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才链与海洋产业链同频共振
以“新质生产力与蓝色海洋经济”为主题的中国商业发展论坛蓝色峰会近日在霞浦县举办。与会者结合霞浦县实际,就“双碳”背景下海洋产业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升级,以及海洋领域的国际贸易和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展开热烈讨论。
潜心钻研
推动海参苗种本土化
自2003年从山东长岛引进一笼海参苗以来,经过不断创新探索,霞浦县成功实现了“北参南养”,并一步步打下全国市场,逐步成为南方最大的海参生产中心。然而,霞浦县海参产量虽高,却“先天不足”——苗种全部依赖北方引进。
“我想从源头阶段做起,把海参做成霞浦真正的本土化产品。”杨求华是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的年轻博士,在霞浦县从事海参养殖研究多年,经常到渔排上与养殖户交流,手把手教养殖户养海参。
2022年,为了改变霞浦海参产业“先天不足”的问题,杨求华所在单位与福建一嘉海带苗业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福建省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项目——仿刺参秋季育苗。作为团队骨干成员,他选择到企业驻点研究,积极参与海参的幼体变态、附着、中间培育以及二龄参苗控温和海区度夏试验等工作。一年后,仿刺参秋季育苗试验通过现场验收,此举在全国尚属首创。
海参苗种本土化试验获得成功,降低了养殖成本,提升了市场竞争力。杨求华和研究团队、驻点企业在实验成果基础上,正加紧对苗种产量研究再攻关,努力让质优个大的海参进入更多家庭。
发挥专长
携手渔民奔富路
“黄站长帮我们解决了不少养殖上的难题,真是太感谢他了。”提起霞浦县科技特派员海上工作站站长黄强,溪南镇七星村海上渔排养殖户陈某赞不绝口。
2012年,黄强在大学毕业后来到霞浦县海洋渔业发展中心,长期从事水产技术研究和推广。2021年,作为宁德市科技特派员的他看到养殖户渔排养殖病害防控难、交通不便,决定建立科技特派员海上工作站,以站点为中心辐射周边海域,为海上养殖户提供技术支持。
“海域养殖辐射面广,我一个人的力量有限,需要更多人共同助力。”随着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前来工作站寻求帮助,黄强和同事们有些力不从心。为此,他经常邀请福建农林大学、闽江学院、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的青年加入工作站,并划分大黄鱼、海参、虾蟹贝藻类等工作组,针对养殖类型专项做好养殖户服务。截至目前,海上工作站已累计解决养殖问题数十个,服务群众超千人,有效帮助养殖户降低养殖风险,提高养殖效益。
除了帮助渔民解决养殖技术难题,这些青年人才还在电商直播领域大显身手,携手渔民奔向富路。张序剑便是其中的一员。
“朋友们,这是我家乡宁德的特产大黄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老少皆宜。”2019年,返乡创业的张序剑通过直播镜头向网友展示渔民父亲的赶海生活、分享家乡的海产品。如今,他的海产品年电商销售额已突破亿元大关。
“我希望把家乡物美价廉的美食、特产推荐给更多人,同时也试着带动当地渔民一起发展。”张序剑这样谈及直播的初衷。
据统计,自2020年开启电商直播以来,张序剑和团队助力养殖户销售大黄鱼3000多万只、海带400多万斤。
随着企业不断壮大,张序剑从原来的电商直播拓展到水产品加工、线下包装销售等领域,通过增加营销板块、建立全国分仓业务等方式,带动120余名农村青年就业,并招聘农村待就业妇女200余名,实现人均每月增收超5000元。
同时,他积极搭建电商直播培训平台,面向返乡青年、居家宝妈、退伍军人等群体开展视频拍摄、电商直播等技能培训,孵化电商从业人员1100多名,还在霞浦、柘荣、古田、屏南等地开展助农直播,让家乡的优质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在霞浦县,像杨求华、黄强、张序剑这样的优秀青年人才还有很多。他们在海洋产业发展一线努力耕耘,为霞浦竞逐海洋经济注入澎湃动能。
✦
霞浦县融媒体中心新媒体矩阵
✦
点亮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