非兴趣,与真实世界脱节,未来不确定性大。这要求教育需面向未来,唤醒心力。南山森林学校由关注孩子成长的父母创建,十多年来以孩子为中心,创新特色课程,实现五育并举、全人教育。家、校、社区共育提升教育质量,心之力家庭教育中心作为补充,让全人教育更系统化、理论化。苏校长强调:“心灵得到疗愈,真正的教育才开始。”




分享:《心理服务与社区教育》

陈琼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专业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重庆市科技青年联合会应用心理学专委会秘书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重庆渝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高新区公共服务局暨团工委心理专家团队成员、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心灵花园”重庆工作站负责人



向上滑动查看分享内容


陈琼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2008年她参加汶川地震救援工作从而感受到自己的渺小,留下心理创伤,幸运地遇到导师帮助她快速成长,并扎根基层,开始从事心理服务工作。疫情这三年,让大部分人意识到社区才是根本,国家重视社区,心理服务进社区也被写进政策。虽然问题在发生,但制度在发展,社会在进步。

陈琼认为面对人生起伏,允许自己和孩子无奈、难过,也允许其开心、绽放,如何搭建起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科技如何赋能社区心理服务工作,从基于因材施教的学习潜能开发、学科专业的职业规划、职场能量的员工素养、家庭亲子的人际沟通、特殊需求的预防保健出发,以AI和大数据作为抓手更好的、更科学、更高效地为百姓提供心理服务。



分享:《青少年森林复元营的实践》

刘莉

梦想村庄联合创始人、资深营地老师



向上滑动查看分享内容


刘莉以女儿为例,分享了自然艺术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孩子曾因学习受挫厌学,但接触自然、艺术和人际连接后,学会了承担责任,重拾自信。刘莉与志同道合的家长共创梦想村庄,自2017年起,通过湿水彩、手工、泥塑等活动,活化孩子心灵,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游戏促进孩子们融合,锻炼身心。这些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自我价值,建立信心,勇于面对压力。梦想村庄的青少年森林复元营已成功帮助2名青少年重返校园。刘莉希望继续支持更多青春期休学的孩子,通过自然艺术教育,帮助他们重拾信心,面对挑战。




分享:《我和“小雨”们的故事》

冯莎

10年资深特教老师、晓雨沙沙儿童中心创办人



向上滑动查看分享内容


冯莎解释“晓雨沙沙”名字的寓意,愿为特殊儿童发声,助其在阳光下成长。她认为物理治疗、语言治疗、生理、心理及艺术治疗等特殊教育法可解读并帮助这些孩子。她分享了蓉蓉因缺乏资源离世、恒恒在艺术治疗下感受世界美好、小鱼被误诊后恢复语言能力的案例,强调正确教养和养育观念的重要性。冯莎希望这些故事能引起公众对特殊教育的关注,并坚信特殊教育有能力、方法和技巧帮助这些孩子拥有更好未来。她愿做孩子们的“沙沙”,为他们带去阳光和雨露,让他们在爱中茁壮成长。




分享:《与孩子一起重塑生活》

魏文霞

15岁孤独症女孩家长 



向上滑动查看分享内容


魏文霞是一位自闭症孩子的母亲,女儿2岁多时被确诊为重度自闭症,这让她感到极度崩溃,家庭也因此破裂。但她凭借从小在农村生活中培养的坚韧,一边陪女儿上学,一边自主创业。她相信通过不懈努力,母女俩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她认为,生活中的磨难是老天在提醒自己成长,她学会了接纳已经发生的事情。接纳后,她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女儿遇到了优秀的老师,自己也更加健康。现在,她视女儿为上天给予的恩宠,不再将女儿视为自闭症患者,而是向她学习自律、事过即空和专注。魏文霞发现,灵魂的引领者其实一直在自己身边。



分享:《让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上医》

吕晋宏

美国PUSHINGTON大学医学博士和针灸医学博士、日本QRS量子医学研究所的海外首席医学顾问及教授、MRA4D-MRA核磁共振细胞能量比对健康检测系统的创始人



向上滑动查看分享内容


吕晋宏以幽默方式介绍其发明,将频率频谱分析、共振研究与易经八卦、中医针灸学结合,探索中医学的智能化、科学化、科技化路径。他利用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等古籍,以及四柱八字、易经八卦和现代医学资料作为AI学习样本。

