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丨胡勘平:《中国这十年: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文摘   其他   2022-10-15 11:38   陕西  
2022年国际汉旺论坛丨胡勘平主任分享完整视频
(↑↑点此观看完整分享视频↑↑)

 延展阅读>> 

中国这十年:

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文/ 胡勘平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研究部主任


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高举思想旗帜,
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2018年5月18日,这个日子注定会记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史册。这一天开幕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党中央正式提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高举起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旗帜。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民族未来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思想认识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制度出台频度之密前所未有、监管执法尺度之严前所未有、环境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生态文明战略地位得到明显提升。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是其中一项;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是其中一个。继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写入党章和十九大在党章中增加“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等内容之后,2018年3月“生态文明”被写入宪法,实现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的高度统一,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心怀‘国之大者’,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这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的基础上,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系统谋划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着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新的视野、新的认识、新的理念,创造性回答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赋予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新的时代内涵,科学阐明了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生态兴则文明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等重大原则,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开创了生态文明建设新境界。

这十年,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新时尚。随着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广泛传播,生态文明意识已经深入人心,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社会行为规范逐渐形成。2021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调查显示,社会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认同。2022年3月,新华社联合百度发布《大数据看2022年全国两会关注与期待》,生态文明位列第四。各地积极投入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持续推进示范创建,到目前为止,生态环境部先后组织命名5批共362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136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涌现出许多优秀个人和集体,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推进绿色发展,

生态环境奇迹举世瞩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最能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环境改善了,老百姓体会也最深”,“环境就是民生,蓝天也是幸福,青山就是美丽”。2012年以来,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全面完成,蓝天白云重新展现,烟尘雾霾有效抑制,黑臭水体大幅减少,土壤污染风险得到管控,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国土绿化持续推进,绿色版图不断扩展,城乡环境更加宜居;能源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能耗物耗不断降低,节约资源全面加强,绿色经济加快发展,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也带来了人均健康状况的大幅改善,10年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由75.4岁提高到了77.9岁。可以说,中国在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同时,也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

在北京,过去被老百姓视为“奢侈品”的“北京蓝”,如今已经渐成常态。2021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降幅达到63.1%。北京市优良天数达到288天,较2013年增加了112天。北京重污染天数下降了91%。2022年1—6月,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3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4.4%。北京的大气环境治理成果,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北京奇迹”。

北京的变化只是我国生态环境状况改善的一个缩影。在全国各地,这十年生态环境质量都显著提高。更能精确反映中国生态环境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的,是由下面这些事实和数字组成的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在“蓝天保卫战”中,2021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了34.8%,降到30微克/立方米,历史性达到了世卫组织第一阶段过渡值。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5%,比2015年增长了6.3个百分点,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

在“碧水保卫战”中,2017年至2021年全国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上升17个百分点,达到84.9%,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黑臭水体基本得到了消除,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也得到了有效的保障。长江干流全线水质连续两年实现了Ⅱ类及以上,黄河干流全线达到或优于III类水体的标准,渤海入海河流全部消除劣Ⅴ类,白洋淀淀区以及入淀河流水质实现了从劣V类到III类的跨越性突破,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加快建设。

在“净土保卫战”中,全国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双双超过90%。

此外,我们实施了禁止洋垃圾入境,实现了固体废物“零进口”的目标。国土空间布局得到优化,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和宁夏等15 个省(区、市)的生态保护红线已经划定,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步建立。国土绿化和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8%,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得到了很好的恢复。从2016年到2020年,我国整治修复海岸线1200公里,滨海湿地34.5万亩。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2%,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从68.5%下降到了56%,清洁能源占比上升到25.5%,光伏、风能装机容量、发电量,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居世界首位。

加强制度建设,

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这十年,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和法治建设进入了立法力度最大、制度出台最密集、监管执法尺度最严的时期,越织越密的制度和法治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全国人大常委会制修订了25部生态环境相关的法律,这一领域现行法律达到了30余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初步形成。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印发了《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生态文明目标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河湖长制、林长制、生态保护红线、排污许可、环保垂改、排污许可制度等一系列创新性制度陆续出台,生态文明“四梁八柱”制度体系日臻完善。通过严格监管执法,过去十年成为法律制度实施效果最为显著的时期。特别是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敢于动真格,不怕得罪人,咬住问题不放松,成为推动地方党委和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硬招实招。

贡献 “中国方案”,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之路


生态文建设明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不遇之大变局,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日益密切,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全球气候变暖、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危险废弃物跨境转移等风险相互叠加。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一直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人类走出困境实现永续发展提供了可行路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也为世界贡献了绿色发展的“中国方案”。

2015年12月,在中国代表团的不懈努力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巴黎协定》。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第二份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协议,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了安排。201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经验正在为全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借鉴。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宣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我们国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最高的碳排放强度降幅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充分彰显了我们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决心。十年来,我国碳排放强度下降了34.4%,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态势,绿色日益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卫星观测数据发现,全球从2000年至2017年新增的绿地面积中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贡献比例居全球首位。2021年,由中国作为东道主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召开,成为联合国历史上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全球性会议。中国还积极推动了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倡导成立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和绿色“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平台。这些都充分表明,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中国的行动正在深刻改变着整个世界,也必将在建设全球生态文明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从历史长河来看,如果说我们这一代人能留给后人点什么,我看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过去十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新成就。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当前已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从量变到质变的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依然任重道远。我们要自觉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以坚定不移的决心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再接再厉、攻坚克难,不断开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本文刊发于《中华环境》2022年第九期)




 温馨提示 
2022国际汉旺论坛
精彩内容持续发布中
敬请扫码关注官方公众号及视频号

可持续发展专委会
北京国际交流协会可持续发展专业委员会是国内外智库的交流联系平台,更是行动库人才的发掘与培养中心;致力于防灾、救灾和可持续发展的推广与实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