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刻 | “走下去,前面是片芳草地”——朋辈经验分享

文摘   2024-10-29 21:00   北京  


步入大学,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学习生活方式让我们或有迷茫,或生焦虑,或遇挫折。在2025届本科生推免工作中,学院多名学生收获全国顶尖院校的接收资格。对此,我们有幸邀请了几位优秀的朋辈师兄师姐,和我们分享经验“干货”,讲述心路历程。




师兄师姐介绍(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艾丽尼格尔:升学至复旦大学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陈静珂:升学至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

王润汐:升学至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王轩晟:升学至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杨启晗:升学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

杨子玉:升学至北京大学法学院

伊力亚尔:升学至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

余诗静:升学至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张钰杭:升学至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1


Q:师兄/师姐认为在保研过程中,哪些核心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如何培养和提升这些能力呢?




艾丽尼格尔:

在我看来,核心能力主要有三个:抗压能力、自学能力、规划能力。

保研过程绝不是一帆风顺的,你可能会经历成绩不理想、竞赛没获奖等挫折,因此,有一定的抗压能力至关重要。我会正视失败,给自己加油打气,保持积极心态;与关系好的朋友老师适当倾诉,及时调整自身状态。这些方式帮助我培养了抗压能力,继续坚定地朝着目标奋斗。

进入大三,为了达到夏令营考核标准,我要在短时间内掌握很多新知识,此时,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凸显。这种能力的培养重在一点一滴的积累:学习上不满足于课堂知识,主动去搜寻课外的学习资源以拓宽知识面;针对实证论文写作,寻找权威期刊中的高质量论文,尝试复现论文的实证过程。

从进入大学起,规划能力就与我们的学习工作密切相关,是我们有条不紊开启大学生活的关键。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然后分阶段规划,设定具体时间表,严格按照上面的步骤执行,必要时候可以灵活调整;如果不确定是否可行,可以找有经验的师兄师姐们询问,进行必要的修改。


杨启晗:

我觉得核心的能力是三点:专业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从专业能力来讲,因为现在考试不只是书本上的内容,很多是在一些开放性的情境中考察学生整体的思维素养包括学术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学术的积累。在思辨能力上,在很多时候,我们面临的问题在准备的范围之外,一方面需要现场多方向多角度考虑,但更重要的是要在保研的全过程中多问自己“为什么”,例如为什么选择这个学科,为什么选择这个方向,都最好在事先有深入的思考,而不是只为了夏令营应试性地准备回答。最后从表达能力来看,很多考核其实是双向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对学校和项目的理解等,都需要在表达力的支撑下,作出清晰条理且有力的呈现。最后想和大家说,夏令营的几天其实是已经是保研的终章,是水到渠成和顺理成章,而非是决定性的几天,所有的核心能力、软硬件条件其实都是之前努力和积累的结果,要相信你走的每一步都作数。


张钰杭:

在保研过程中,申请阶段重视英语成绩,科研和实习背景,而考核阶段则侧重专业知识掌握。绩点是基础,但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更为关键。许多学生虽简历光鲜,却因专业知识掌握不足而未能获得offer。面试时英语口语同样重要。我们无法面面俱到,但后期的努力能够帮我们填补沟壑。科研经历中相较于追求奖项,更应注重学术能力的提升,如文献阅读、选题和数据分析能力,这些才是我们在今后道路中能获得的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保研所需要的能力并非一蹴而就,而在大学各方各面的探索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只要你能认清自己,合理规划,这些能力自然将水到渠成,助力成功。


余诗静: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搜集能力,保研更多时候是在打信息差的战争,需要个人去主动搜集各方信息,最快捷的是在小红书或者微信公众号上搜集上岸相关院校的经验帖,或者直接向直系的师兄师姐讨教经验。二是时间管理能力。四月之后的保研季是及其忙碌的(部分专硕项目需要准备得更早),想要保证有条不紊的学习,需要给自己制定一个完整清晰的计划,可具体到每一周、每一天的任务安排。三是心理承受能力。在等待保研最终结果的过程中,我们易陷入焦虑与迷茫。因此,我们需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无论结果如何,都要说服自己相信自己,坚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四是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点是极其重要但又常常被忽视的一点,所以需要在低年级就做好自主锻炼该能力的准备,如主动争取独立上台做pre的机会,多接受他人的访谈等等。





2


Q:师兄/师姐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遇到过印象深刻的难题吗?最后是怎样克服的呢?




