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与社会环境的变迁,年轻人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军,他们的消费观念、旅游需求和心态都与以往的旅游群体截然不同。传统的观光旅游模式已经逐渐无法满足这一代人对旅游的情感需求,情绪旅游应运而生,成为了当前文旅产业的一大亮点。
文旅市场的新趋势也进一步彰显了情绪消费的力量。寺庙游其实是一种寻求内心平静与自我疗愈的方式;户外徒步则让人们在挑战与征服中释放情绪;“围炉煮茶”强调了社交与情感交流的重要性;“跟着演出去旅行”则是将粉丝们的情感投射到了旅行中,推动了旅游市场的繁荣。可以看到,情绪作为一种强大的消费驱动力,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旅行方式。
情感需求驱动。当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来自生活、工作、家庭等多个方面的压力,而情感需求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与传统的旅游形式不同,情绪旅游更多地关注如何缓解这种心理压力,通过短期的旅行活动让人们暂时脱离现实生活中的困扰,达到心灵的放松与自我修复。
社交媒体效应。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越来越注重在虚拟世界中的自我展示和情感表达。旅游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放松和休闲,更多的是一种社交行为。这种现象促进了情绪旅游的流行,使其成为一种社交和情感共鸣的方式。
长城 图源:包图网
目的地营销的变化。随着情绪旅游需求的增长,旅游产业的营销策略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传统的旅游模式更多聚焦于观光和景点的介绍,而如今的旅游营销则更加注重情感体验和个性化服务。旅游公司和景区不再单纯地提供住宿和交通,而是通过设计一系列情感价值突出的项目来吸引游客。例如,一些度假村提供的冥想课程、瑜伽体验、心灵疗愈等项目,已经成为情绪旅游的核心组成部分。这些体验项目旨在帮助游客调节情绪、放松身心,甚至是重塑个人的情感认知。
(一)情绪价值驱动文旅IP塑造
“王婆说媒”“天水麻辣烫”“我的阿勒泰”等IP的爆火,以及贵州村BA、淄博烧烤、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等网红文旅产品、目的地的影子。这些新玩法、新场景之间看似毫无逻辑,背后却有一个共同内核——向游客提供丰富的情绪价值。在情绪旅游的浪潮下,文旅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景点资源,而是能够提供情感价值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为此,文旅企业需要通过创新的营销手段和独特的情感场景,来打造具有情感共鸣的品牌形象。
例如,成都的大熊猫“和花”不仅仅是一只熊猫,更成为了城市文化和情感的代表。通过与游客的情感联结,熊猫“和花”已经成为了游客赴成都旅游的情感驱动力之一。类似的案例还有上海迪士尼乐园的玲娜贝儿,这只可爱的小玩偶凭借其与游客的互动和情感联系,迅速吸引了大量粉丝,成为了迪士尼品牌的情感象征,该IP授权的玩偶也在爆火后有了将近十倍的溢价。
贵州村BA 图源:“今日台江”微信公众号
(二)从情绪营销到流量转化
情绪营销是当前文旅行业的主要趋势,尤其是在Z世代主导的消费市场中,情绪共鸣的营销策略尤为重要。通过与目标消费者的情感建立深度联系,文旅企业能够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情绪需求,进而实现流量的转化。甘肃省博物馆推出的“麻辣烫”相关文创产品、天津张学良故居推出的“煎饼果子”文创产品,通过个性化营销与体验成功将地方文化与游客的情感需求结合,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关注。类似的情绪营销策略不仅能提升游客的参与度和满意度,还能有效推动当地文旅经济的发展。
(三)创新业态与差异化竞争
去哈尔滨,是带着对冰雪大世界的期待出发,一句“尔滨”是游客和一座城的互动;去天水,是带着对麻辣烫的渴望出发,不远千里也要寻找不一样的味道;去山西,是带着“天命人”的使命出发,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情绪价值正在成为文旅经济新重点,也日益成为当下及未来各地文旅打造软实力、竞争力的一个关键点。
为了持续吸引游客,需要根据情绪旅游的特点,不断创新旅游产品与服务,打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例如,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和情绪需求,推出沉浸式文化体验、主题式小镇度假等新型旅游业态,满足游客个性化的情感需求。与此同时,随着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也需要在服务质量和基础设施建设上不断提升,确保游客在旅行中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情感体验。
本文转自“巅峰智业”微信公众号
一审:张雯雯
二审:鲍港
三审:张翼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