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氛程度100%,原来春节有这么多花样

旅行   2025-01-26 20:20   贵州  


Spring Festival


蛇年大吉|巳巳如意

各地的少数民族春节的习俗别具一格

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跟着山地君探索山地少数民族的独特民俗

一起感受那份来自山间的浓浓年味


侗族:欢庆“打侗年”



在贵州省和湖南省的部分地区,侗族同胞会在春节期间举行一种叫做“打侗年”或“芦笙会”的活动。这种活动类似于汉族的团拜,但更加欢乐和热烈。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手持芦笙,在村寨广场上载歌载舞,通过音乐和舞蹈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侗族芦笙会 吴丹/摄)



傈僳族:阔时节祈福,青松枝叶迎新年

“阔时”是傈僳语的译音,意为“岁首”。阔时节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新年。节日前,傈僳人家宰猪杀羊,酿制水酒,做好玉米粑粑,互相馈赠。节日这天早上,各家各户争先采来青松枝叶,铺撒屋中,插在门口,以示吉祥。人们身穿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举行除旧迎新的仪式。阔时节上,傈僳族同胞载歌载舞,欢庆节日,那欢声笑语在山谷间回荡。(图源:“文明杂志”微信公众号)


壮族:新年舞龙,特大粽子庆团圆


壮族的新年从正月初一至十五,热闹非凡。除夕晚上,壮族各家在堂屋祖先牌位前设供桌,祭祀祖先。到了十五,各家吃了专供祖神的“母粽”(特大粽子)后即告“散年”。广西上思县的壮族群众,每年从大年初一到十五,都用竹篾、铁丝、布匹等扎成舞龙,龙身内装有灯烛,也称“龙灯”或“火龙”,在村寨间游走,为新年增添了无尽的欢乐。(图源:“文明杂志”微信公众号)


土家族:过赶年,鸡罩捕鱼迎吉祥

土家族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即腊月二十九(月小为腊月二十八),因此叫做“过赶年”。过年这一天,每家每户都要把屋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贴上春联,吃团年饭,放爆竹。晚上,一家人坐在火坑旁烤大火、守岁。零点时候,各家又要燃放爆竹,称作“出天行”。湖南省张家界市的土家族,在过年时还有鸡罩捕鱼的传统习俗,鸡罩寓意“好兆头”,鱼则代表“年年有余”,为新的一年带来了美好的祝愿。(图源:“铜仁文旅”微信公众号)


布朗族:春节托球乐融融

布朗族居住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春节期间他们会开展一种叫“托球”的活动。参与者围成一个圆圈,一人先将一只用竹片做成的小球轻轻抛向空中,然后大家依次用手心接住并再次抛出。如果有人未能成功接住小球,则需要当场唱一首歌作为惩罚。这项活动既考验了参与者的技巧,也增加了节日的趣味性。(图源:“临视传媒社”微信公众号)


畲族:鱼灯点亮新春

安徽省黄山脚下的古村落,当地的一些畲族村庄,会在春节期间举行“祭灶神”仪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畲族妇女们会精心制作精美的鱼灯,并在夜幕降临时进行巡游表演,寓意着“年年有余”。此外,畲族人还会跳起欢快的舞龙舞狮,为寒冷的冬日增添一抹温暖的色彩。(图源:“央视一套”微信公众号)


纳西族:祭祖跳火塘祈吉祥

纳西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丽江市及其周边地区。春节期间,纳西人家会带上各种祭品前往祖先墓地进行祭祀活动。大年初一到初三期间,人们会在山上为祖先扫墓,并举行一系列祈福仪式。此外,纳西族还有一种名为“跳火塘”的传统习俗,村民们围绕着燃烧的篝火跳舞,以驱邪避灾,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图源:“东巴书院”微信公众号)


土族:纳顿节展风情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土族人在春节期间会举办一种叫做“纳顿节”的庆祝活动。这个节日包含了丰富的歌舞表演、体育竞赛等内容,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轮子秋”,这是一种结合了杂技元素的传统舞蹈,展现了土族人民勇敢无畏的精神风貌。(图源:海东市文体旅游广电局)




这些独特的庆祝方式,传承着千年的文化与传统。是否感觉到浓浓年味了呢?

END


本文由国际山地旅游联盟“两微一网”综合整理

图源网络仅供分享如侵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一审:张雯雯

二审:鲍港

三审:张翼晶

国际山地旅游联盟
国际山地旅游联盟是中国的三大国际旅游组织之一,总部在贵州省贵阳市,目前联盟共有来自五大洲36个国家和地区共193个团体和个人会员。国际山地旅游联盟以保护山地资源、传承山地文明、促进山地经济、造福山地民众为宗旨,致力于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