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烽烟炮火的岁月里,在动荡不安的乱世中,总有那么一群人仰望星空,追寻太阳。他们一边肩负延续民族文脉的重任,一边坚守内心的纯洁与真挚;他们始终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也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他们在抗战的漫天烽火中播撒着圣洁的光。那时的他们正值青春年少,鲜衣怒马,好比荒野中的那抹绿、风雨中的那束光,承载希望,野蛮生长。
昆明细雨下,翠湖桥畔旁,一座繁花似锦的小城,一所临时而建的学校,一批朝气向阳的青年,一段苦乐交织的时光,这里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透过《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未央歌》这两本立足于西南联大校园生活的书籍,我们能够感受到那时的“九零后”所迸发出的鲜活的生命力,同时也能够触摸到西南联大学子纯粹热忱、恬淡自由的身影,融入到西南联大充满朝气、开放包容的校园氛围。
作者:汪曾祺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页数:171页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年—1997年),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被誉为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曾就读于西南联大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作品简析:
《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是汪曾祺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共收录了他27篇回忆性散文,其中《昆明的雨》入选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翻阅这27篇散文,就宛若一张张唯美的照片在胶卷上缓缓划过,每一张的停顿都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看似独立的一篇篇散文实则遥相呼应,共同交织成西南联大生活的美好画卷。
初入西南联大,映入眼帘的色彩并非是田园诗画般的鲜艳明朗:新校舍里唯一的瓦顶建筑是图书馆,其余建筑基本都是土坯房、茅草屋;一间并不宽敞的宿舍里需要挤下40个人;师生们的衣服也都是缝缝补补、年复一年;警报声时不时会响彻整个天空,轰炸机便紧随其后出现在了众人的头顶……
诚然,数千青年学子背井离乡,西南联大命运多舛,当时的中华民族也一样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然而,在这部作品里,那些艰难困苦、不合人意的挫折磨难大多是在无意之中被提到的,校园生活中美好的回忆才是主旋律。汪曾祺先生看到的是明爽安静的翠湖,静心养性的茶馆,富有人间烟火气的凤翥街。他会写“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的雨季”,他会写“长髯垂胸、双目炯炯”的闻一多先生,他会写“跑”警报时所生发出的“儒道互补”的精神,他也会写从屋顶的瓦缝中透过来的“星光、月光”……任凭历经多少风风雨雨,他笔下的校园生活总是那么恬淡自由并充满向阳而生的力量,他的笔尖似乎总能划破生活的阴霾,迎来光明的希望。正如他在《晚翠园曲会》中写到的:“参加同期、曲会的,多半生活清贫,然而在百物飞腾、人心浮躁之际,他们还能平平静静地做学问……对复兴民族大业不失信心,不颓唐,不沮丧,他们是浊世中的清流,漩涡中的砥柱。”
27篇散文,没有扣人心弦的宏大叙述,没有慷慨激昂的呼吁号召,也没有气势磅礴的历史铺陈,有的是平淡质朴的湖边杨柳,群贤汇聚的街边茶馆,也有沈从文、金岳霖、朱自清等先生上课时的言行举止。汪曾祺先生以个人细小琐碎的生活题材,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将西南联大每一个角落,每一处阳光,每一份积极向上的态度向我们缓缓吐露。或许本书所折射出的是汪曾祺先生个人心态的平静旷达,积极乐观;但,又或许,这本书描绘的是整个西南联大的师生们所共有的顶风迎雨的态度、兴致盎然的生活。
作者:鹿桥
出版社:黄山书社
页数:667页
作者简介:
