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霞浦 | 陈健:名人与霞浦茶

时事   2024-11-21 22:01   福建  


 名人与霞浦茶

霞浦茶源远流长,自晋代以来,葛洪、空海、朱熹、灵祐、林逋、谢肇制、李拔、游寿、雷志茂等中外名人均与霞浦茶结下不解之缘。

东晋医学家、道教理论家葛洪(公元284-364年)当是推广霞浦茶“第一人”。幼从葛玄,为其祖父,于合皂山(今江西清江县境内)修道,道教尊其为葛仙翁,又称太极仙翁。公元306年,葛洪到温麻高平山(今霞浦葛洪山)炼丹制药,特意从江苏、浙江携茶籽播种,教人植茶,提供炼丹原料之需。以其医药之术,茶叶蒸熟晾干研碎,粉末掺入矿物质和草本药材炼成丹丸(类似中成药),帮人治病除疾。在高平山炼丹制茶,修行终成正果,福泽惠百姓,世人敬仰崇拜。他认为茶叶是药中之王,他遵祖父经验,曾在天台山华顶选择土质好,气候适宜的地方栽植茶树,授其弟子郑稳炼丹术。清乾隆《福宁府志》载:“葛仙翁,即洪也,字容父,晋时人,常修炼于洪山,故名。”民国版《霞浦县志》载:清道光举人黄钟泽有“或云曩日雅川子,于兹结尾烧丹铅。典午迄今过千载,药炉茶鼎犹流传”。其诗形象表述葛洪留下的药炉茶鼎和炼丹情形。葛洪山原名高平山,因其山顶平坦,故名,位于县中南部,主峰海拔605米,东临福宁湾,西濒东吾洋,山北面为西晋温麻县遗址(今古县村)。山有石洞,洞中石屏、石几、棋局,及6个至今无人可辨识的箍字。相传每逢九月九重阳,葛洪邀与左慈、太极仙翁葛玄和弟子郑稳等人相聚于云蒸霞蔚,群峰怀抱的僻山静处,围坐石几,举盅品茗,谈经论道,举棋对弈。仙翁温麻种茶,扬名天下。

在唐代,佛寺僧侣与茶叶密切相关。种茶制茶和“吃茶”,是僧人日常劳作和生活的一部分。长于盛茶之乡,从“八闽第一名刹”建善寺走出的霞浦高僧灵祐禅师,以其娴熟的寺院禅茶之道,为当地发展茶叶种植推波助澜,当然也毫不例外借以茶点拨弟子禅机,勿忘修行本分,当和尚要循清规,像茶树那样,在清静的荒野扎下根子,耐得住穷乡僻壤的平淡与寂寞。灵祐不仅是信念如磐的佛门大德,还是“农禅并重”这一百丈怀海宗风的实践者。以灵祐为首的一批沩山高僧都亲自割禾、筛米、摘茶、合酱。有一次,灵祐禅师在寺院普请大众摘茶,对仰山慧寂禅师说:“普请摘茶,师谓仰山曰:终日摘茶,只闻子声,不见子形,请现本形相见”,此时,仰山慧寂只顾摇撼茶树而未置可否。师说“你只得到相用,却未悟得本体,看我不放倒你打二十棒”。灵祐与慧寂这段对话,从中道出茶叶与寺院生活的关系。在经营为山道场时,灵祐着力倡导并推广《丛林清规》,亲自编写《为山警策》,拥有信众数以万计。作为中国五大禅师宗之一的沩仰宗灵祐,无疑是中国禅茶文化的开拓者和传播者。

霞浦赤岸村是唐代日本空海大师入唐学习禅宗茶文化因海上遇难登陆停留之地,距今已有一千两百多年的历史。公元804年,日本空海大师随遣唐使入唐,在海上因遇台风漂着长溪县(今霞浦县)赤岸以南海口,得到了守将与民众的茶礼接待。美国威廉·乌克斯所著《茶叶全书》记载:“大同元年(公元806年),僧侣弘法大师(即空海)又从中国研究佛法归去,亦对茶非常爱好,⋯⋯彼亦携多量茶籽,分植各地,并将制茶常识传布国内。”安农大陈椽教授所著的《茶业通史》记载:“平城天皇大同元年(公元806年),空海弘法大师又引入茶籽及制茶方法。茶籽播种在京都高山寺和宇陀郡内牧村赤埴,带去的茶臼保存在赤埴隆寺。”这两部文献都记载了空海大师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并传播茶树栽培与制茶技术。

