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红色富矿”,助力乡村振兴 ——“矿迹焕新”实践团开展系列实践活动

文摘   2024-08-11 17:07   江苏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助力推进新形势、新挑战下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实施。7月10-26日,我校环境与测绘学院“矿迹焕新”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积极响应学校推进“行走的七彩大思政课”的号召,实践团先后奔赴徐州苏轼纪念馆、徐州市潘安湖景区、徐州市马庄村挖掘“红色富矿”,通过前期的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的结果,实践团围绕潘安湖煤矿塌陷区生态修复的成果开展了“沃土的礼赞”话剧表演、“手绘乡村”宣传画以及测绘专业实习工作。

实践团通过开展一系列调研与实践,深入探讨青年大学生传承并发扬红色文化的实践路径,全面分析青年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逻辑基础以及现状困境,挖掘本土红色资源探索构建乡村全面振兴的青年参与机制,以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实践团留影

1

走进苏轼纪念馆,溯源“红色富矿”

“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一首《石炭诗》记载了苏轼任徐州知州期间发现煤炭,造福徐州百姓的故事。

为了更好地溯源“红色富矿”,挖掘苏轼任徐州知州期间留下的宝贵文化财富,7月10日,实践团走进了苏轼纪念馆。实践团依次参观了逍遥厅、清泗厅、眉山厅、快哉厅,深入了解了苏轼任徐州知州三年间抗洪水、筑苏堤、建黄楼、祈雨霖、平冤狱、捕盗匪、保铁矿、找煤炭的光辉业绩。可以说,苏轼充分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华,尤其黄河决口大水攻城时,勇敢担当,抗洪有力,他带领群众在徐州第一次发现煤炭,奠定了徐州的煤炭工业基础……这无不体现了苏轼对百姓具有恻怛之心的民胞物与精神。

古彭州官何其多,千古怀念唯苏公,苏轼在徐州执政两年,给徐州人民留下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却是无限的,经过时间的打磨沉淀为徐州市经久不衰的“红色富矿”。

通过此次实地调研,实践团了解到苏轼任徐州期间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帮助他们挖掘徐州“红色富矿”的有力依据,也为后续的实践调研奠定基础。

2

走进马庄村,追寻红色文化

曾经的马庄村是一座煤灰弥漫的小村庄,本世纪初,马庄村一马当先,勇敢转型,走出一条乡村文化创新道路。马庄村成为徐州贾汪一城煤灰半成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蝶变最佳主角。

7月25日,实践团来到了徐州市马庄村,实践团了解了马庄香包和马庄农民乐团的历史。实践团通过观摩马庄香包的制作过程,领略了传统手工艺的精湛技艺。近年来,在党的领导下,马庄村积极发挥香包优势,传承香包非遗技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号召,香包的发展带动了周边村民走向致富道路,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实践团探访了马庄农民乐团的过程中,感受到了马庄村村民的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随着马庄农民乐团逐渐走向国际舞台,马庄村的乡村文化也得到了传承和弘扬。

     与马庄香包传承人交流

农民乐团走出国门、香包成就乡村转型。实践团表示:马庄村实现产业转型、乡村振兴的背后离不开他们的工匠精神和工矿精神,正是因为这些宝贵精神马庄村方能从一个以煤矿开采为主要产业的村庄转型为文化旅游产业示范村。

马庄农民乐团——文化马庄代表队

合影留念

3

探寻潘安湖“蝶变”之路

徐州市贾汪区曾是一片煤矿塌陷地,“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是当时周边居民的真实生活写照。通过生态修复与产业转型,如今的贾汪区已实现了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完美蜕变。

为探索这一成功案例的经验,7月25日,实践团来到徐州市贾汪区进行实地考察。实地考察以参观贾汪区的蝶变展厅开始,贾汪区从2010年3月正式对潘安湖采煤塌陷区实施改造,坚持生态转型是基础,产业转型是关键,同时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坚定走“生态+”发展路子,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使贾汪区从矿竭城衰蜕变为宜居新城,真正实现了“旺起来”。