鹿桥(1919年—2002年),本名吴讷孙,出生于北京,毕业于耶鲁大学,华裔作家、学者。他是一位左手写诗篇右手写论文的作家及学者,集理智研究与感性创作于一身。鹿桥1942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留校任助教;后赴美留学,主修美术史,先后任美国旧金山州立学院助教,耶鲁大学副教授,华盛顿大学教授,名列美国名人录、世界名人录。著有《未央歌》《人子》《忏情书》《市廛居》等作品。
作品简析:
《未央歌》是鹿桥先生于1945年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并于2008年由黄山书社以繁体字的形式再次出版。是20世纪中国最经典、最唯美的校园小说。被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40年来最感动我们的书”、“最爱小说100强”,在台湾销量超百万册。
“千秋万世,长乐未央”,《未央歌》的书名由此而来,意为:“过去的来源不知道,未来的结尾也不清楚”。事实上,本书所描绘的西南联大也确实如此。作为一部“理想小说”,它立足于现实生活,同时也融汇着作者自身的理想境界,在战火遍及大半个中国的年代里,书中的西南联大有着世外桃源的色彩。
本书中西南联大建校的地址在“云老”和一位“风水先生”的闲谈之中缓缓展露——一块充满灵气的菜园子,将来必有数千豪杰聚集。数年之后,西南联大便迁址于此。书中写到的每一位师生都个性鲜明:诚恳活泼、喜爱动物的童孝贤;温文尔雅、冷静聪明的伍宝笙;正直刚毅、有着天行健精神的余孟勤;出生富有家庭却能够平等待人的蔺燕梅;渊博的陆先生、旷达的金先生……如果说汪曾祺先生在《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中回忆的西南联大是一张张唯美的照片,那么《未央歌》里的西南联大更像是一幅长长的画卷,上面有着鲜活灵动的青年学子,循循善诱的教书先生,他们的背后则是极具光彩、充满希望的校园风景。
他们在校园中的生活足以让人感到幸福、感到温暖。有人曾这样评价《未央歌》里的校园生活:“在平静纯洁的象牙塔内,他们彼此引为至友、畏友,有爱有怨、有笑有泪,并交织发展出一段属于青春和校园的爱情故事。”与我们当下相似,他们有着自己的社团活动,有着自己的迎新大会,他们的“保护人制度”便是我们当下的“大朋辈制度”,每个人都有除自己名字以外的称呼亦或是绰号,他们也在为考试、读书报告、毕业论文等等不断地准备着,他们同样渴望着寒暑假的到来;真挚的友谊与爱情在这里的校园生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青年学子身上洋溢的“青春气息”更是展露无遗。可以说,翻开《未央歌》的那一瞬间仿佛也是打开了我们自己的大学生活,每一次的翻页声都能够在耳边引起回响,久久不绝。阅读他们走过的道路,总能与正值青春的我们产生共鸣。
小说总是带有“田园诗化”的色彩的,真实的学校生活很艰苦,然而在这个文字的世界里,似乎只有爱没有恨,只有美没有丑,只有青春没有苍老。对于这一“时空错位”,鹿桥先生是这样子说的:“我以为中国人最高的人生哲学,在最艰难的环境里,也绝不轻易承认失败,还要露出笑脸来表示,我们乐观得忘了愁苦,健康得忘了创伤。经人提起时再回头查看,愁苦的经验早已无影无踪,创伤早已平复了。于是又高高兴兴地去忙,去向更高的理想奔走。”
时光无法被拉回,历史的长河总是滚滚向前。烽火中求学问道的日子永远地定格在了当时,成为了一种回忆。可西南联大往昔充满朝气的精神风貌与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却通过卷卷书页延续了一代又一代,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结
语
[1] 田正平,陈桃兰.抗战时期大学生生活的另类书写——《未央歌》中的西南联大记事[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07):82-88.
[2] 许伟华. 教育小说视野中的西南联大校园文化[D].云南大学,2011.
[3] 洪德铭.西南联大的精神和办学特色(上)[J].高等教育研究,1997(01):14-20.
[4] 洪德铭.西南联大的精神和办学特色(下)[J].高等教育研究,1997(02):13-20.
劳人学术·思纳万物
文案:学术部 王韬毓
图片: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新媒体中心 郑欢
审核:学术部 张悦悦 孙柳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