南宋时期的著名哲学家、理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朱熹(公元1130-1200年),自号“茶仙”。邑人赤岸林湜是朱熹的得意门生之一,后官至司农卿、监察御史、直龙图阁学士。林湜与朱熹交往甚密。朱熹在《答林正甫湜书》中写道:“仰慕高风,固非一日,中间虽幸黄缘再见,然苦匆匆不得款奉诲语,至今以为恨也。”朱熹“年少时,曾戒过酒,以茶修德”。早年崇佛,尝与五夫开普寺住持圆悟大师一起品茶论禅,以茶悟道,以茶悟儒,盖理天下之至严。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朱熹十九岁中进士,先后任秘阁修撰,提举浙江茶盐公事等职。做官清正有为,广注典籍,学问渊博。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程颖、程颐)学说,建立“程朱学派”,代表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等。朱熹著述颇丰,以茶喻理,对茶功能的解读情有独钟。他一生言行都不忘一个“理”字,连“吃茶”这一似乎日常细事,都能从中推衍出物理来。在《朱子语类·杂说》中说到“物之甘者,吃过必酸苦者,吃过却甘。茶本苦物,吃过却甘。问:此理如何?曰:也是一个道理,如始于忧勤,终于逸乐,理而后和”。朱熹这一独到眼光,从而赋予茶更广博更鲜明的文化特征。朱熹一生好茶嗜茶,写过很多关于植茶、制茶、品茗的诗作流传于后世,无不对霞浦茶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谢肇制(公元1559-1624年),字在抗,号武林,福建长乐人。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中举,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中进士。任过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北京工部屯田司员外郎、云南参政等官职。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升任广西布政使(相当于现省长)。谢肇制博学多才,勤于著述。尤其对地方史志物产颇有研究,建树甚丰,在他一生中,编修福建地方志七部、三十四卷,《太姥山志》纂有《支提山支》二部十卷,以及杂记二十二部、一百六十七卷。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正月,谢肇制抵福宁州治(今霞浦县城),二十七日与崔世召、周乔卿等相约游览考察龙首山、葛洪山、太姥山,在其《长溪琐语》中写道:“环长溪百里诸山,皆产茗。山丁僧俗,半衣食焉。支提,太姥无论,即圣水、瑞岩,洪山,白鹤处处有之。”揭示明代的霞浦茶业状况,从中反映在山区已普遍种茶,山民经济来源或僧人的衣食有大半是靠种植茶叶。

布衣循吏李拔,为官一任,造福百姓。勤政为民,注重农业,提倡兴修水利。他先后提出《请教民开山种树议》《种树说》,提出“非时之斧斤宜林,而荒山之地利宜开”和“官山许民认垦”“有主之山,谕令广种植”,主张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农业要多种经营,广植茶树,发展茶叶生产。任职期间,他的足迹遍及闽东山山水水,经他督修的霞浦、福鼎、福安、宁德等县塘堰九十九处、桥涵六座。李拔常到茶山田头视察民情,体验民之疾苦。倡导当地民众植树种茶,改善生态和民生。李拔学识渊博,才高八斗,文思泉涌,知府任上,佳作迭出,著述墨宝颇丰。在府治霞浦,以茶为题材,吟诗作赋十余首,其中著有《双髻凌云》云:“淑气朝春雨,疏林抹晓烟,霏徽布谷候,约略采茶前。着屉寒犹染,沾衣湿苦寒。杜鹃声断处,仿佛散花天。”形象地描述茶农在采摘春茶时的繁忙情景。

