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地震灾区位于高原高寒地区,冬季严寒,一线救援和安置工作面临极大挑战。
本次地震发生时已经进入冬季,从天气预报可以看出,定日县地区的最低气温低至-15℃,近几天气温还在不断下降。灾害碰上持续低温环境,若未及时采取保暖措施,被困者和获救者都将面临严重的失温风险,而援救者和建设者也要面对寒冷的问题。
防寒服装作为人体与外界严寒环境的屏障,可降低低温环境带给人体的伤害。防寒服装的保暖性取决于服装面料、填充材料的保暖性能以及服装的尺寸与搭配。像2023年12月,甘肃积石山地震的救灾过程中,很多单位及个人捐赠了大量各种衣物,都派上了用场,温暖了灾区群众的身心。
其中,防寒服装的保暖材料可分为主动保暖材料和被动保暖材料,主动保暖材料是指可根据环境变化自动调温的材料,或是通过外加发热装置可实现主动产热的材料,如:相变材料、充气材料、电加热材料等;常见的被动保暖材料为羽绒、丝绵、棉絮、羊毛等,通过增加填充材料的使用量,可有效阻隔外界寒冷环境,实现保暖御寒的目的。
此外,由于灾区时有大风雨雪影响,防寒服除了需要具备良好的保暖性能,还需具有良好的防风性和防水性,以减少人体热量散失。
灾区物资有限,灾区群众穿上羽绒服、棉服等保暖服装后,还需注意保护头部、手部和脚部,减少身体各部位的暴露面积,防止身体失去过多热量。
除防寒服装外,帐篷和睡袋也必不可少。在灾区,昼夜温差大、紫外线强,帐篷作为灾区群众的避难所,需要具备保暖、隔热、防水、透气、阻燃、防紫外线等特点,以保障灾区人民的生命安全。睡袋可用于受灾群众夜间睡眠时保暖御寒,且占地面积小,方便携带,在有限空间中可容纳更多受灾群众。可依据标准 GB/T 38426-2019《睡袋的热阻和使用温度的测定方法》,结合当地的环境温度,选择适宜保暖性能的睡袋产品。
在保障基本的保暖需求外,救援队伍还有可能面临震后的各类风险,如:粉尘、化学气体、泥石流、倒坍房屋的钢筋、碎玻璃等。因此,救援人员的服装除具备保暖性外,还需要具备高强度、耐刺割、良好的气密性和防水性等,保证救援人员安全高效地完成救援工作,并保证救援人员的生命健康。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 633-2006 消防员抢险救援防护服装》中明确指出抢险救援服可用于消防员在抢险救援作业时穿戴使用。抢险救援服应具备阻燃、耐磨、轻便、抗拉、颜色醒目等特点,常用于建筑物倒塌、狭小空间及攀登救援现场的身体防护。
抢险救援服的面料由防护外层、防水透气层、隔热层、舒适层复合而成,能够对其除头部、手部、踝部和脚部之外的躯干、颈部、手臂和腿部提供良好的保护。
除了救援人员,也不能让搜救犬冻着,它们号称废墟中的“生命雷达”,是搜救人员的得力助手。搜救犬凭借敏锐的嗅觉、听觉,在地震废墟中搜寻生命信号。在高寒气候下的搜救犬,保温措施也极为重要。在服装方面,为预防搜救犬低温冻伤,可使用防水材料制作搜救犬的服装,尽量保护腹部位置,防止因服装的束缚而造成搜救犬的工作不便。
此外,搜救犬极易被废墟中的碎玻璃、钢筋等坚硬物体刺伤,因此搜救犬的服装还需增强力学性能提高防护,必要时搜救犬还可穿着防刺穿的犬靴,以保障搜救犬的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灾害碰上寒冷天气,会给受灾群众带来更多危险,给救援工作带来更多困难,因此使用合适的服装、设施等做好保暖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