实践团乘船游览了潘安湖,讲解员为大家介绍了湿地人工湖的湖水生态,感受潘安湖生态修复的成果。之后,实践团参观了环测学院在潘安湖设立的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水环境、大气、沉陷、生态等实验室,详细了解水质检测与治理、空气污染防治技术、矿区沉陷之力与生态修复等方向的研究成果。其中,砖窑观测站最让实践团惊叹不已。贾汪矿区蕴含着大量煤矸石,因此除了煤矿开采,这里也建造了许多重要的烧砖场,也就是“砖窑”。但烧砖会浪费煤炭资源,所以贾汪区在2012年关闭了所有砖窑,此处是砖窑的人工造景,也是贾汪区进行生态转型强大决心的见证。

参观砖窑、坐船游览

-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



实践团走进潘安湖的池杉林湿地。池杉林是一种比较耐水的乔木,其树干笔直,宛如伟岸的白杨,树叶如缤纷的花瓣,引来百鸟欢聚。潘安湖的池杉林湿地占地近千亩,目前是我国最大的池杉培育林之一,真正打造了绿水青山。每年秋天,树叶变红,层林尽染,都会吸引大量游客来到湿地观赏,助力了贾汪区的旅游业发展。

通过此次实地考察,实践团对于潘安湖生态修复和转型发展旅游业、养殖业、农业的经验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决心在未来将贾汪区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其他领域与城市,铸就更多的“金山银山”。

4

汇聚青年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一股充满活力与激情的青春力量正在崛起。近日,实践团以独特而多样的方式,在乡村大地上奏响了助力乡村振兴的激昂乐章,打造出响亮的“青”字号品牌。

手绘乡村,青春行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美丽江苏的重大战略部署,7月26日,实践团选择以“手绘乡村”主题墙绘志愿服务活动来展现乡村建设的新面貌,突出生态文明建设,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本次活动主要突出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的理念,根据矿区修复展示、科学观测场景、数据与信息可视化、文化体验和传承、乡村特色产业的设计思路,巧妙融合了传统山水画技法与现代丙烯颜料的鲜艳色彩,创造出既具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感的彩色丙烯山水画,细腻勾勒出矿区的沧桑变迁与乡村的勃勃生机,重现了科研人员进行地质勘测,生态修复工作的生动场景,体现出科研人员对于贾汪区生态建设的认真严谨。实践团在手绘中创新性地融入当地的文化元素,将传统民居和乡村景色以细腻的笔触和鲜艳的色彩描绘出来,传承乡村文化。

“通过画笔,我们共同完成了潘安湖生态修复的宣传画,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回顾了潘安湖修复的过程,我们也希望通过这幅墙画可以帮助外来游客更好地了解潘安湖生态工程。”实践团说道。


演绎经典,自强不息

为歌颂张国良先生参与潘安湖建设的爱国情怀和自强不息的矿大科研精神,赞扬他为潘安湖煤矿塌陷地生态修复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同时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以及潘安湖文化,实践团精心编排主题话剧,演员们深情演绎了张国良教授毅然决然投入当时祖国最需要的事业——土地复垦中,面对这项事业的空白,张国良教授带领他的科研队伍将土地复垦环境治理与生态重建修复有机结合起来,一步步走向深入,最终将潘安湖煤矿塌陷地转变为“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生态湿地公园的故事,话剧“沃土的礼赞”在校首演后,赢得现场老师和实践团的热烈掌声。

“张国良教授身上勇于投身国家最需要的事业,对科研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实践团说道。


奔赴乡村一线,测绘精彩天地

测绘实习也是实践团的重要工作之一更是对实践团成员们专业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实践团运用专业知识,对乡村的道路分布、建筑布局、土地利用、地形地貌等进行精准测绘,为乡村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持。实践团的成员们用脚步丈量着祖国的山川河流,用心感受着乡村的脉动。他们不畏艰难,不畏酷暑,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新时代青年的社会责任和担当。他们的工作和努力,为乡村的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汇聚青年力量,在实践中彰显青年担当,环境与测绘学院“矿迹焕新”实践团深入挖掘徐州市“红色富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红色富矿”之路,弘扬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这是属于矿大学子的青春风采!

图文编辑:侯意蕊

责任编辑:赵涵

环境与测绘学院新闻传播中心

CUMT青春环测
资讯新平台,媒体新势力。新闻传播中心为您提供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最新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