 相传,中国茶类的起源是白茶,霞浦白茶的产制先于其他茶类。早在东晋,道学名士葛洪到高平山(今葛洪山)设炉炼丹,垦园种茶,所制茶叶,就是简单加工的白茶。因白茶适于沸水煮饮,故盛唐时期,有过“品茗弄泉,兴煮白茶”之说。唐德宗二年(780霞浦首届斗茶赛),陆羽《茶经》问世。开篇首言:“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书中引《永嘉图经》:“永嘉(即今温州)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长溪县紧邻永嘉郡,两县郡南北相连,太姥山南脉山坡层层茶园,一脉有口“龙井”,瀑布奔泻,梨溪潺潺,风景甚佳。“白茶山”乃是喜好游历江南山川,考察物产民情,足迹涉遍的茶山御史陆羽之所指。境内一位与《茶经》和“白茶山”有深缘的人物,是北宋著名诗人林逋(公元967-1028年)。据宗谱载,林逋家住“霞浦头”(今溪南镇芹头村梅坂自然村),喜好梅花茶树,游历江南山川。少时在家乡同父栽梅二百,垦坡种茶。中晚年在杭州西湖畔孤山,终日与鹤为伴,嗜茶如命,看破红尘,远离官宦尘嚣,过着悠然南山下的隐居生活。他研读《茶经》有感而发,写下“人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故人”,诗句珠玑,甚为经典,引人体会到边一品茶,一边讨论《茶经》的无穷意境和不尽乐趣。

清代溪南半月里畲家著名茶商雷志茂(生卒不详)自幼天资聪慧,刻苦耕读,奋发成才,精通儒学又颇晓“五行”,终自学成堪舆大师。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雷氏开基始祖雷文寿,从霞浦盐田岗山移迁半路里定居,从事农耕劳动兼营茶叶。雍正年间,三世嫡孙雷志茂根据村后的月牙形地貌,改村名为半月里。坐落村口的龙溪宫,一宫置二神,祭祀畲祖山神,同尊妈祖天后,这在畲族宫庙信仰中唯独仅有,据说是当年海运贩销茶叶,人在船中,时刻虔诚祈求妈祖显灵,护佑载舟途程天遂人愿,顺风顺水,故有山民尊崇海神之例。雷志茂有远见卓识,一生行善积福,福泽荫延后世,子孙枝繁叶茂,能人辈出。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七世孙雷世儒武功出众,考中武秀才。他文武兼备,亦武亦商,且有商业精明,经营货物销路从宁德、福安、福州,延伸至广东、台湾。雷志茂遗留的一枚清末“陈裕兴自制茶食”商标,雷氏后人保存至今,这件历经近150年沧桑的文物,印证其品牌信誉和商业茶贸的轨迹。

著名考古学家、书法家游寿先生对霞浦的茶叶也情有独钟。她与诗词大家沈祖棻先生同为胡小石先生门下弟子,她们的友谊在那个充满动乱的年代,不离不弃,惺惺相惜。曾在东北寄给远在武汉的沈祖棻先生自己的书作,还有东北特产松子和福建老家霞浦的茶叶。沈祖棻先生曾在复游先生信中写道:“介眉老友,前承赐书惠寄大作,佳章妙句,美不胜收。而情真意挚,尤足见故人之谊,感何可言?!”并在《介眉远惠书物 赋答十二首》中道:“法书奇字与谁论,稽古空余文物存。却羡故人作村媪,米盐料理长儿孙。鸣雷新摘茶芽嫩,发箧初闻松子香。珍品远来千万里,道途未及故情长”。1991年,游寿先生用遒劲之笔为《霞浦茶业》题写刊名,无疑是宣传霞浦茶的金名片。

· 作者 ·


陈 健

笔名萧然,1965年1月生,霞浦人。1986年8月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曾任大学教师、报社编辑(记者)、秘书,现供职于霞浦县人大常委会。著有散文评论集《怀念是一条河》《空中的白鸟》《暮去朝来》《水深水浅——闽东作家作品漫评》等。作品曾获《散文选刊》美文金奖、福建报纸副刊评论奖等。系福建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宁德师院客座教授。



来   源:霞浦县融媒体中心
编   辑:张烙莹
责   编:李昊锴
审   核:颜晨曦
监   制:林   喜
总监制:陈秀静

霞浦县融媒体中心新媒体矩阵


点亮

转发分享更多人

霞浦新闻网
霞浦新闻网-提供每日精彩新闻信息
 最新文章