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省联考五份历史试题的多维细目表及立意分析

文摘   2025-01-21 11:59   河南  

关注时政资讯、升学备考

(晋中市历史教研员王德金老师制作)
(寿阳中学邢伟老师制作,王德金老师修改)
(榆次一中张保霞老师制作,王德金老师修改)
(灵石中学程玲老师制作,王德金老师修改)
(平遥中学梁书华老师制作,王德金老师修改)

借助kimi进行五份细目表的分析

一、对河南、四川、西北、内蒙、云南五份试题考点范围重合点的梳理
古代史
文化遗存与文明起源:河南卷的陶寺遗址与仰韶文化食谱比较、四川卷的湖南澧县孙家岗遗址考古发现、西北卷的贾胡遗址的龟甲、云南卷的大汶口文化不同遗址中出土的陶器等,均涉及中国古代文化遗存的考查,反映了对中华文明起源及其阶段特征的关注。
政治制度与治理:河南卷的《汉书》中的“山泽之民”记载、四川卷的汉武帝至东汉时期对河西之地的经营、西北卷的通过吐鲁番文书、《唐六典》记载考查唐代的边疆治理等,均聚焦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边疆治理等方面的历史内容,体现了对国家治理方式及其成效的考查。
思想文化与社会状况:河南卷的通过明朝嘉靖皇帝对儒家的态度考查宋明理学、四川卷的通过梁惠王问政孟子考查战国时期的政治状况、云南卷的通过阳明心学的相关主张考查明清时期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等,均涉及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及其对社会状况的影响,反映了对思想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的关注。
近代史
列强侵华与社会影响:河南卷的通过一则洋人在中国犯法的处置案例考查鸦片战争后,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四川卷的通过1875—1879年对收复新疆报道的变化考查19世纪中期以后民族危机的加深及民众国家主权意识增强、云南卷的通过昆明广播电台用多种语言向整个东半球播报中国抗战情形考查中国抗战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等,均聚焦于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影响,体现了对近代中国在列强侵略背景下的社会变迁与抗争的关注。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河南卷的通过毛泽东阐述苏区货币政策考查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政权建设、四川卷的通过魏源对《四洲志》的评价考查鸦片战争后时人对西方的认识局限、云南卷的通过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象征物考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方针政策和具体主张等,均涉及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方针、政策、举措及其意义,反映了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重视。
社会变革与思想解放:河南卷的通过南朝士族在选官途径上的选择考查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四川卷的通过“马嵬之变”的不同记载考查史料实证的能力、云南卷的通过宋辽在榷场互市时虽严格限制图书贸易但双方的文化传播未曾中断考查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交融状况等,均关注社会变革、思想解放及其对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体现了对历史变革与思想进步的考查。
现代史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建设:河南卷的通过1950年《劳动报》发刊词考查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四川卷的通过1930年上海报纸刊登的图书广告考查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情况、西北卷的通过1949—1966年马克思主义通俗出版物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权建设等,均聚焦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巩固人民政权、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举措与成就,体现了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历史的重视。
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河南卷的通过1978年《参考消息》的外媒评论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开放决策的伟大意义、四川卷的通过1979—1981年高校在校生博士生、研究生、出国留学生等人数的统计考查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云南卷的通过“863”计划的发展情况考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均涉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发展与成就,反映了对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关注。
国际关系与世界格局:河南卷的通过20世纪20年代德国柏林的笑话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秩序的局限性、四川卷的通过1946年丘吉尔演说考查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云南卷的通过2000年至2018年美洲开发银行的统计考查发展中国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等,均关注国际关系、世界格局的演变及其对各国发展的影响,体现了对世界历史进程的考查。
二、梳理河南、四川、西北、内蒙、云南五份试题考查重合点与课程标准的契合度
古代史
文化遗存与文明起源:课程标准中提到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考点范围重合点中的陶寺遗址、仰韶文化、孙家岗遗址、贾胡遗址、大汶口文化等,都是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通过这些文化遗存的考查,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阶段特征,与课程标准的要求高度契合。
政治制度与治理:课程标准中强调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考点范围重合点中的《汉书》中的“山泽之民”记载、汉武帝至东汉时期对河西之地的经营、唐代的边疆治理等,都涉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边疆治理的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考查,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影响,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契合。
思想文化与社会状况:课程标准中提到通过了解老子、孔子学说,以及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考点范围重合点中的明朝嘉靖皇帝对儒家的态度、梁惠王问政孟子、阳明心学的相关主张等,都涉及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及其对社会状况的影响,通过这些内容的考查,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及其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契合。
近代史
列强侵华与社会影响:课程标准中指出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考点范围重合点中的一则洋人在中国犯法的处置案例、1875—1879年对收复新疆报道的变化、昆明广播电台用多种语言向整个东半球播报中国抗战情形等,都聚焦于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影响,通过这些内容的考查,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以及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契合。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以及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方针、政策、举措及其意义。考点范围重合点中的毛泽东阐述苏区货币政策、魏源对《四洲志》的评价、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象征物等,都涉及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方针、政策、举措及其意义,通过这些内容的考查,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契合。
社会变革与思想解放:课程标准中提到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考点范围重合点中的南朝士族在选官途径上的选择、“马嵬之变”的不同记载、宋辽在榷场互市时虽严格限制图书贸易但双方的文化传播未曾中断等,都关注社会变革、思想解放及其对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通过这些内容的考查,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契合。
现代史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建设:课程标准中指出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考点范围重合点中的1950年《劳动报》发刊词、1930年上海报纸刊登的图书广告、1949—1966年马克思主义通俗出版物等,都聚焦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巩固人民政权、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举措与成就,通过这些内容的考查,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建设成就,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契合。
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课程标准中强调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考点范围重合点中的1978年《参考消息》的外媒评论、1979—1981年高校在校生博士生、研究生、出国留学生等人数的统计、“863”计划的发展情况等,都涉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发展与成就,通过这些内容的考查,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及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契合。
国际关系与世界格局:课程标准中提到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以及冷战与20世纪下半期世界的新变化。考点范围重合点中的20世纪20年代德国柏林的笑话、1946年丘吉尔演说、2000年至2018年美洲开发银行的统计等,都关注国际关系、世界格局的演变及其对各国发展的影响,通过这些内容的考查,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演变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契合。
三、备考启示
1.落实课程标准,依标命题,依标备考,依标施教。
2.突出学生历史素养考查,尤其青睐史料实证素养。
3.发挥史学的借鉴功能,聚焦当下社会的重大主题,例如中华文明起源、国家治理、文化传承、城市化等,复习备考中特别注意选必教材的几大主题。
4.聚焦五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
5.突出主线,认识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阶段特征、总体特征及发展规律。
来源:结构化教学研究


监制:樊学兵   统筹:徐连生   

审校:关露露   责编:许志豪


版权声明

“中学生时事政治报”微信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学生时事政治报”。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稿件,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者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关注时政资讯、升学备考

联系我们

电话:15617805182

中学生时事政治报
《中学生时事政治报》是河南省教育厅主管、河南教育报刊社主办的面向全国中学生的教育辅导类报纸,该报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牌赢市场,以向中学生和老师提供丰富的、优质的精神食粮为己任,坚持正确导向,规范办报行为,求真务实地为广大中学师生读者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