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弄
位于七宝老街的北大街
与沟水弄比邻
西起北大街,东至北横沥
是七宝所有弄堂中
相对较为宽阔的一条弄堂
它因明代七宝塘桥的
铸造者之一徐寿居此而得名
七宝老街内的徐家弄
广州的小巷
北京的胡同
上海的弄堂
旧时,七宝老街有十多条弄堂:
南有北沟弄、宋家弄、唐家弄、竹行弄等
北有杨家弄、沟水弄、姜家弄、鲍家弄等
而徐家弄
就位于七宝老街的北大街,与沟水弄比邻
因为乡人造桥的徐寿而得名。
蒲汇塘桥旧貌
明正德年间,七宝市镇主要建在蒲汇塘以北区域,乡人盼望建一座跨塘大石桥,将塘北与塘南的街市连成一片。徐寿不惜耗尽家财,与好友张勋一起募资建桥。经数年努力,终于正德十三年(1518)把蒲汇塘桥建成。后又有一日,徐寿妻子杨氏走到横泾竹桥头,正巧看见竹裂桥塌,一老一少跌落河中,幸亏乡人相救,方才脱险。杨氏归家后告与丈夫,商量之下,夫妻俩用积蓄的钱财购石募工,后来又在蒲汇塘北岸建造了数座石桥。
当然,徐家弄的闻名,不仅仅因为徐寿夫妻的善举,更被传为佳话的,是徐氏家族先后出了数位名人才俊,可谓书香门第。
徐寿次子徐沛,为松郡名医,德医双馨,以仁爱之心赢得人心,以精湛之医术恩泽乡里。他行医之余,厮守青灯黄卷,吐纳杏林,著有《医学决疑》和《方壶山人稿》两本医书传世。徐沛为人低调谦逊,即便当其子徐三重在京当官,他获得封赠保定左卫后,也没有以名门自居,依然朴素地身着短布袍,头戴折角巾。知县多次宴请徐沛,他都谢绝出席,也不思拜访通融,自谦地称自己只是一“乡间野老”。
徐三重像
徐沛的儿子,便是被学者门下称为“鸿州先生”的徐三重。徐三重幼年入学的是七宝最早的乡校--祖父徐寿创办的“徐氏义塾”,因父亲督学甚严,三重倍加勤读。因学绩超伦,被同辈赞为神童。明万历五年(1577),他经殿试以第二甲中进士,即被朝廷授刑部主事。徐三重办案“持平宽仁”,一次,在审案中发现有一豪门作恶杀人之后,竟以家奴抵偿脱罪,他决意严查深究,法办真凶。“公廉恤民”的刑部尚书严清很赏识徐三重,让他掌管秘密要案。但他“减刑科,倡教化”的理念,时常会与当朝宰相张居正“得盗即斩”的极刑政策相左。三年后,他以染疾为由,辞官返回故里。
回七宝后,他倾心于一方一地的公益。首先修葺了“徐氏义塾”,让族中子弟和贫寒弟子能继续读书,使七宝一地人才辈出。又顺民风民俗之情,捐资主持重修了七宝教寺大殿和无底关王庙。暮年,他仍潜心著述,著作有《读史余言》《慵景录》《郡志摘》《采芹录》《言古余论》等,凡二十种四十六卷,可谓著作等身。以上各著或见于《明史》,或见录于《四库全书》存目,或见于《文渊阁著录》,可见其文章品位之高、著作之影响非同一般,成为当时江南遐迩闻名的学者,人称“江南大儒”。
徐祯稷,徐三重之次子。万历二十九年(1601)中进士,捷报至郡,人以“一门双进士”赞之。旋即被朝廷授为刑部主事,职位与父亲徐三重相同,被乡里传为佳话。他在四川留任达三十余年,未给家中寄赠过一物,曾写诗禀告父亲 :“寄语机云山下水,出山仍似在山清”,以表自己廉洁自守。蜀人以“如雪肝肠羊叔子”称颂他,于是他以“叔开”为号,加勉自警。年花甲后告老归里,百姓称赞其施政如清风宜人,雅称其为“徐公风”。
其实,除了徐氏家族,徐家弄东侧还是明代工部郎中吕克孝的故居。他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赴南京应天府乡试一举夺魁,中了解元。和同年在北京顺天府中举夺解的徐光启,合称为“松郡两解元”。
徐家弄
这条看似稀松平常的弄堂
鸿儒频现,可见七宝人杰地灵
自古至今乃诗书之邦、文墨之乡
文人辈出,文化蕴藉
这些俊彦硕儒是七宝的宝鼎
故乡的祥瑞与骄傲
他们的道德学问
涵濡了众生,溉泽了七宝
作者:朱 岭 姚家驹
12月精选文章推荐
□ 来源 | 《此地有名》
● 往期推荐 ●
寻宝闵行
赏·文化公园
|香·刀鱼馄饨
忆·翁板古桥|
本·七宝古镇
|游·云南腾冲
(更多精彩文章请查看后台菜单)
闵行区文化和旅游局官方微信
白相到闵行
闵行旅游类资讯请戳这
文趣
闵行文化类资讯请戳这
特别声明
由于条件所限,可能出现未署名的原创图片或文字,在转载之前无法与权利人联系授权及稿酬事宜。热忱欢迎权利人与编辑部联系署名授权、稿酬等事项。
推文内容信息供参考,以现场实际情况为准。
邮箱:shmjing20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