陈静珂:

我学习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数学。大一的时候我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只是每天上课研究ppt、下课刷题,最后的数学成绩却很不理想。为了克服这个困难,我先找到了问题的根本——我一直在暗示自己:数学很难,这使我不敢面对数学。在明白这点后我做的第一步就是建立自信心,从基础题开始,由易到难,熟悉常见的变形,慢慢提升,这也使我的正确率有所提高,增强了我的信心;第二步我制定了明确的学习计划,要求自己严格执行,即使被打断也会用空闲时间弥补,避免漏洞积小成大;第三步我会经常向老师同学请教问题,他们的解题方法很好地拓宽了我的思路。通过这样的步骤,我逐渐适应了大学数学的学习,慢慢找到了自己的学习节奏,最后也在适合自己的学习路上收获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艾丽尼格尔:

我觉得我遇到最大的困难是大三下学期首战大创组队这件事情。由于夏令营比较看重个人科研经历,所以我在大三下学期时决定做大创。但困难的是,我难以找到合适的同学组队,因为当时大三的同学都忙于考研、实习,没有做大创的打算,而我也没有认识的师弟师妹;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大创能做出一份比较优秀的成果。所以找一个高质量的大创队伍,但重要也恰恰是最困难的。

虽然困难重重,但我并没有轻言放弃,而是通过两种方式去寻找团队:一是社区平台自荐,二是询问身边的熟人朋友,看看他们有没有相关的人脉。但由于我大二的时候没有想过保研,也没有科研成果,所以我没有任何突出的能力能够让其他同学们注意到。直到二月底,我才通过了很偶然的机会结识了劳人的几个师妹,加入了这支队伍,担任数据分析手的职责,并最终取得了大创市级立项的成绩。感谢曾经没有因困难而放弃的自己,在历经几番磨难后,终是拨开云层,抬头见月。





3


Q:在过去的经历中,有哪些类型的项目或者活动让自己觉得有成就感或对自己成长帮助比较大?具体影响了哪些方面呢?




王润汐:

过去三年,社会实践和学生工作对我影响深远。

社会实践方面,机缘巧合下,我参加了三次校外实践活动,来到河南新蔡、河北雄安新区、广西大化参与当地乡村振兴工作,比如在杜湾村走访了解村庄基本情况、为村庄进行旅游产业规划;在王家庄村,调查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前景;在大化安置区,调研易地搬迁后,安置区居民的基本生活情况与瑶族服饰的传承。这些宝贵的经历不但让我结识了不同专业背景的朋友,也给了我迈开脚步、丈量家国的机会。

学生工作方面,我加入的组织有学院分团委学生会、手语社和学校国旗护卫队。我曾参与组织四百人的大型舞会,也曾主持几年一次的团委换届;和社员的大家伙们一起在明德堂舞台上表现手语的魅力,也和来自全校的热爱手语的朋友们互相交流手语表达;和队友们早晚训练,每周升旗,从东方鱼白走到天光大亮……三年的学生工作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我的组织协调和抗压的能力与深度思考和长远规划的意识。

不过,相比于这些硬性或软性的能力,我感觉更幸运的是在学习之外,可以保留好奇和真诚,广泛尝试,追寻热爱,行我所行。


张钰杭:

在大学期间,我通过参与学术项目,尤其是小创项目,获得了显著的成长和成就感。尽管大创项目未能立项,但两段小创经历让我的学术能力大幅提升,尤其是在论文写作、数据分析等方面。作为队长,我从零开始学习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和大家一起团队创作,走遍大街小巷,最终获得奖项,这一过程对我学术发展和个人成长帮助极大。在活动中,我锻炼了从选题到创新、文献检索到数据分析的一系列学术技能,为未来的学术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大学中活动是多种多样,你也可能在学生工作中,社会实践中,社团任务中获取成长的养料。千人千面,希望你们能多参加有益活动来提升自我。


