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中国著名古生物学家董枝明先生

时尚   2024-10-21 00:58   北京  


 毕生治恐龙龙年驭龙身归逍遥永垂不朽 

 旷世大学者学海治学名留千古桃李天下

——沉痛悼念中国著名古生物学家董枝明先生

  (编者按)中国著名古生物学家,一代恐龙研究大家,被称为中国“恐龙王”的董枝明先生(参见本号“化石人物:中国“恐龙王”——董枝明”)于昨天上午九时仙逝,董老一生致力于中国古脊椎动物尤其是中国恐龙研究,他治学严谨,成就卓著,并积极奖掖后人,桃李天下(参见本号“除了三代“恐龙大王”杨钟健、董枝明、徐星之外,中国恐龙研究还有谁?”)。他把中国恐龙推广到全世界,并积极推进中外古生物学尤其是恐龙学研究的交流合作,他为中国古生物学研究尤其是中国恐龙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董老的去世使中国古生物学界同业界恐龙研究学界同仁十分悲痛,本号今天编发此文以纪念董枝明先生,愿董老千古!

      在我们的星球几十亿年的演变过程中,无数的物种诞生了,同时,也有无数的物种湮灭。沧海桑田,岁月赋予了这些物种一种神奇的存在方式——化石。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奉献一生,只为寻找化石秘密;他们默默无闻,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孜孜不倦地还原地球过往的印记。近日,由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联合新华公益推出的“平凡化石故事•非凡贡献人物”活动,将发掘这些在古生物化石发现、科研、修复、宣传、艺术展示、文化传承以及保护等方面做出不朽贡献的人物,揭开这些人物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董枝明在工作中 

        2018年4月,美国《时代》杂志出版了一期名为“伟大的科学家——改变世界的天才和远见者们”的特辑,列出了101名伟大的科学家,包括了伽利略、牛顿、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和霍金等,而81岁的董枝明作为唯一的一名亚洲科学家名列其中。这位古生物学家共为40余种恐龙命名,堪称传奇。

        董枝明是山东威海人,他13岁时在青岛参观过一次恐龙展,恰逢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杨钟健先生那时刚在山东莱阳发掘研究了棘鼻青岛龙化石。小小少年一下子就对这庞然大物着了迷,从此便和恐龙化石结缘。1962年复旦大学生物系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从此与“龙”相伴未曾分离。

        董枝明活泼喜动,曾是复旦大学田径队百米跨栏选手,对野外工作情有独钟。每每谈及1963年的新疆考察他是百说不厌,那时条件的艰苦是现在难以想象的,吃、住、行更似百年前。董枝明一副豁达坦然,说“我不怕,只要别人敢吃的东西我就吃,别人敢睡的地方我就睡”。

        董枝明获得的荣誉足够多,他是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荣誉会员,是中国地学界 “竺可桢野外工作奖”获得者,也是日本青少年心目中排名第二的“最喜爱的人”。然而这些荣誉对他而言都是身外之物,董枝明56年来从未离开过恐龙,他的生命因此而丰富多彩。就像他所说的“我最大的爱好就是找恐龙”。的确,对于古生物学者来说,化石是第一位的,没有化石标本就像“无米之炊”,再能干的“巧妇”也一筹莫展。

        自贡恐龙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恐龙博物馆,它的诞生和董枝明息息相关。如果没有董枝明对恐龙化石的敏感、热爱和执着,没有他们每年长达大半年的野外工作,就不会有自贡恐龙的今天。董枝明为他研究的自贡恐龙取的名字也特别有情致:李氏蜀龙,献给蜀国都江堰的创举人李冰;太白华阳龙,献给当年久居华阳国的李白。

2014年在自贡恐龙博物馆

        改革开放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也迎来了世界恐龙发现史上的一次壮举:1986-1990年的“中国-加拿大恐龙考察计划”。作为中方野外负责人,董枝明和中科院古脊椎所的同仁们通过这次考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发展,让中国恐龙的研究走向世界;同时董枝明也是第一个在北极圈里发现恐龙化石的人,并在那里升起了五星红旗。

中加恐龙考察队队员合影 

       亿万年前的恐龙化石能够保存下来并被发现实属不易,但被发现的恐龙化石却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在退休后的这二十多年里董枝明最热衷的就是恐龙化石的保护和利用。可以说在中国几乎所有保存恐龙化石的博物馆和地质公园都有董枝明的身影,而其中他最得意的就是禄丰世界恐龙谷。