吕博士指出,人体细胞及五脏六腑均有独特频率,中医五音可调节身体机能。他提倡向自然和传统学习,结合现代科技解决时代问题。未来,吕博士计划与合作伙伴在重庆开展自闭症儿童公益服务,探索其技术在自闭症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期望为这一领域带来新的突破和贡献。




分享: 《未来医学的希望社区和家庭》

杜嚣

杭州天首达脑科学研究所所长,朴素学院首任院长,未来医学论坛发起人



向上滑动查看分享内容


杜嚣指出,当前主流医学与教育已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特别是在互联网和全球化背景下,知识更新迅速,师生需共同学习,以应对全球学问的新变化。天首达脑科学研究所致力于研究人类认知科学和治愈认知障碍,融合东方文明与西方科学,结合传统中医和现代康复医学,探索脑疾病及疑难杂症的治愈方法,首要议题是研究自闭症机理。该所认为,孩子康复需治疗、家庭环境改善和教育支持三者结合。他们希望与不同领域教育者合作,搭建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生态系统平台;也愿意与家长和社区合作,共同解决孩子成长中的困难,让生命回归身心一体、自然平衡。他们强调,古人“天人合一”思想为生命科学留下宝贵智慧,需挖掘、学习、实践和发扬。



分享:《南山生态康复社区共建计划》

陈媛元

10岁孤独症儿童家长、苍苍学苑全纳教育项目负责人、南山生态康复社区共建计划发起人 



向上滑动查看分享内容


陈媛元是10岁自闭症儿童衡衡的母亲,也是大会志愿者和南山生态康复社区发起人。她认为孩子的幸福不取决于自闭症,而在于家长的态度,倡导“改变孩子,从改变自己开始”,视自闭症孩子为幸运。

陈媛元在重庆南山创建了特需家庭互助家园,并制定三个五年计划,旨在打造全纳教育社区。她认为“社区教育”是改变个人和世界的最佳方式,需众人共同努力,随生态自然发展。她强调养育孩子需要村庄的支持,成就家庭需要社区的助力,城乡融合发展是特需家庭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关注和理解自闭症家庭,共同建设包容和谐的社区。

南山生态康复社区是一个基于生态社区的特需家庭可持续发展实验场,位于南山后山的四个自然村内,包括大石村、石牛村、大坪村和放牛村。这些村庄各具特色,如放牛村是全国文明村,拥有华育南山和和合美育;大坪村是城乡融合实验区,有资武太极馆和南山艺术家社区;石牛村是重点旅游示范村,设有梦想村庄和安放童年营地;大石村则是巴渝和美乡村示范区,陈媛元选择在此落户。


该社区内有多家教育机构,如南山森林学校坚守全人教育12年,梦想村庄帮助孩子们实现梦想,和合美育则探索出“慢养育”康复体系,安放童年打造教育营地,让孩子们亲近自然。

南山生态康复社区的核心区位于大石村和石牛村,计划建设特需家庭互助家园项目,包括互助之家、孤独症户外融合基地、友好营地、德米特农场、全纳教育实验学苑、培训基地、服务中心以及社会企业与社工组织孵化园区等。该项目号召特需家长、特教老师、社工机构加入共建计划,旨在支持特需家庭就业,提供全纳教育和康复治疗培训,为特需家庭提供周末托管、假期旅行和团购服务,并帮助特需群体有尊严地生活。

陈老师表示,选择南山安家不仅因为这里环境优美,更因为已经有一批真正在做教育的人聚集在这里,成为南山生态康复社区的基石。他们期待将生活变成教育,为特需家庭和乡村摸索出一条可复制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圆桌讨论&圆桌对话


活动双日合影



本次研讨会,聚焦探索重庆地区伙伴如何助力推动世界永续发展。会议探讨生态文明与社区教育、自然与艺术疗育行动,以及南山生态康复社区共建等议题。


我们期望沿海城市的企业与至爱亲朋们能入驻重庆,一起携手,以未来生态社区教育为切口,重链万物连接,迎接生态文明新时代。你我皆须回归生命本源,共同改变世界。



人行天地间,自育学为先。

重接万物链,生命复本元。



鸣  谢



内容来源:

重庆“人在天地间” 未来生态社区教育研讨会组委会



可持续发展专委会
北京国际交流协会可持续发展专业委员会是国内外智库的交流联系平台,更是行动库人才的发掘与培养中心;致力于防灾、救灾和可持续发展的推广与实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