杨子玉:

对于我而言,辅修法律进行跨专业保研让我成长许多。影响主要在两方面。一是个人软实力的提升,因为选择了非本专业的方向,就意味着要去对这个全新的专业以及专业知识作大量额外的准备和了解,这极大的提升了我独立学习的能力和知识水平。二是抗压能力的提升,辅修和本专业的学习不一样,不会再有成群结队的同学一路同行,更多时候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容易产生焦虑和自卑,因此也在无形之中锻炼了自己的抗压能力。所以无论是从软实力还是从最后的硬背景来看,辅修之路对我而言的确是极其重要的一段经历。





4


Q:大学生活中,压力和焦虑有时无法避免,我们也经常会有陷入精神内耗,需要自我管理和心理调适。您怎样看待精神内耗,又是怎样处理和面对自己可能会有的心理压力呢?




杨启晗:

在大学期间,精神内耗在所难免。就我自己而言,我会觉得精神内耗的核心在于不自洽,而不自洽的原因通常有两方面:一是迷茫,不知道未来的方向;二是无为,虽然知道方向却没有作为。对我自己来说,克服精神内耗的核心是四个字:多听多做。对于迷茫要多听,找不同方向的人交流,如果想做科研就向读博或走学术方向的人请教,有实习困难就向有经验的师兄师姐询问发展路径,最终你会发现很多问题具有共性。对于无为要多做,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借鉴做法,虽然不能完全复制他人的路径,但能够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发。最主要的核心是避免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选择非常重要,甚至有的时候大于努力。但如果一直徘徊在十字路口,因为担心失败而无法做出选择,很有可能会错过很多机会,两条路都无法体验和看清。这种时候不如选定一个方向先去行动去尝试甚至去试错,用行动来对抗内耗和虚无。


伊力亚尔:

正确认识压力与焦虑至关重要。大学阶段,有压力和焦虑很正常,无论是就业、升学的共通压力,还是作业、人际交往等日常困扰,我们要明白这是大学生活的常态,不可避免。接着就需要我们自我接纳,面对压力和挑战,我们应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减少对自己的苛责,避免过度内耗。有效时间管理同样关键,面对多任务带来的压力,要合理安排优先级,有序分配时间,逐一完成任务。此外,寻求帮助也是良策。可与亲朋好友交流,倾诉内心烦恼,有时仅仅是倾诉就能缓解压力,同时也可进行双向交流,共同分享、成长,但需注意不可过度麻烦他人。


余诗静:

我认为精神内耗有两个来源:一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我们常常思考着自己的现状,与理想的未来对比,却找不到明确的方向。二是对过去努力的执着,每当我们觉得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时,可能会陷入自我怀疑之中,进而产生内耗。其实可以这样想,漫长的人生中所做过的一些事情,无论当时是成功还是失败,它们在未来可能给你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回报与惊喜,静待花开即可。因此,我们不要过于纠结曾经的付出,要以平常心看待它,把每一次经历都当作成长的一部分。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相信一些“运气守恒论”,即使在某些方面遭遇挫折,也要相信其他地方会有好运降临。最后,适当的运动也可以帮助我们缓解压力、摆脱内耗。





5


Q:师兄/师姐是怎样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的呢?有面临过影响自己未来方向的选择时刻吗? 




王轩晟:

考公对我来说不是在考虑范围内的选项,所以我的选择主要是去企业或者做学术。我喜欢有趣味性、挑战性的工作,一开始更倾向于加入企业而非学术界。但自身经历让我意识到,企业可能有许多枯燥的机械化任务,这让我开始认真考虑学术这条道路。向学术道路上走的第一步是选择了陈力凡老师做导师,随后我在做学术的同时担任清华经管实验室研究助理,深入企业开展实地考察、与企业交流,了解到企业工作的好处,但也注意到企业管理中的不合理要求和基层员工的困境。这让我重新审视企业工作,并逐渐意识到学术研究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在管理学领域,它关注现实中兼具趣味性和研究价值的问题,并非枯燥乏味又脱离实际的形而上理论。通过这两个阶段的探索,我明确了自己要深耕学术的目标。