        二十年前,禄丰川街阿纳村的罗家有随他的父亲在农田里刨到了一块恐龙骨化石,董枝明立刻意识到这片土地的潜力,在他不懈奔波下终于促成了2008年禄丰世界恐龙谷的开园。当地政府还特地为从此经过的高速公路增加了一个恐龙山的出入口。如今这里已是云南旅游一道亮丽的风景,真正使恐龙化石成为21世纪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

2012年董枝明和Peter Dodson教授在禄丰世界恐龙谷

董枝明著作《亚洲恐龙》

(董枝明小传)董枝明(1937年1月-2024年10月),中国山东威海人,中国著名古生物学家,恐龙研究家。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学系,毕业后师从我国著名古脊椎动物学家杨钟健先生研究恐龙。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董枝明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学系,现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他曾参与对中国自贡和禄丰等地恐龙化石的发掘和研究。1986年,董参与中国-加拿大恐龙科考队,从内蒙古一路前往北极考察。董老一共曾为4 0余种恐龙命名,号称世界上命名恐龙最多的人。

作为国际著名的恐龙学家,董枝明被邀请加入此次在中国黑龙江流域寻找一条能够划分距今最近一次生物大灭绝事件时间界线的研究课题。连日来,他与来美、英、俄、日、韩、德等国以及国内的优秀科学家一起,从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等各个学科角度,为寻找这条界线做着努力。

“我热爱我所从事的研究工作,能为它奉献一生是我的心愿。”从24岁进行恐龙研究以来,整整40个年头过去了,他也由一头乌发的小伙,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

恐龙化石可作为洲际间陆相地层对比的标志,它们的分布可作为大陆漂移的证据,它们在地球上的突然消失也成了科学界一个难解之谜。”他说。

与恐龙的渊源是在他13岁的时候开始的。“当时我正念初一,中国恐龙研究的创始人杨钟健先生在青岛搞了一次恐龙展,我看后感到很惊奇,从此知道了地球上还有这样一种曾经占统治地位的庞大生物。”

大学毕业那年得知杨先生正需要助手,于是就报了名。“跟杨先生合作的日子非常愉快,从他那里,我学到了很多,包括严谨的治学作风和执着的研究精神,至今我们仍是很好的朋友。”他说。

认为自己一生里只做过两件事,一件是帮助发掘整理了四川省自贡市的恐龙,为中国第一个恐龙博物馆做了些工作,另一件就是参加了1986年中国--加拿大恐龙科学考察队。

“1977年,自贡市采到了一条恐龙化石。在实地探查时,我感觉到当地应埋藏着更多的恐龙化石,就请求继续发掘。”说。果然,1979年到1987年,自贡市前后共发掘出了100多条恐龙骨架化石,这一发现轰动了世界,随后成立的自贡市恐龙博物馆也因此与美国、加拿大的恐龙博物馆并称为世界三大恐龙博物馆。1986年,加入了中加恐龙科考队。科考队从中国内蒙古出发,经丝绸之路,最后到达北极,对沿途的恐龙化石进行系统研究。

至今仍记得己第一次在北极升国旗时的情景。“那是中国人第一次在北极上空升起五星红旗。那一刻,我的心情无比动。”他说。几十年的发掘研究工作是艰苦的,期间他经历过翻车、冰冻,也曾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停留数月。“虽然条件艰苦,但为了研究恐龙,再苦我也快乐。”说。随着研究经验和恐龙种类的增多,经验也不断增加,甚至达到一看到恐龙化石,就能猜出它产何地,是什么属类。

也是世界上给恐龙命名最多的人。迄今他已为4 0余种恐龙起了名字,很多国家和地的人甚至专门请他为当地恐龙命名,并因此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

他说:“对我来说,给恐龙起名就像给己的孩子起名一样,是件非常快乐的事情。有一年,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派人给我打来电话,说他了一部描写恐龙的电影叫做《侏罗纪公园》,希望我能给其中的6条恐龙“演员”起名字。” 他说:“我把其中一条恐龙命名为‘明星龙’,它是恐龙中的明星,也是电影中的真正明星。它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了恐龙家族。也让更多的人爱上了恐龙。”

迄今,已经写了8部关于恐龙的著作,其中在日本出版的一本《恐龙大地》,在当地掀起了一股“恐龙旋风”。在日本青少年中曾进行过一次“你最喜爱的十个人”的问卷调查(要出典),被排在第二位。说:“我现在更多的是想写些科普书籍。一方面,写科普作品的过程能使我的感情得到流露;另一方面,我希望这些科普书籍,能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恐龙,热爱恐龙,以后会以浓厚的兴趣加入到恐龙研究领域中来。”

免责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不做商用,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







热河生物群
化石爱好者以及研究者,介绍热河生物群化石以及国内外化石研究最新动态以及研究心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