陈静珂:

在大二期末时,我需要决定自己是否要在校青协继续留任,我想起了一位师姐,她是一个目标明确的人,将这份志愿工作看得很重要且神圣,并发自内心地热爱,这种乐于奉献的精神也感染了我。在她的感召下,我选择追随她的脚步继续留任。在之后为社会奉献的经历中,一次次的志愿工作让我感受到了人生的真正价值,也渐渐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将在志愿工作中发光发热作为自己的奋斗方向,这一选择令我的人生更加充实和饱满,最后也促成自己选择支教保研这条道路。


杨子玉:

在择校之初我就明确自己读法律的目标,尽管在转专业考试经受打击,我没有因此放弃最初的目标,而是选择扛起学业的压力,通过辅修来跨考法学。面对压力,我也曾动摇过,想着是否要选择安逸,从本专业保研。但在学习法学的专业课时,我发现法学就是自己真正的兴趣,是自己真正未来想从事的事业。考虑到自己的兴趣后,我便毅然决然走上跨考法学这条路。在选择完毕之后,我有时也会低头怀疑自己脚下的路是否正确,但开弓就没有回头箭,我们只需要坚定地按照自己选择的路往后走就好,无所谓对错,也不必后悔自己的选择。


王润汐:

我的目标可能相对比较简单,就希望在身边人平安健康的同时,能够为集体和社会做些有益的事情。在选择未来发展方向的时候,我尝试过不同的道路,比如创业、考公、企业等,最终觉得自己可以集中于学术。比较重要的时刻是今年6月底,我收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入营拒信,曾努力很久并笃定要走的路遇到了障碍。但当我拉着行李箱走出宿舍楼时,天朗气清,突然觉得天高海阔,反倒摆脱了内心的自我设限,更有多样选择。之前看到过一句话,“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我倒觉得人生是铺着交叉错杂的轨道的多面体,每一步都有成本,但你也可以选择考虑他或者忽视他。





6


Q:师兄/师姐会怎样定义一个“优秀的人”呢?为了成为这样“优秀的人”,师兄/师姐能以过来人的身份给我们一些建议吗?




伊力亚尔:

我总结了以下五点。第一,自主。这意味着独立的思考和行动的能力,不过度依赖他人,设定自己的目标与规划。第二,自驱。让内在动力推动自己去主动行动。第三,自律。即使面对朋友在外肆意玩耍的“诱惑”或身边出众之人给予的 “压力”,也要自我约束,管理自己的行为和习惯。第四,自信。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要有坚定的信念,多给自己一些正向反馈,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达成自己的目标。第五,自省。能够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想法,不断寻求改进。有问题的时候去倾听他人意见,可以避免盲目地踏入误区。在这之后再去深度思考,往往会成就更好的自我。


王轩晟:

优秀的标准其实很多元,不管选择什么样的道路,用什么样的方式,只要做到一个领域里的top,就是非常优秀的人。对我来说,能够保持清醒,做出令自己不后悔的选择,并且能从过去失败的选择中汲取经验不断成长的人,就是非常优秀的。就建议而言,概括来说就是三个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培养一个好的心态,保持健康,积极生活;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快速并准确搜集信息和敢于选择的能力,有时候选择可能比努力更重要。对于最后一点,我其实是在保研的过程中才真正意识到怎样正确地去做选择。首先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充分获取信息,然后去处理整合外界信息来帮助实现自己的目标,这就是我认为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的很重要的方法。







随着师兄师姐们的故事落下帷幕,我们的内心充满感激与启发。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人生之路纵有艰难险阻,但只要有恒心、有方法、有目标,万事皆可平。希望未来的我们,无惧“山高路遥”,不怕“风高浪急”,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华章。





宣传出品·必为精品


采访:宣传部全体成员

文案:宣传部全体成员

编辑:新媒体中心 张炜琦 吕卓璘

审核:陈姚 王鸿飞 祝金延 王冬雪


爱在劳人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学生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